摘要:于是,一些被认为“对血糖友好”的食物逐渐成为常见的代餐选择。但事实远比想象复杂,有些升糖指数确实不高的食物,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胰岛功能,影响身体的糖代谢系统。
在众多关注血糖的人群中,有一个普遍的认知误区正在悄悄传播:只要食物升糖指数不高,就可以放心食用。
于是,一些被认为“对血糖友好”的食物逐渐成为常见的代餐选择。但事实远比想象复杂,有些升糖指数确实不高的食物,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胰岛功能,影响身体的糖代谢系统。
中医讲“甘入脾,脾主运化”,而现代饮食中的一些“隐性负担”恰恰在于它们干扰了脾胃的正常运化,损伤了胰岛细胞的调节能力。
即便这些食物并不会短时间内大幅升高血糖,但若频繁摄入,依旧可能加重胰腺负担,导致胰岛功能的逐步衰退。
胰岛功能一旦减弱,调节血糖的能力就会下降,哪怕饮食看起来健康,也可能陷入代谢混乱的陷阱。
要想保护胰岛,避免发展为糖尿病,仅仅看升糖指数远远不够,更要关注饮食结构是否合理,摄入频率是否适度,身体脏腑是否协调。
升糖指数反映的是某种食物在进入人体后引起血糖上升的速度和幅度。
很多人习惯性地根据这一数值判断食物是否安全,殊不知,这只是衡量“短期血糖反应”的一个指标,而并不代表长期摄入的安全性。
例如,高脂、高蛋白的加工零食、精制乳制品、部分代糖类食品,虽然升糖指数低,但却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影响胰腺功能。
它们会刺激胰岛素反复释放,加重胰岛负担,久而久之造成胰岛β细胞的疲劳性损伤,使其分泌能力下降,诱发糖代谢异常。
中医讲“脾主运化,肾主藏精,心主血脉”,这些内脏器官的功能一旦失衡,胰腺所依赖的气血调节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脾虚湿困、肝郁气滞、肾精不足等体质人群,更容易因摄入“看似无害”的食物而加剧病情。
现代研究证实,某些低GI食物虽然升糖慢,但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能力强,属于“高胰岛素指数食物”,同样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这些发现印证了中医强调“食性有偏,过用为害”的古训。
油炸食品、人造奶油、精制甜点,虽不一定导致血糖立即飙升,却会增加胰腺代谢负担。
高脂肪饮食可使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诱发胰岛素抵抗,使身体对自身胰岛素的反应能力降低,导致胰岛必须分泌更多胰岛素才能维持血糖稳定。
从中医角度解释,此类饮食易生湿热,湿困脾胃,气机不畅,导致运化失调。久之形成“痰湿中阻”,不仅阻碍气血运行,也干扰津液输布,使糖代谢出现异常。
脾胃受困,正气不升,则血糖易升难降。
更重要的是,脂肪堆积还会引发内脏脂肪增多,进一步压迫胰腺本体,使其血供减少,胰岛功能进一步受损。
中医将此种“内陷之症”归为“痰郁化热”,需以化湿、通络、健脾为调理方向,方能缓解胰岛压力。
现代医学研究亦指出,长期摄入反式脂肪,会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加剧胰岛细胞损伤。即使短期内血糖变化不大,长远看却是糖代谢失衡的隐形推手。
很多控糖人群转向无糖饮食,使用代糖替代蔗糖,试图降低升糖负担。
然而,多项研究显示,某些代糖虽不直接升高血糖,却可能通过干扰肠道菌群、影响味觉中枢,间接影响胰岛素调控功能。
中医讲“甘味入脾,多则伤脾”,代糖虽不为真正之“甘”,但其味道依旧作用于脾胃,对体质虚弱者而言,反而扰乱了气血升降之机。
长时间大量摄入代糖,会让脾胃“真假难辨”,久而久之失去辨别营养与毒素的能力,进而出现“虚不受补”的状态。
此外,甜味的感知会引发胰岛素的提前分泌,但由于代糖并未带来真正的能量补给,体内形成“胰岛素反应空转”,频繁刺激胰腺。
久而久之,胰岛功能耗竭,可能出现空腹血糖升高、胰岛素水平异常、代谢紊乱等一系列问题。
现代研究显示,某些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其长期影响值得重视。中医建议少食多味、五味调和,避免偏食,是更安全的饮食策略。
一天多餐,嘴巴不停,虽然每次进食量不多,但如果频率过高,会让胰岛素处于“常年加班”的状态。
胰岛的工作机制需要周期性的“休息与释放”,不断进食会使胰岛素分泌呈持续状态,缺乏恢复时间,进而导致分泌疲劳。
中医讲究“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安则神宁”,饮食无度会伤及中焦,脾胃失和则气血失调。
特别是晚上进食零食,扰乱脾胃阴阳调节,打乱人体的生物钟节律,对胰岛来说更是一种长期的隐性压力。
从养生角度出发,合理安排三餐,减少夜宵,给消化系统充分修整的时间,是保护胰岛的有效策略。中医提倡“食不过饱、日中为餐”,是对脾胃之道的最好维护。
现代医学研究也指出,高频率饮食与胰岛素持续升高密切相关,是诱发糖尿病和肥胖的高风险因素之一。稳定的进食节奏和合理的间隔时间,对糖代谢至关重要。
一些以“滋补”“无糖”“低卡”为卖点的食品,在养生圈中颇受欢迎,像是坚果饮、植物蛋白饮、某些中药成分添加饮料等,看起来健康,但在加工过程中往往加入了乳化剂、稳定剂、香精等添加物。
这些额外成分可能增加肝脏与胰腺的代谢压力,久而久之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从中医角度来看,这属于“药食同源用之不当”,即便本身无毒,但用之不时、不当、不量,便会生害。
很多人一味追求“滋阴补气”,却忽略了体质是否适合,或是长期服用未加调配,反而引起湿气内生、脾虚胃胀、血糖波动,最终伤及脏腑。
中医讲“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调养讲究辨证施治,盲目进补反倒适得其反。
合理的饮食搭配,应当因人而异,结合体质、时节、作息调整饮食内容和频率。过度依赖某种“健康食品”,本身就是一种误区。
保护胰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靠一两种所谓“低GI食物”就能实现的。真正对胰岛有益的,是规律的生活、稳定的饮食、适度的运动、情绪的平和和脏腑功能的协调。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讲究顺应四时,调和阴阳。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情志平和,气血充盈,才能使五脏六腑各司其职,糖脂代谢自然调顺。
对于已经出现血糖波动的人群,更需回归中医所说的“调脾胃、养肝肾、畅气血”的系统调理方法。
升糖指数只是判断食物健康与否的一种工具,却不是唯一标准。真正的健康饮食,应当是符合个体体质、符合自然节律、符合五味调和的整体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多倾听身体的变化,减少无意识的进食行为,拒绝“伪健康”的食品诱惑,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呵护胰岛功能,远离糖尿病的威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资料:
【1】刘玉萍.《中医体质辨识在糖尿病前期人群干预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中医杂志, 2021, 62(9): 801-804.
【2】李华.《胰岛素抵抗与低GI饮食的关系探析》.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22, 30(3): 195-199.
【3】张志成.《从脾胃论治糖尿病的中医路径与现代解释》.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23, 25(1): 77-81.
来源:乐天派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