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下午,气温不高,阳光刚好的时候,一位年过五十的阿姨坐进了我诊室。她笑着说自己“没啥大毛病”,只是每次坐车都觉得命悬一线。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那天下午,气温不高,阳光刚好的时候,一位年过五十的阿姨坐进了我诊室。她笑着说自己“没啥大毛病”,只是每次坐车都觉得命悬一线。
她用了“命悬一线”这四个字,不是夸张,而是她眼里那种对晕车的厌恶和恐惧像是被生活反复磨出的真实。
她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晕车,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正在悄悄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节奏和出行自由。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朋友,或者是身体本身比较敏感的人,坐一次长途车就像打一场持久战。
那种从胃底翻上来的恶心感,紧接着头晕、出冷汗、心跳加速,一直到下车后的虚脱感,别人可能只觉得“你怎么这么娇气”,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那种不讲道理的难受有多折磨人。
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刚入职不久,要去外地出差。车才开了半小时,他脸就白得像没涂粉的面粉团,额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地往下掉,整个人瘫在座位上像失了电。
他说自己从小就晕车,但从来没严重到要放弃工作的地步。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每一个晕车的人都在默默承受着别人看不见的身体磨难。
晕车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毛病,它跟我们身体里的多个系统都有关系。最关键的,是我们的前庭系统——也就是耳朵里那个控制平衡的小机关。
如果说视觉是我们“看见”世界的窗口,那前庭系统就是我们“站稳”世界的地基。车子一启动,视觉告诉我们坐在原地,但前庭系统却感受到加速、转弯、颠簸,这种“信息不一致”就像两个吵架的室友,一个说你动了,一个说你没动,身体就懵了,开始反应过激。
这就是晕车的本质:身体的感知系统发生冲突。
有人天生就容易晕车,背后原因很复杂。比如感官系统特别敏感的人,他们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更快更剧烈,哪怕只是轻微的转弯或刹车,也会让他们的神经系统迅速报警。
还有一部分人,可能是因为压力、焦虑、睡眠不足等因素,导致感知系统处于“高警觉”状态,稍微一刺激就过度反应。
最令人头疼的是,晕车并不一定次次都来,但一旦来了,就像赖着不走的客人,怎么赶都赶不走。
记得有一次,我跟着医疗团队去山区义诊,车子在山路上盘旋,车内七八个人,没五分钟就有两人开始脸色发青。一个护士边扶着座椅边说:“我不是晕车的人啊,今天咋这么难受?”
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山路的连续弯道、海拔变化、空气稀薄等因素的叠加,让原本能“扛住”的人也变成了“受害者”。
晕车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生理反应。
它的发生,不代表你身体有问题,而是你身体太“诚实”,对外界的变化反应太快。正因为如此,我们没法完全阻止它的发生,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
有些人会选择坐车时闭眼休息,这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做法。因为闭眼可以减少视觉与前庭之间的“信息差”,让身体不那么容易“起冲突”。
还有些人会选择坐在靠近前排的位置,比如副驾驶,或者靠近车轴的位置,因为这些地方车身相对稳定,颠簸感会小一些。
我曾经建议一位长期晕车的中学生,在坐车时用耳机听一些节奏平稳的轻音乐,并搭配深呼吸训练,几次尝试后他说“感觉身体更能抗”。这不是心理安慰,而是通过控制呼吸和听觉输入,帮助大脑“转移注意力”,减少对晕动信号的敏感度。
饮食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坐车前两小时内尽量避免进食过饱或过油腻的食物,因为胃部负担越大,越容易被“激怒”。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面包片,反而能让身体更稳定。
有一次,一位老爷子来复查高血压顺便聊起他外出看孙子的经历。他说儿子给他准备了姜片,说是“老法子”。
他半信半疑地含了一块,结果竟然没怎么晕。他问我是不是真的有用。我告诉他,生姜确实有一定的镇静和缓解恶心的作用,但不适合所有人,因为有些人对姜味敏感,反而会更难受。
每个人的身体感受都不一样,缓解晕车的方法也不能一刀切。
还有些人更倾向于通过心理适应来减少晕车反应。比如提前做些心理准备,让自己在出发前放松下来,不要紧张、不去“预设”晕车的场景。
有研究发现,心理暗示对晕车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如果一个人反复告诉自己“我一定会晕”,那大概率真的会晕。
我建议一些晕车严重的朋友,提前一晚让自己好好休息,避免熬夜,也不要空腹上车。身体状态越好,感官系统越稳定,越不容易“过激反应”。
有些人会问我:“医生,我是不是一辈子都得忍着?”答案是——不一定。人体是可以训练的,尤其是感知系统。
就像晕船的人,经过反复航行后也能慢慢适应一样,晕车也可以通过逐步“曝光”来让身体适应。比如从短途开始慢慢延长旅程时间,让身体逐渐建立“适应感”。
身体的适应能力远超你想象,关键是给它时间和过程。
我有一位患者曾是旅游爱好者,后来因为晕车严重,不得不放弃很多喜欢的地方。她尝试了多种方式,最终选择通过“渐进式旅行训练”:先短途公交,再市内大巴,最后长途旅行。
半年之后,她能坐车,还能在车上看风景拍照。她说:“我终于又找回了生活的方向感。”
我们不能控制每一段路有多颠簸,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身体更有韧性。
很多人觉得晕车是小事,但从医生角度看,这背后涉及的是我们对身体感受的理解、对生活节奏的尊重、对自我状态的觉察。
每一个愿意认真对待身体信号的人,其实都在为健康“积小胜”。
晕车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身体发出的请求。它不希望你硬扛,而是想让你听见它的声音,调整节奏、改变方式、缓慢适应。
我写下这些,不是为了“教你怎么做”,而是希望让所有被晕车困扰的人知道:你不是一个人,也不是“身体差”,而是你的身体比别人更灵敏,它需要更多的关照和理解。
愿每一次出发,都是平稳的开始。
愿你不再因为晕车而错过每一段想去的旅程。
参考文献:
[1]黄丽娟,李慧.晕动病机制与防治研究进展[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21,28(1):1-4.
[2]王美玲,李振华.晕动病的心理机制及干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36(5):421-425.
[3]赵玉洁,刘佳.晕车的影响因素与缓解策略研究综述[J].实用预防医学,2023,30(2):234-238.
来源:赵医师健康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