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必不少关注新闻动态的朋友已经察觉到,新冠感染已然再次暴发,身边诸多人士已确诊感染,出现诸如感冒、发烧、咳嗽等症状,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想必不少关注新闻动态的朋友已经察觉到,新冠感染已然再次暴发,身边诸多人士已确诊感染,出现诸如感冒、发烧、咳嗽等症状,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新冠感染卷土重来,全国医院急诊阳性病例飙升毕竟2020年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影响,许多人仍历历在目,停工、停课、居家隔离,还有数不尽的核酸检测,这也使得大家不禁担忧新冠是否会让我们再度“重返”2020年。 从相关报道可知,全国多地医院均出现阳性病患激增的状况,港澳地区的形势尤为严峻,已然出现死亡病例,种种情形无疑加剧了大众的恐慌情绪。 那么,此次新冠感染的暴发,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专家对此又持何种看法呢? 新冠感染再度暴发 自进入5月,不少人都出现身体不适,鼻塞、咳嗽、嗓子疼,起初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直至去医院检查,才惊觉自己竟然又“阳了”。 而且,通过网络搜索不难发现,“复阳”的人数着实不少,众多网友纷纷晒出自己的检测结果,一时间,“新冠感染又抬头”这一词条迅速登上热搜。 据网上消息,近一个月内,全国多地新冠呈流行态势,疾控中心数据表明,在2025年4月,全国医院急诊的阳性病例急剧增多,住院阳性病例也随之攀升。 短短四周,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例数量翻了一倍有余,甚至已超过普通感冒病例,而这些还仅是前往医院并上报的病例。 相较于2020年的疫情防控,如今人们已逐渐放松警惕,在很多人印象中,新冠仿佛已成为过去式,彻底销声匿迹,所以即便出现感冒发烧症状,也不会联想到新冠。 倘若算上那些患上新冠却浑然不觉,自行在家吃药,亦或是硬扛病毒的人群,阳性病例数量只会更多。值得留意的是,港澳地区的情况更为严峻。 经检测,新冠病毒在港澳地区处于活跃状态,致使阳性病例呈上升趋势。不仅如此,香港在今年5月,每日新增阳性病例多达一百余个,甚至已出现死亡案例。 从相关部门发布的报道得知,港澳地区此次流行的毒株为XDV毒株的分支NB.1,而XDV毒株是我国去年发现的变异株,且为当时的优势毒株。 就连知名歌手陈奕迅也未能幸免,5月15日,他通过社交平台公布自己确诊新冠的消息,同时取消了近期的演唱会,此事在网上引发广泛热议。 种种消息无疑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许多人看到“新冠感染再暴发”的字眼,难免心生畏惧,担忧此次新冠病毒的新毒株会“卷土重来”,让我们重回2020年。 专家发声稳定人心 还记得新冠疫情全面暴发之时,无数城市仿若被按下暂停键,学校停课、公司停工,所有人都居家隔离,酒精、口罩成为当时的生活必备品。 那时的新冠病毒,宛如“洪水猛兽”,令我们人心惶惶,更何况还有众多死亡病例,正因如此,大家着实不愿再经历新冠感染。 就在此时,专家针对此次新冠病毒暴发作出回应,其一番发言成功稳定了人心。据介绍,NB.1具备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这便是此次新冠阳性病例激增的原因所在。 不过,NB.1虽逃逸能力强,但其致病力相较于之前的毒株有所减弱,感染新冠后症状也不再那般严重,所以很多人确诊新冠时都难以置信,还以为只是普通感冒。 据报道,此次感染新冠病毒后,大多数人的症状仅为发烧、咽痛、咳嗽等,与2020年感染新冠时的症状相比,已大为减轻,基本一周便可缓解。 并且,专家还指出,此次新冠感染的“反弹”并非突如其来的疫情,而是一次小高峰,新冠疫情从未彻底消散,此前只是由于人体产生的新冠抗体,才未被感染。 此次新冠感染暴发,是因为距离上一次新冠高峰已过去一年,人体产生的新冠抗体已然消失,再加上近期春夏换季,本就容易患病,病毒便“趁虚而入”。 至于为何会在全国多地暴发,或许与这两个月的清明、五一假期相关,不少人跨省游玩,从而为病毒扩散提供了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数据检测,南方省份的阳性病例数量远高于北方。对于这一现象,专家认为或许与南方潮湿气候以及居住人口密集等因素有关。 不过,专家也表示,此次新冠感染在可控范围之内,且不会持续太久,进入6月后,新冠阳性病例可能就会呈下降趋势,也不会对高考造成影响。 需注重个人防范 虽说此次感染新冠后症状相对轻微,但感冒发烧终究令人不适,因此专家仍建议大家做好预防措施,尤其是以下三类人群,更应格外留意。 60岁以上的老人、患有基础病的人群、免疫力较低的人,他们大多身体状况欠佳,若不慎感染,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所以平日里务必小心谨慎。 出门时要做好防护,特别是在地铁、医院、公园等人流密集场所,最好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最大程度阻断病毒传播。 同时,要保持个人卫生,让室内保持良好通风,勤洗手也是老生常谈,要避免用脏手接触口、眼、鼻等部位。 平日里还应加强锻炼,提升自身免疫力。倘若身体出现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遵循医生建议进行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不过,我们也无需过度焦虑,目前新冠病毒的症状已明显减轻,只要及时治疗、按时服药,病情很快便能得到控制。 来源:兮猫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