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栋臣:一生11次勇闯南北极,在极地留下350多个中国地名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7 21:25 3

摘要:随着飞机降落,鄂栋臣教授走下飞机,裹着厚重的红色绒衣,手中紧握卫星定位接收机,他的目光穿过无垠的白色世界,步伐坚定而沉重,而此时,零下30度的严寒冻结了他呼出的热气,衣襟上凝结出细密的霜花,但他无暇顾及。

1996年4月4日下午,北冰洋的冰雪荒原寒风呼啸。加拿大北方第一航空公司的小飞机在北极点附近艰难降落,卷起一片雪雾。

随着飞机降落,鄂栋臣教授走下飞机,裹着厚重的红色绒衣,手中紧握卫星定位接收机,他的目光穿过无垠的白色世界,步伐坚定而沉重,而此时,零下30度的严寒冻结了他呼出的热气,衣襟上凝结出细密的霜花,但他无暇顾及。

教授凭借多年测绘经验,他注视着GPS接收机的屏幕,眼看着数字不断跳动,忽然‬,屏幕上的数字终于定格在北纬90度,而这里,就是地球自转的端点。

看到数字的定格,鄂栋臣非常激动,他立即停下脚步,用力踏下靴子,仿佛要将这一刻镌刻在冰面上,随后,他从背包中取出中国国家测绘标志,郑重安放在北极点上,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队友们围拢过来,欢呼声响彻冰原,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而鄂栋‬臣‬这一脚,不仅是中国首次在北极点留下测绘印记,更是中国极地科考迈向全球的里程碑。

鄂栋臣也是中国在南北极科考工作中的里程碑人物。

1939年,鄂栋臣‬出生于江西广丰县一个贫穷农民家庭。艰苦的环境磨砺了他的坚韧意志。少年时,他在地理课上听闻南极的故事,凝视地球仪上的“蝌蚪形”大陆,立下探险极地的志向。1961年,他考入武汉测绘学院,选择了天文大地测量专业,开启了科学之路。

鄂栋臣的极地传奇,始于12年前的南极。

1984年11月20日,上海黄浦江畔锣鼓喧天,彩旗飘扬,我国自行设计的“向阳红10号”万吨科考船与海军“J121”救生打捞船整装待发,载着来自17个部委、48个单位的591名科考队员,向地球最南端进发。

鄂栋臣作为测绘班班长和考察队党支部副书记,肩负着绘制中国首张南极地图、选址长城站的重任。

同样的,这支特别的队伍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期望,他们当时的挑战地区被各大媒体及百姓誉为“寒极、冰极、风极”的生命禁区。

其实到现在为止,南极都是一个禁区般的存在。

因为南极的恶劣环境超乎想象。

比如狂风暴雪席卷的时候,气温随随便便就能低至零下30度,在这样的环境中,队员们需顶着刺骨寒风翻越冰脊。

可即便是如此,在1984年12月26日,科考队历经37天半的万里航程,穿越日本海、赤道、西风带和德雷克海峡,终于登上南极洲乔治王岛,鲜艳的五星红旗首次飘扬在冰雪大陆,鄂栋臣与队友们注视国旗,心潮澎湃。

那一刻,寒冷的冰陆似乎被他们的热情融化。

但把红旗插在这里,并不意味着工作完成,随后选址长城站是首要任务,鄂栋臣带领测绘班踏雪跋涉,勘察9个候选点,历经4天艰苦努力。他们冒着暴雪,攀爬陡峭的山脊,记录地形数据,最终将站址定在南纬62°12'59"、西经58°57'52"的菲尔德斯半岛,命名为长城站。

鄂栋臣也‬以惊人的效率绘制出站区平面地形草图,为附近一处无名海湾命名为“长城湾”,开创了中国人在南极命名的先河。

而长城湾这个名字,也让中国人在极地探索工作领域中,树立了绝对的地位。

建设完了长城站之后,鄂栋臣与队员在长城站周围4平方公里范围内布设33个测绘点和图根点,使用红外激光测距仪和经纬仪交会法,测量1605个地形点。他们顶着冷雨和寒风,完成野外作业和内业计算。

1985年1月20日,鄂栋臣在日记中写道:

“腰累痛了,有时直都直不起来,但为祖国作贡献,累点也值得。”

