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给的不是彩礼,是十万元创业金!"话音一落,婚礼现场鸦雀无声,大红的喜字在微风中轻轻摇晃,我与哥嫂的目光在空中交汇,如刀剑相向。
疼爱与远见
"我们给的不是彩礼,是十万元创业金!"话音一落,婚礼现场鸦雀无声,大红的喜字在微风中轻轻摇晃,我与哥嫂的目光在空中交汇,如刀剑相向。
我叫周慧芳,九零年代末在小县城一家纺织厂当会计。那时的春风还带着改革开放后的新鲜气息,却也夹杂着许多陈旧习俗的顽固不化。
县城不大,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已经有了些年头,树下常坐着一些退休的老人,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谈论着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又添了男丁。
我们家住在纺织厂家属院的二楼,七十多平的楼房,虽不宽敞却也温馨。每到夏日傍晚,家家户户都会搬出竹椅板凳,在楼下乘凉,收音机里传来《东方红》或是《新闻联播》的声音,孩子们在一旁追逐打闹。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侄女周小莉从小到大,成了我们周家第一个大学生。
侄女周小莉大学毕业后回到县城,在县里唯一的中学教语文。不久,她与同是大学生的李明志谈起了恋爱。李明志是县医院的医生,家境清白,为人诚恳,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没多久就打算结婚。
但婚事刚一提起,我那位在粮站工作的哥哥周建国和嫂子田秀兰就开出了八万元彩礼的条件,这在当时的县城,几乎是一个普通工人五六年的收入。
"小莉是大学生,又是独生女,这个数不算高。"嫂子田秀兰在我家简朴的八仙桌旁掰着手指头算账,"镇上王科长的女儿都要十万呢!再说了,人家姑娘都二十五了,咱不能让她吃亏啊!"
我搅动着碗里的粥,心里却翻江倒海。那年头的八万元,何其珍贵。我和老马省吃俭用十多年,也不过攒了二十来万,还是靠着每年过年发的福利和加班费一点点积攒起来的。
"这不是卖闺女吗?"我放下筷子,声音里带着不满,脸上的皱纹也跟着皱了起来,"小莉和明志都是知识分子,以后日子还长,年轻人刚刚工作,哪来那么多钱?现在要这么多彩礼,不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吗?"
哥哥周建国涨红了脸,手里的烟头烫到了手指也浑然不觉:"妹子,你懂什么?这是规矩!没有彩礼,人家会看不起小莉的!街坊邻居会说闲话的,说咱们家小看了闺女!"
"是啊,慧芳,你没生过女儿,不懂这个理,"嫂子接过话茬,"现在城里人都这样,这叫体面!你说是不是,老马?"
我丈夫老马是个沉默寡言的中学老师,平日里除了埋头看他那几本发黄的《语文教学》,很少多言。他总穿着一件褪了色的蓝布衬衫,皮肤黝黑,眼睛却格外明亮。
此时,他却放下了手中的茶杯,慢慢开口了:"建国,咱们是一家人,钱财都是身外物,孩子的幸福才重要啊。你看这年头,下岗的不少,日子不好过,小两口能不能过好,还得靠他们自己。"
"就是,不能一开始就让孩子背上这么大的债务啊!"我顺着丈夫的话往下说,"你们知道的,明志父母都是农村来的,家里还有个弟弟在上大学,哪来那么多钱?"
哥嫂不吱声了,却也没松口,只说回去再商量商量。他们起身告辞时,院子里的老槐树投下长长的影子,仿佛也在为这场争执叹息。
那天晚上,我和老马坐在自家的小院里,在煤油灯下商量对策。老马点燃了一支"大前门"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雾在昏黄的灯光下缭绕。
"这事儿不好处理啊,"老马说,"彩礼是老规矩,咱们不能不顾及建国夫妻的面子。可那么多钱,确实难为了明志一家。"
我心里也清楚,这事难办。往小了说是一门亲事,往大了说却关乎两个年轻人的一生幸福。八万元彩礼,几乎会压垮明志家那个靠种田为生的家庭。
"要不咱们出这十万,但不作为彩礼,而是作为小莉和明志的创业资金?"老马提议道,"这样既给足了建国家的面子,又不至于让小两口背上沉重的债务。"
窗外蝉鸣阵阵,仿佛也在为我们的决定欢呼。我望着老马那张饱经风霜的脸,眼角有了些湿润。结婚二十年,我们没能有自己的孩子,但此刻,我却感到无比满足。
"行,就这么办。"我拍板决定,"咱们这辈子没啥大追求,能帮孩子一把,值了!"
不料,第二天一早,这番话被来送早点的小莉听见了。她端着两个热气腾腾的肉包子站在门口,眼圈红红的:"小姑,我不要彩礼,我和明志想靠自己的双手创业。"
我连忙把她拉进屋,心疼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傻孩子,你听到多少了?"
