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外企,你总以为“全球化”意味着“文化包容”,直到你点开一个鬼畜视频,印度同事面无表情,你才意识到:
在外企,你总以为“全球化”意味着“文化包容”,直到你点开一个鬼畜视频,印度同事面无表情,你才意识到:
幽默,是民族级别的雷区。
一、我犯了一个“用中文幽默思维处理跨国同事关系”的错误
事件发生在平平无奇的周五下午,项目告一段落,团队气氛松弛。我随手打开手机刷到豪哥哥的神作——《刚买的飞机被打了》。
节奏洗脑,歌词中英夹杂,穿着金链子仿印度舞步的“豪哥哥”唱着:
“刚买的飞机~刚买的飞机~都被打了~”
我笑到咖啡差点喷出来,旁边的印度同事 Raj 看我笑得这么开心,礼貌性地凑过来问:“What’s that?”
我鬼使神差地递给了他。
是的,那一刻,我相当于把《亮剑》片段给了日本客户看,还让他关掉字幕自行体会。
Raj看完沉默了两分钟,然后问我一句:“This is… satire, right? But… about our air force?” 这个是调侃我们印度空军的,对吧?
我那一瞬间意识到,全球化最深的陷阱,不是语言障碍,也不是宗教冲突,是你以为大家都能get到“中国式黑色幽默”。
二、印度同事沉默,中国HR慌张,德国老板差点发“文化危机通报”
一个小时后,HR找我喝茶。
Raj没有投诉我,但他转发给了他的Manager,那个Manager再转给了整个亚太安全官员组。
于是,我被“以不具备跨文化敏感性”为由,做了一个“非正式警告谈话”。
印度区总监说“这会对印中合作气氛产生负面影响”。中国HR夹在中间说“你是开玩笑我知道,但你以后别开了”。
德国总部的文化官员发了封邮件标题叫“Respecting regional conflicts in communication”。
那一刻,我意识到,中国式的幽默,不仅在墙内出不去,出去了还能炸。
三、为什么中国人笑疯了,印度人却笑不出来?
因为我们天生就擅长在悲剧中找到段子缝隙。
疫情刚封城,我们做出小区群聊沙雕合集。房市暴雷,我们做出“恒大乐园烂尾游”。
但对印度人来说,那是一场真实的国家军事失利,他们没有“鬼畜视频”文化,更没有“拿自己下饭”的传统。
你觉得他们“玻璃心”?
可他们也许觉得你“毫无敬畏”。
而这恰恰是外企最容易踩到的雷: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文化标准,误解对方的“分寸感”。
四、外企的多元文化,是说给年终报告看的,不是说给视频段子的
外企开文化多样性讲座,每年都请consultant来讲“跨文化沟通技巧”:
不要谈政治
不要谈宗教
不要谈“飞行器是否坠落”
但现实职场里,没有人会预警你“转发一个段子可能触发三国文化纠纷”。
你永远不知道你发的表情包,会不会被某个国家的某位同事截图转发到全球员工反馈表里。
五、在外企,要想活得久,别让自己变成“社交媒体炸弹”
给印度同事看“刚买的飞机被打了”,就像在德国同事面前讲“二战笑话”,在美国老板面前转发“9·11表情包”。
不是你恶毒,是你不识时务;不是你不聪明,是你太中国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喜欢豪哥哥,请在会议室外面偷偷乐,别再做那种“在B站长大的灵魂,却活在Teams里的员工”。
六、但你放心,我还没那么蠢
是的,你放心,我没有真的把视频发给Raj。
我只是在团队茶歇时,脑子里演了一场“中印文化幽默核爆”的戏码。
看着他一脸严肃地在吃中餐,我脑补了他看到视频后一脸震怒,然后人事找我、老板骂我、总部发警告,最后我被优化,连年终奖都没捞着。
然后,我抬头看了看窗外,咖啡还热,我轻轻把“刚买的飞机被打了”这个视频,默默划过,收藏了起来。
我没有点开,也没有转发。
毕竟,我们这代外企人啊,连发个视频的冲动,都只能在梦里放纵一回。
来源:江南雨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