就是这份坚持,化作1985年2月10日中国第一幅南极地图的问世。

在如今的南极地图上,长城湾、龟山、蛇山、八达岭等中国地名熠熠生辉,这些名字都是由鄂‬栋臣‬来命名的,同样承载着科考队员对祖国的深情。

而‬南极的成功只是鄂栋臣‬的‬起点。

1985年、1988年、1991年,鄂栋臣三赴南极,参与中国第二个科考站,中山站的建设,1988年,他带领测绘队在南极拉斯曼丘陵选址,面对冰裂缝和暴风雪的威胁,完成了站区地形测绘。1989年2月26日,中山站正式建成,标志着中国南极科考的进一步拓展。

在这些考察中,鄂栋臣主持测定了290多个中国地名,获国际承认。他为南极的无名山川、湖泊命名,如“长城湾”“八达岭”,将中华文化融入冰雪世界,这些地名不仅是科学成果,更是中国在极地事务中文化自信的体现。

他的测绘数据为研究南极地壳运动、冰层变化提供了基础,为中国赢得了国际话语权。

南极作为中国最神秘的大陆,固然让很多人向往,但其实,很多人以为并不神秘的北极,开发和探索程度也不高,本质上也是一片更神秘的领域。

从地质历史上来说,北极在250万年前形成的厚达十米的冰层,使北极成为气候恶劣、变幻莫测的“白色荒原”,此前,中国在北极测绘领域几乎空白,众多科学家望而却步。

鄂栋臣却将北极视为使命。

1996年,他受邀加入香港“北极追踪”探险队,由李东诗担任团长,成为大陆唯一代表,肩负填补中国北极测绘空白的重任。

3月12日,探险队从香港出发,飞经温哥华,3月21日抵达北纬77度的格陵兰岛夸那镇,鄂栋臣顾不上旅途疲惫,背着望远镜、手提GPS接收机,冒着暴雪搜寻卫星监测点,零下30度的严寒冻僵了他的手指,冰面多次让他滑倒,红色绒衣上凝满白霜。

他凭借顽强意志,独自完成400多组卫星数据采集,建立了中国首个北极GPS监测点,为研究地壳运动奠定基础。

他还测定了冰海350公里行程的各点位置,为飞机临时着陆提供导航。

4月4日,北极点的测绘成为高潮,鄂栋臣精准定位北纬90度,设立中国国家测绘标志,并测定北极点距北京5582.81公里。

他所发现的这一成果填补了中国北极测绘的空白,标志着中国科考从南极走向全球。

1997年,鄂栋臣再次赴北极,与台湾明新技术学院张瑞刚教授合作,利用3S技术(GPS、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测出北极地面绝对重力值979622839.3微伽。这一数据填补了北冰洋无高精度重力点的世界空白,为研究地球形态提供了关键依据。

在上世纪末,鄂栋臣已经成为了国际上著名的测绘学者,在对于南北极的研究工作中,可以说是世界前几人之一。

鄂栋臣在南极,他就‬探索出一套适合极地环境的测绘方法,结合红外激光测距、经纬仪交会法,完成高精度地形测绘,而‬他的研究涵盖地壳运动、重力场、冰层变化,填补了多项科学空白。

他的成果在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会议上发表,获得广泛认可。

实际上,鄂栋臣也把每一次的探索当作自己的人生历练,因为极地科考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南极的暴雪、北极的严寒,多次让鄂栋臣身陷困境。他的日记记录了腰痛的煎熬,却也流露出为国奉献的满足。1996年北极考察中,他摔倒在冰面上,手指冻得僵硬,仍坚持完成数据采集。

他的同事和他的学生们,对于这位一心把经历都奉献给科考工作的先驱者,无比地钦佩。

在对南北极科考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之后,鄂栋臣第一时间就要把这些所获得的成果,以教育的方式传播给每一个学子以及每一个地理爱好者,在他看来,这些成果就是每一个新成果的果实,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南北极,了解到那里的真相,才有更多的人敢于‬踏上那片土地‬,发现更多的真相。

所以他在全国举办400多场南北极科普报告,听众达数十万人。他的报告生动讲述极地科考的艰辛与成就,激励了无数年轻人投身科学。他主编的《南极现代化地壳运动和遥感成图研究》《南极考察日记》等专著,普及了极地知识,填补了科普领域的空白。

1998年,鄂栋臣因《南极现代测绘与遥感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中央最高领导人接见,而‬他的故事通过新华社等媒体传播,激发了民族自豪感,成为中国科技崛起的象征。

鄂栋臣的极地测绘,对中国极地战略具有深远意义。南极的矿产资源、独特气候与生物群,是研究地球的宝库。北极的冰层变化,关乎全球气候与航道开发。

他的测绘数据也‬为资源勘探、气候研究提供了基础,助力中国参与“极地丝绸之路”等国际合作。

他在很多人看不到的地方,为中国的发展默默地贡献着。

来源:兴史兴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