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不好做,元祖持续“躺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8 05:26 3

摘要:从2016年A股“烘焙第一股”的辉煌,到2023年营收净利仅微增、2024年营收净利“双降”的疲态。元祖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传统节庆礼品模式的增长瓶颈。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烘焙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元祖,这个曾以“精致礼品名家”独步烘焙市场的老牌巨头,似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2016年A股“烘焙第一股”的辉煌,到2023年营收净利仅微增、2024年营收净利“双降”的疲态。元祖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传统节庆礼品模式的增长瓶颈。

而当Z世代消费者对“仪式感”的追求逐步转向社交化、体验化,强如元祖似乎也不得不选择“躺平”。这背后,既有这家老牌企业加盟扩张的后遗症,也有其产品创新乏力、高端定位失守的无奈。

加盟扩张B面:供应链脱节与品牌信任危机

元祖自1993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以来,便以“直营为主,加盟为辅”的模式快速扩张。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品牌门店数量就已经达到762家,覆盖全国83个城市。有意思的是,‌另外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元祖在全国的门店数量约为750家,不增反降。

能够看到,早在多年以前,元祖的高速扩张背后便暗藏隐患。否则的话,品牌不太可能在最近几年的连锁加盟浪潮中保持低调。

元祖过往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供应链管理漏洞频发。

元祖的节庆礼券模式长期依赖预收款,但库存调度与市场需求预测失衡问题突出。以2023年端午期间为例,元祖部分门店因礼券兑换量激增导致库存不足,被迫以高价水果替代粽子礼盒,引发消费者投诉。

在更早的2013年,元祖郑州门店甚至出现过因库存短缺将3个芒果标价138元抵债的情况,暴露其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

其次是不间断的品牌舆论事件,直接导致品牌信任度受损,以频发的假冒元祖蛋糕事件为典型。

2024年,杭州一位消费者通过非官方渠道订购元祖蛋糕,遭遇“二道贩子”以街边作坊产品冒充,冒充品利润率高达200%。此类事件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削弱了元祖作为“高端礼品名家”的品牌溢价能力。

最后,是加盟模式的利益失衡。

尽管元祖宣称对加盟商提供“全产业链支持”,但其“直营优先”策略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对于元祖的加盟商而言,他们不但需要承担繁华地段高租金压力,还要忍受总部对加盟店的精细化运营支持有限。2024年财报显示,元祖全国750余家门店中,仅江苏、四川两地实现盈利,湖北、浙江、上海区域净利率长期低于5%。

产品创新疲软,年轻化失焦

多年以来,元祖以“演绎民俗,创新传统”为核心,主打节令食品(如端午粽、中秋雪月饼等),但其产品结构过度依赖传统节日,导致非节令期营收波动明显。

2023年财报数据显示,元祖中西糕点礼盒(含节令产品)收入占比过半,达54.54%,而蛋糕业务同比增速仅有0.06%。

此后,虽然元祖也曾积极在产品层面进行创新,但面临着“换皮不换骨”的质疑。

以品牌2025年推出的“双龙戏珠”龙粽礼盒为例,该产品虽以国潮设计吸引眼球,但核心口味仍以台湾肉粽、紫米八宝粽等经典款为主,仅通过食材组合微调(如加入羊肚菌、虫草花)迎合健康概念,缺乏颠覆性突破。对比五芳斋通过数字人直播、非遗技艺活化等玩法,元祖的“文化赋能”仍停留在包装设计层面。

与产品创新疲软相对应的,是年轻化战略的滞后。

据悉,元祖主力客群集中于30岁以上礼品消费人群,而Z世代对“仪式感”的需求更倾向于社交属性强、体验新颖的产品。

虽然推出了线上订购和即时配送服务,但元祖缺乏像九芝堂“草本非茶”这类跨界融合的爆款。在小红书上,不少用户吐槽其蛋糕“款式过时、性价比低”,6寸鲜奶蛋糕起步价238元,却缺少网红元素的创新。

护城河缩水:高端定位失守下的成本困局

客观来看,元祖曾凭借“高端礼品”定位和中央工厂模式构建竞争壁垒,但近年面临双重挑战。

一方面是毛利率承压。相对表现还算不错的2023年财报显示,元祖蛋糕业务毛利率为69.15%,中西糕点礼盒为57.13%,仍领先于行业。然而,新兴品牌如熊猫不走蛋糕以定制化服务抢占中端市场,区域性品牌鲍师傅则通过高性价比产品分流客群,元祖的高价策略在消费降级趋势下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是成本控制难题。

元祖的“中央工厂+前置仓”模式虽能实现规模效应,但其冷链物流成本高昂。例如“127免费宅配服务”(1分钟订购、2小时送达、7公里免费)在主城区覆盖虽广,但偏远地区配送效率低下,导致边际成本递增。2024年,原材料涨价(进口奶油成本上升12%)更是进一步挤压了公司的利润空间。

种种不利环境下,元祖自然而然在资本市场逐渐遇冷。

作为A股“烘焙第一股”,元祖股份近年股价表现疲软。投资者对其增长潜力存疑,认为其过度依赖节令周期,缺乏第二增长曲线。

元祖的现状显示出传统烘焙品牌转型的普遍难题,如何在保留文化基因的同时拥抱新消费趋势?如果还继续依赖节令红利和加盟扩张的话,恐怕难以摆脱“躺平”的标签。

也许,通过重构产品矩阵(如开发日常化爆款)、深化数字化运营、优化供应链弹性,才能在红海市场中重获生机。只有跟上时代的节拍,才能让“元祖红”招牌不再褪色。

来源:于见专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