"都听到了,"小莉抽泣着说,"我不想让您和小姑父为难,也不想让明志家背上债务。我们俩商量过了,就算不办酒席,也要靠自己的力量成家。"
我看着这个从小看着长大的姑娘,心里既欣慰又酸楚。她眉眼间有哥哥的倔强,也有嫂子的细腻,却多了书香门第特有的气质。
"傻丫头,"我拉着她坐下,"你小姑父和我早就把你当成自己的女儿。这笔钱不是彩礼,是想给你和明志一个开始的资本。你们不是一直想开家书店吗?这正好可以当启动资金。"
小莉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光芒:"可爸妈那边..."
"你爸妈那边,我去说。"我胸有成竹地说,"你别担心,咱们周家的闺女,不能让人看轻了。"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顺利。
当我再次踏进哥哥家那间贴着红色"福"字的客厅,提出我们的建议时,嫂子当场就甩了脸子。
"什么创业资金?那是彩礼!是女方应得的!"嫂子的声音尖锐得像是冬日的风刀,"慧芳,你别以为你有钱就能指手画脚。这是我们家的事!"
"秀兰,你别这样,"我苦口婆心地劝道,"咱们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孩子们能有个好的开始啊。现在国家都在提倡下海经商,小莉和明志要是能开个书店,多有出息啊!"
哥哥坐在一旁的太师椅上吧嗒吧嗒地抽着烟,烟灰长长地悬在烟头上,摇摇欲坠。许久,他才开口:"慧芳,你的心意我领了。但这事关系到咱们周家的面子,不能由着你们年轻人胡来。"
"哥,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讲究这些虚的?"我急了,"小莉是你亲闺女,你就忍心看她背上这么重的负担开始新生活?"
"那是人家男方该操心的事!"嫂子插嘴道,"明志要是娶不起,那就证明他不够格!"
我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计可施。在老一辈的观念里,彩礼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一种尊严和地位的象征。
回家的路上,秋风萧瑟,卷起地上的落叶,仿佛也在嘲笑我的无能为力。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哥哥为了让我上学,曾经连续一个月只吃咸菜就饭,把仅有的肉留给我补身体。那时候的他,是多么疼爱这个妹妹啊。
婚期一天天临近,哥嫂依然坚持着他们的要求,我和老马也没放弃我们的计划。就这样,一场无声的较量在亲情中悄悄展开。
婚礼前三天,小莉来了。她坐在我家简陋的沙发上,手里捧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茶,脸色憔悴。
"小姑,爸妈说如果坚持按您的方式办,他们就不来参加婚礼。"小莉的声音里带着哭腔,"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心里一阵刺痛。哥嫂这是要和我撕破脸皮啊。但看着小莉那张挂满泪珠的脸,我又不忍心退让。
"小莉,你自己怎么想?"老马在一旁轻声问道。
小莉沉默了片刻,抬起头来,眼中有了决心:"我想按小姑的方法办。我和明志商量过了,我们不想让彩礼成为未来的负担。我们想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属于我们的幸福。"
我看着这个倔强的姑娘,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不愧是我看着长大的孩子,有勇气,有担当。
"好,那就这么办。"我握住她的手,"至于你爸妈,我再去劝劝。"
婚礼前夜,得知我们的打算不会改变,哥嫂气得说不来参加婚礼了。我打了一晚上的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
夜深了,小莉独自来到我家,手里攥着一封信:"小姑,我知道爸妈不会来了。这是我写给他们的,明天请您念给大家听。"
我接过那封用粉色信纸写就的信,心中酸楚难忍。院子里的月光洒在梧桐树上,树影婆娑,仿佛也在为这个家庭的裂痕而颤抖。
婚礼当天,阳光明媚。县城最大的饭店"四海楼"被装扮得喜气洋洋,红灯笼高高挂起,门口贴着大大的"囍"字。来宾陆续到场,却不见哥嫂的身影。
新郎新娘在主婚人的带领下走上了红毯。小莉穿着一袭简单却不失优雅的白色婚纱,明志则一身笔挺的西装,两人看起来般配极了。
酒过三巡,该到新人父母致辞的环节了。主持人环顾四周,询问新娘父母的位置,却无人应答。场面一度尴尬。
就在这时,我站了起来。
"各位亲朋好友,我是小莉的小姑。今天她父母有事未能前来,由我来替他们说几句。"我清了清嗓子,声音有些哽咽,却依然坚定,"首先,我代表周家感谢各位的光临。小莉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今天能找到一位如此优秀的伴侣,是她的福气,也是我们周家的骄傲。"
我顿了顿,接着说道:"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宣布一个决定。我和我丈夫决定给小莉和明志十万元,不是作为彩礼,而是作为他们未来创业的资金。"
话音一落,宴会厅里顿时议论纷纷。有人惊讶,有人赞许,也有人不解。但我没有理会,继续说道:"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相信,在这个新的时代,年轻人应该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而不是被传统的枷锁所束缚。"
我停顿了一下,拿出小莉的信:"现在,我想念一封信,这是小莉写给她父母的。"
"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日子,很遗憾您们没能在场见证。但我知道,无论您们在哪里,心里都装着我。我要感谢您们的养育之恩,是您们的辛苦付出,让我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我也要感谢小姑和小姑父的远见卓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他们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爱和责任。那十万元不是彩礼,而是对我和明志未来的投资,是对我们能力的信任。
"爸爸妈妈,我知道您们要彩礼是为了我好,是担心我在婆家会受委屈。但请您们相信,真正的幸福不是靠金钱堆砌的。明志是个好人,他尊重我,理解我,支持我的梦想。我们计划开一家小书店,传播知识,为这个小县城增添一份文化气息。
