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刚换了季节,门诊里咳嗽发烧的人又明显多了起来。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普通感冒,结果一测,大半是新冠阳性。你以为新冠已经结束了?它只是换了个方式,悄悄回来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前阵子刚换了季节,门诊里咳嗽发烧的人又明显多了起来。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普通感冒,结果一测,大半是新冠阳性。你以为新冠已经结束了?它只是换了个方式,悄悄回来了。
中国疾控中心刚刚发布的预警报告显示,新冠病毒又开始抬头,这一次,是“第五波”。
别觉得这只是个遥远的词。你身边那个突然失声的同事、上周请假的孩子、还有排大队买退烧药的药店——全都不是巧合。病毒确实在动了,而且这次的主角,换了个“马甲”,叫JN.1。
虽然没有早期那种“发烧40度、肺炎住院”的恐怖,但这波感染有个特别烦人的特点——来得快、症状广、恢复慢。
咽痛、咳嗽、头晕、乏力,有人甚至一两周都难缓过来。你要说这不严重吧,它不死不活地缠着你;你要说它严重吧,大多数人确实也没进医院。这种“拖拖拉拉”的病毒,才最难缠。
这波病毒的“升级版”,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流行,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国内也有不少地方监测到了上升的趋势。
别以为只是“老年人有风险”,这次年轻人中招的也不少。我一个二十多岁的实习医生,阳了之后连续咳了半个月,声音沙哑得跟拉锯似的。有人甚至出现了“复阳”现象,刚好不久又中一次。
问题是,大家已经不害怕了。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
三年疫情把人们的警觉性磨掉了大半,现在很多人连阳了都不愿意承认,更别说戴口罩、勤洗手了。但病毒不因为我们不在意就不传播,它该干嘛还是干嘛,甚至变得更“聪明”了。
这次的JN.1变异株,传播能力比以前强,症状却“温柔”了些,很多人甚至无症状。但传播快+免疫逃逸强,意味着你过去打的疫苗、阳过的经历,可能已经挡不住它了。不是疫苗没用,是病毒变了,得跟着变着打。
中国疾控中心在4月发布的最新报告中指出,近期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的占比已经上升到10%以上,而且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小范围聚集性传播。这是什么意思?说明病毒正在“热身”,随时可能上演一场更大范围的感染潮。
有些人会问:阳了又怎样?不是都轻症了吗?
可你得知道,不是所有的新冠感染都是“轻轻一过”。有的人会出现“长新冠”症状,持续几个月的咳嗽、疲劳、注意力下降、心率紊乱。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确实见过太多这样的病例。尤其是那些以为“抗过去就好了”的年轻人,感染后发现自己健身没力气、爬楼喘气、记忆力下降,才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
更别说对老人、基础病人群的影响了。一个有糖尿病的老太太,感染后血糖波动得一塌糊涂,住院十几天才缓过来。新冠本身也许不是致命的,但它对已有疾病的放大效应,才是很多人真正吃亏的地方。
那这次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又要回到封控、居家的日子?
当然不是。国家目前的防控策略非常明确——精准防控、科学应对。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病毒的变化灵活调整。我们也不用恐慌,但不能掉以轻心。
比如疫苗,现在新的加强针已经陆续推出了,尤其是针对变异株的次世代疫苗,不仅能提高保护力,还能延长免疫时间。很多人以为自己三年前打过两针就万事大吉了,那可真是太天真了。病毒都换了好几代了,你还拿着第一代防火墙挡着,能挡得住才怪。
再说个人防护,别笑戴口罩。你去看看医院里医生戴不戴?我们天天面对病人,不戴口罩那还了得?尤其是在人多的地方、通风差的环境,戴口罩是最基本的尊重自己和他人。洗手、消毒这些都不复杂,但很多人图省事,结果中招了才后悔。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别硬扛。现在不少人觉得发烧咳嗽就忍一忍,结果拖成肺炎、拖成心肌炎的也不是没有。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发热、胸闷、气短,千万别拖,及时就医是保命的关键。
我有个朋友,五十出头,平时身体挺壮,一次新冠后咳了三周,最后才发现是病毒引起的支气管炎,差点气道堵了。你说他一开始要是早点去医院,早就好了。
也不要一咳嗽就自己吓自己。现在医院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把你隔离起来,很多时候医生会根据你的症状判断是否需要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不会给你增加额外负担。关键是要有这个意识,别被“都轻症没事”的观念麻痹了。
说到底,这一波疫情不是洪水猛兽,但它是一次提醒。提醒我们别太快忘了教训,也别把病毒当成过去式。我们跟病毒的“拉锯战”,不会一朝一夕结束,它在变,我们也得学会变。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很多医院正在加强发热门诊的建设,药店的抗病毒药物也恢复了储备,一些高校和单位也重新启动了健康监测机制。这些都说明:专业的人已经开始准备了,那你呢?
我们没法阻止病毒的变化,但可以决定自己怎么应对它。是继续“躺平”,还是擦亮眼,调整节奏,重新建立起该有的防护意识,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做的选择。
你不需要每天戴N95口罩,也不需要天天测抗原,但当你身体不舒服、周围人感染增多的时候,该戴就戴,该测就测。不是为别人,是为了你自己。
如果你有老人、孩子在家,多留心他们的健康状况。老人免疫力差,孩子症状轻但传播快,这两个群体都是咱们特别要注意的。
再强调一次,新冠现在不是绝症,但它也不是感冒。它是一个仍在进化、仍有威胁的病毒,不能小看它,但也不需要被它吓倒。
“第五波”不是传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你可以选择忽视,但它不会因此绕开你。既然病毒不打算退场,那我们就得学会和它共舞。
这不是恐吓,是经验。我们这些年见过的、救过的、失去的病人太多了,知道病毒的每一次“回头”,都不是偶然。你不怕它,它就怕你吗?不是的,它怕的是你有准备、有意识、有行动。
别觉得戴口罩、接种疫苗是负担,那是你未来不进医院的“门票”。
最后一句话送给你:别再问“是不是又来了”,它从没走,只是你忘了它的样子。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周报(2025年第14周)[R].2025.
[2]李志刚,王晓宇,张静.变异株JN.1的传播特点与防控建议[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5,59(04):421-425.
[3]张立军,唐珊珊.新冠病毒长期症状临床观察与防治策略[J].中华内科杂志,2025,64(03):201-205.
来源:健康之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