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军蹂躏甘肃景泰地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8 12:45 1

摘要:同治三年(1864 年)陕西回民反清军在杨文治、马士彦的带领下涌入甘肃,首当其冲的景泰地区(时称红水、镇虏等地)很快被战火吞没。1864 年底,杨文治的先锋部队抵达红水堡外,堡内守军只有区区三百绿营兵。五月的太阳炙烤着城墙,反清军的攻势持续了三天。他们用牛皮盾

同治三年(1864 年)陕西回民反清军在杨文治、马士彦的带领下涌入甘肃,首当其冲的景泰地区(时称红水、镇虏等地)很快被战火吞没。1864 年底,杨文治的先锋部队抵达红水堡外,堡内守军只有区区三百绿营兵。五月的太阳炙烤着城墙,反清军的攻势持续了三天。他们用牛皮盾挡住火铳子弹,推着云梯蜂拥而上。堡内百姓自发登上城墙,用滚木礌石砸向敌人。但终究寡不敌众,五月初九凌晨,东城门被撞开,反清军如洪水般涌入。

红水堡顿时陷入血海。据幸存者回忆,反清军见人就杀,不论回汉。王老汉躲在柴草堆里,看着邻居马阿訇被砍倒在清真寺前,血染红了礼拜毯。粮仓被打开,粮食被装车运走,房屋燃起的大火三天未灭,连黄河水都被映成红色。侥幸逃出的百姓沿着黄河向西逃亡,一路上都是尸体,河水漂着肿胀的遗体,散发着刺鼻的臭味。

红水堡的陷落让周边堡寨人人自危,镇虏堡成为下一个目标。堡内士绅紧急筹集粮草,加固城墙,甚至将妇女儿童都组织起来搬运石块。同治五年(1866 年)二月,清廷派颜文绚前往招抚,这个七品文官揣着总督的手谕,走进反清军大营时,双腿止不住地发抖。

杨文治的大帐里,炭火噼啪作响。颜文绚刚开口说 “朝廷愿意既往不咎”,就被马士彦拍案打断:“三年前红水堡的百姓有何罪过?你们清军烧杀时可曾手软?” 谈判陷入僵局,颜文绚不得不空手而回。

招抚失败后,反清军的攻势更猛。三月初八,马士彦部绕道偷袭兰州河北,震惊全省。消息传来,镇虏堡内人心惶惶。堡主刘举人亲自上城督战,却在反清军的抬枪轰击下,城墙坍塌了半段。混战中,刘举人被流弹击中,临终前还抓着堡内百姓的手:“是我对不起大家……”

同治五年十月十三日,宽沟堡迎来了最惨烈的一战。县丞沈绍裕站在城墙上,看着城下密密麻麻的反清军,知道这是一场必死的战斗。他早已将官印封好,交给心腹送往兰州,自己则换上布衣,提刀站在最前线。

反清军的进攻持续了一整天。沈绍裕带领士兵和百姓打退了五次冲锋,城墙下堆满了尸体。黄昏时分,反清军调来云梯,一名士兵刚爬上城头,就被沈绍裕一刀砍断手臂。但终究兵力悬殊,城门被攻破后,沈绍裕退到县衙,与最后二十名士兵背靠背战斗,直至力竭被杀。

破城后的宽沟堡遭遇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反清军为了报复守军的顽强抵抗,见人就杀,连婴儿都未能幸免。据《景泰县志》记载,战后收殓尸体达三千余具,原本热闹的堡子变成了空城,只有野狗在废墟中徘徊。

从同治六年到九年(1867-1870 年),景泰地区陷入了双重灾难。持续的战乱让土地荒芜,紧接着全省大旱,河床干裂,颗粒无收。幸存者李老汉回忆:“树皮被剥光,草根被挖尽,甚至有人偷偷吃死人肉,全家中毒而亡。”

路边随处可见饿死的尸体,有的全家蜷缩在破窑里,有的倒在逃荒路上。更悲惨的是 “易子而食”,母亲抱着饿死的孩子哭泣,却无力掩埋。反清军和清军在这片废墟上继续拉锯,今天你占红水堡,明天我夺镇虏堡,苦的只是百姓。

同治十年(1871 年),白彦虎率部攻打宽沟堡。这位以勇猛著称的将领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先派小股部队佯攻南门,主力却从北门突破。堡内守军只有百余伤兵,根本无力抵抗。但白彦虎此次并未屠堡,而是抢掠粮草后迅速撤退 —— 因为他知道,这里的百姓早已一无所有。

同治十年,金积堡的马化龙看着遍地饿殍,终于做出了艰难的决定:议和。他带着全家老少走出堡寨,向清军统帅左宗棠请降,希望以自己的投降换取百姓的安宁。然而清廷并未信守承诺,次年正月,马化龙及其亲属 18 人被凌迟处死,金积堡两万余回民遭屠杀。

消息传来,反清军阵营震动。马占鳌在太子寺大捷后审时度势,决定降清。他的投降如同多米诺骨牌,次年马文禄在肃州投降,而白彦虎则选择西去新疆,带着残部踏上了漫长的流亡之路。

同治十二年(1873 年),当最后一股反清军撤出景泰时,这里已经变成了 “千里荒芜,弥望白骨黄茅,炊烟断绝” 的人间地狱。曾经繁华的堡寨沦为废墟,肥沃的土地长满野草,只有黄河水依旧流淌,倒映着两岸的凄凉。

来源:西北小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