"希望您们能够理解我的选择,也期待有一天,您们能走进我们的小书店,为我们感到骄傲。女儿永远爱您们。小莉敬上。"
念完信,我抬起头,发现整个宴会厅鸦雀无声。人们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就连那些刚才还在议论纷纷的长辈们,此刻也沉默了。
就在这时,宴会厅的门突然打开,哥哥和嫂子走了进来。他们显然是临时决定来的,衣着有些仓促,神情却异常坚定。
"对不起,我们来晚了。"哥哥的声音有些颤抖,眼中含泪,"我们听到了女儿的信,也听到了妹妹的话。我们...我们错了。"
嫂子在一旁擦着眼泪,向我点头致意:"慧芳,谢谢你。是你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我走上前,紧紧拥抱了哥嫂。多年的嫌隙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亲情的纽带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牢固。
婆家的老人们见状,全体起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盖过了外面的鞭炮声,也盖过了我们心中的不舍。
婚礼结束后,小莉和明志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他们的创业计划。他们在县城最繁华的街道上租了一间小店面,装修成了温馨的书店。
书店的名字就叫"晓光",取自小莉和明志名字中的一个字,也寓意着他们希望为这个小县城带来文化的曙光。店面不大,却布置得温馨舒适。墙上挂着毛主席的画像,角落里放着一台收音机,常播放着《东方之珠》《我的中国心》这样的歌曲。
开业那天,全家人都来捧场。哥哥亲自贴上了大红的"开业大吉"横幅,嫂子则忙前忙后地招呼客人。我和老马负责收银台,虽然忙得腰酸背痛,却乐在其中。
最让人感动的是,当天下午,县里的几位领导也来了,还带来了几箱珍贵的图书作为贺礼。小莉激动得热泪盈眶,明志则连连鞠躬致谢。
一年后的夏天,"晓光书店"已经成为县城的文化地标。不仅卖书,还经常举办读书会和文化沙龙,吸引了不少知识分子和学生光顾。
那天,我们全家又聚在了一起,为书店周年庆祝祝。红色的招牌下,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有北方的饺子,南方的糯米糍,还有嫂子亲手腌制的泡菜。
望着书架上整齐排列的书籍,从《红楼梦》《水浒传》这样的经典,到金庸、琼瑶的武侠言情,再到新引进的外国名著,我忽然明白,那笔彩礼已经变成了照亮这个家族的一盏明灯。
哥哥举起酒杯,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来,敬我贤惠的妹妹,是你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疼爱。"
"哎呀,别这么说,"我有些不好意思,"我们是一家人,不分彼此。"
"不,慧芳,"嫂子插话道,"如果不是你坚持,小莉和明志现在哪有这样的成就?是我们太固执了,被老思想束缚住了。"
小莉和明志站在一旁,手牵着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爸妈,小姑,小姑父,"小莉深情地说,"谢谢你们给了我和明志这个机会。我们会继续努力,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明志也郑重地说:"是啊,我们已经计划扩大店面,增加一个儿童阅读区和学生复习区。我们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文化能滋养心灵。"
夕阳的余晖洒在我们身上,那一刻,我感到无比温暖——在这日新月异的年代,有些东西确实该变,有些情感却永远不变。
我看着窗外,一群孩子手拉着手从书店门前经过,他们清脆的笑声如同山涧的溪水,纯净而欢快。
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代人最大的心愿:让下一代活得更明白,更幸福,不被陈旧的思想所禁锢,能够勇敢地拥抱这个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个变革的年代,有些传统需要保留,有些陋习则应当摒弃。而我们,就是那个承前启后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
哥哥悄悄对我说:"慧芳,你知道吗?现在街坊邻居都夸咱们周家有眼光,说咱们走在了时代前列。"
我笑了笑,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不是因为别人的夸赞,而是因为我们确实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小县城的未来:更多的年轻人会像小莉和明志这样,敢于打破陈规,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更多的父母会像哥嫂一样,学会放手,让孩子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而我和老马,则会继续做那个默默支持的人,在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在迷茫的时候指明方向。
这,或许就是亲情最美好的模样:不是束缚,而是成全;不是占有,而是给予;不是控制,而是理解。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能在有限的时光里,为所爱的人点亮一盏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这便是最大的幸福。
正如那句老话所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给予他人的,最终也会回馈给我们自己。
夜幕降临,星星点点,"晓光书店"的霓虹灯亮了起来,为这个小县城增添了一抹亮色。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家书店的光芒,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爱的传承。
这便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与使命——在变革的浪潮中,守护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传递那些永恒的价值。
来源:一遍真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