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陆家嘴的环形天桥上,望着上海中心大厦那蜿蜒入云的"龙脊",总让我想起17年前那个令人惊艳却最终擦肩而过的"竹笋"方案。就像青春里那个没追到的姑娘,越是得不到,越是让人魂牵梦萦。
站在陆家嘴的环形天桥上,望着上海中心大厦那蜿蜒入云的"龙脊",总让我想起17年前那个令人惊艳却最终擦肩而过的"竹笋"方案。就像青春里那个没追到的姑娘,越是得不到,越是让人魂牵梦萦。
**一场跨越时光的建筑对话**
2006年的那个春天,上海向世界抛出了绣球。全球顶尖建筑事务所闻风而动,都想在这片热土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最终Gensler的"巨龙"抱得美人归,但福斯特那支"雨后春笋",却成了建筑界心头的一颗朱砂痣。
这个设计妙在哪?它就像一位深谙东方美学的诗人,把竹编的韵律、笋芽的生机都化作了凝固的音乐。那些斜交的网格不仅是装饰,更像是给大楼穿上了一件会呼吸的外衣;渐收的轮廓既符合力学原理,又暗合"节节高升"的美好寓意;最绝的是顶部那个"钻石宫殿",阳光穿过197米的中庭洒落时,想必会美得像一场光之雨。
**设计背后的温度与智慧**
1. **有些美好,未必要拥有**
虽然"竹笋"最终没能破土而出,但它播撒的创意种子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就像我们珍藏的老照片,虽然定格的是过去,照亮的确是未来。那些抗风设计、生态理念,如今都成了超高层建筑的"必修课"。
2. **传统的正确打开方式**
现在有些建筑为了标榜"中国风",生搬硬套得像在演穿越剧。而"竹笋"方案却像一位茶道大师,把文化底蕴泡进了每一处细节里。它告诉我们,传统不是用来贴的标签,而是应该流淌的血液。
3. **比结果更珍贵的**
每次路过建筑工地,看到工人们一砖一瓦地垒砌,就想起这些设计竞赛。重要的不是最后谁站上了领奖台,而是过程中迸发的那些灵光乍现。就像童年放过的风筝,虽然最终都收线回家,但那些在蓝天翱翔的记忆才最珍贵。
4. **海纳百川的胸襟**
上海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懂得欣赏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福斯特虽然这次没被选中,但这座城市依然为他准备了更大的舞台。这种气度,才是真正的国际范儿。
**尾声:未完成的诗篇**
在这个追求"最高""最大"的时代,"竹笋"方案就像一首未完成的诗,留给我们无限遐想空间。它提醒我们,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那些拔地而起的钢铁森林,更在于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可能性。
各位看官,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们会更钟情于现在的"巨龙",还是那个未曾谋面的"竹笋"?或者你心中理想的城市地标应该是什么模样?不妨在评论区畅所欲言,让我们一起续写这首城市诗篇。
来源:“陌宸”生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