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年前,青岛大妈们戴着“脸基尼”在沙滩上泡海水,全国网友看得乐呵呵,笑她们“过度防晒”“装神弄鬼”。
几年前,青岛大妈们戴着“脸基尼”在沙滩上泡海水,全国网友看得乐呵呵,笑她们“过度防晒”“装神弄鬼”。
谁能想到,几年过去,笑话变成了现实,如今的年轻人,比大妈还疯。
现在的小红书和地铁站,随便一看,都是“防晒鬼新娘”:面罩+墨镜+长款防晒衣+冰袖,包得严严实实,堪比防化服。
更夸张的,在阴天、下雨天、甚至夜里都不敢放松警惕,连路灯都不放过。
你说她们怕黑?不止。怕老、怕晒斑、怕晒伤、怕皮肤癌、怕晒出“土味黄”……总之,就是怕“看起来不像精致女孩”。
而正是这份焦虑,撑起了一个规模高达742亿的大市场。
01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中国防晒衣市场将在2026年突破958亿元,而在这个巨大蛋糕里,年轻女性撑起了半边天。
她们一边追求变白,一边甘愿为一件“薄如蝉翼”的防晒衣花上千元。
从逻辑上说,这不合理,一件面料普通、功能单一的防晒外套,怎么能卖得比羽绒服还贵?但从情绪上说,这恰恰合理得不能再合理。
品牌早已看穿这一点。
高价防晒衣的核心逻辑并不在“功能”,而在“附加值”。你以为你买的是阻挡紫外线的衣服,其实你买的是“焦虑下的安全感”。
为了让你愿意为这份安全感多掏几百块,商家可谓“能编一个是一个”。
比如,某品牌推出“面膜级防晒衣”,面料中加入玻尿酸成分,号称“穿着就能养肤”;还有品牌宣传木糖醇冰氧技术,一穿就“体感降温5℃”;再加上防蚊、抗菌、轻盈、透气……各种附加概念,一个接一个,不重样。
你甚至很难找到“只是防晒”的防晒衣。
“科技与狠活”堆得多,价格也水涨船高,一件普通锦纶面料的防晒衣,成本可能不到70元,但只要加上几个术语、包装成“高端轻科技”,立马翻到七百、一千,甚至两千元。
02有意思的是,这些所谓“科技”也不经推敲。
比如大家执念最深的UPF值。品牌常挂在嘴边的“UPF50+”,意味着只有1/50的紫外线能穿透衣物,看似很强。
但你知道吗?UPF40+的阻挡率是97.5%,UPF50+是98%。差距不到0.5%。而一把普通遮阳伞,UPF也能达到10+,能阻挡90%以上紫外线。
换句话说,你在那0.5%的差距上砸下几百块,换来的可能只是心理安慰。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曾多次点名:防晒过度不可取。适度阳光照射,有利于维生素D合成,能预防骨质疏松。
如果整天遮遮掩掩、彻底隔离阳光,反而容易造成缺钙、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
但道理大家都懂,只是“我不怕死,我怕老”这句话,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尤其在“美即正义”“白才高级”的审美话语里,晒黑几乎等于颜值崩塌。所以哪怕知道是智商税,很多人也义无反顾。
品牌正是拿捏了这一点,疯狂下场种草。
以蕉下为例:2022年上半年,他们合作了1577位KOL,几乎每小时都有一条推广在社交平台上线。李佳琦、雪梨等头部主播,更是连续上架。蕉下三年营收从3.8亿到24亿,复合增长率超过150%。
流量有了、焦虑有了、话术有了,那价格也就不是问题了。
03反观那些老牌、主打性价比的品牌,比如迪卡侬、优衣库、防晒UPF值一样,价格却只有高端品牌的三分之一。可买的人却少得多。
为什么?说到底,“白得贵”是一种心理偏好。而“便宜没好货”的刻板印象,反倒帮了品牌一个大忙。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防晒衣战场上,“衣服”早已不是衣服。它是时尚单品,是护肤工具,是防老护肤仪,是轻奢生活的象征,或者说,是品牌包装出来的幻象。
一切都成立,前提是你愿意相信。
但我们也该问问自己:
我们真的需要一件上千元的防晒衣吗?我们花的每一块钱,是为功能买单,还是为情绪买单?
如果说十年前,青岛大妈穿“脸基尼”是为健康;那今天,年轻人买防晒衣,更多是为焦虑。
防晒本没错,可被焦虑收割的我们,才是真的值得反思。
来源:历史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