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 R on T 现象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8 06:34 2

摘要:R on T现象指的是提前出现的室性早搏,发生在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上(波峰、前支、后支)。此时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意味着心室处于易反复激动的易损期,故落在T波上的室性早搏刺激,从而诱发如室速、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直至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R on T现象

R on T现象指的是提前出现的室性早搏,发生在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上(波峰、前支、后支)。此时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意味着心室处于易反复激动的易损期,故落在T波上的室性早搏刺激,从而诱发如室速、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直至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R on T现象最早由Smirk 于1949年提出。心电图如下图所示:

R-on-T心电图

R on T现象及触发TdP


R on T现象的分型
1.按心电图形态分类

典型R on T:

R波出现在前一心搏的T波中部或后半部分。这种类型的R on T最具潜在风险,尤其是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几率较高。通常发生在QT间期延长的情况下,尤其是在低钾、低镁等电解质紊乱的诱发下。

2.按发生的时机分类

急性R on T:

R波发生在T波的最初部分或接近其顶部,通常发生在急性心脏事件后,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下。显著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尤其是在有心脏病基础的患者中。

心电图表现

部分R on T:仅有部分R波与前一个T波交叠,即R波仅部分覆盖T波的后端部分。这种情况通常较为常见,但不一定引发严重心律失常。

完全R on T:R波完全落在T波上,甚至可能完全压在T波的峰部,具有更高的致命性,尤其是当QT间期延长时。完全R on T现象可能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或室颤,且患者可能会出现晕厥、低血压等症状,需尽早处理。

处理思路和要点

1. 评估患者病情与血流动力学状况

稳定或不稳定:若出现R on T后患者出现意识丧失、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或心搏骤停等,属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如除颤、心肺复苏等)。若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但监测发现有频繁出现的R on T,需要尽快寻找病因并干预。

2. 寻找并纠正诱因

(1)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是常见导致恶性室性早搏(PVC)或R on T现象的诱因。检测血清电解质水平(钾、镁、钠、钙等),及时纠正异常。保持血钾在 4.0 mmol/L 左右、血镁在正常或偏上限水平可有效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

(2)缺氧或酸碱失衡:检查动脉血气分析,若有缺氧或酸碱失衡,应及时给予纠正(如吸氧、调整呼吸支持、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等)。

(3)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精神药物、抗生素等)可延长QT间期或增加室性早搏风险。应根据情况评估是否需要停用或更换可疑药物。

(4)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梗死、心肌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若有急性冠脉综合征,需要尽快行相应的溶栓或介入治疗。

3. 药物干预与治疗

稳态患者的室性早搏(PVC)抑制β受体阻滞剂:减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常能有效减少早搏的频次;胺碘酮:对于频繁PVC或恶性心律失常风险患者,可考虑使用,因其对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抑制作用,且对心肌收缩力影响相对较小;利多卡因:对急性室性早搏或室速的抑制有效,但更多用于急性期、心肌梗死后出现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s de Pointes):应立即静推硫酸镁,必要时可进行临时起搏或缩短QT间期的药物治疗(如异丙肾上腺素,用于心率偏慢导致 QT 间期延长时)。

严重情况及并发室速/室颤时:出现致命性室速(VT)或室颤(VF),应立即同步电复律(室速)或非同步除颤(室颤),并配合CPR。

来源:颖哥的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