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的卷轴上,总有一些印记格外璀璨。近年来,我市文艺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文艺为人民”的创作理念,在文艺领域结出累累硕果。文艺工作者们以笔墨为舟、以艺术为桥,绘就了一幅“百花竞放春满园”的生动图景。
时间的卷轴上,总有一些印记格外璀璨。近年来,我市文艺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文艺为人民”的创作理念,在文艺领域结出累累硕果。文艺工作者们以笔墨为舟、以艺术为桥,绘就了一幅“百花竞放春满园”的生动图景。
扎根时代沃土,绽放艺术芬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市文艺工作者深谙此理,他们深入生活的沃野,扎根人民的土壤,用心感受时代的脉搏,用情书写百姓的故事,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彰显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在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绽放出璀璨光芒。
在文学创作的星空中,平凉文学无疑是那颗格外耀眼的星辰。近年来,平凉文艺创作成果丰硕,全市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文艺作品90余件,其中文学作品就占了50多件。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生态环保的责任担当、九大重点产业链的蓬勃发展,都成为作家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一批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平凉走向全国,在国家级刊物上绽放光彩。散文、小说作品登上《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等殿堂级刊物,让平凉文学的声音传向更广阔的天地。“平凉记忆”丛书7卷本,宛如一部部气势恢宏的城市史诗,细致入微地记录着平凉的历史变迁与独特的人文风情;诗集《天地辽阔》《风的脚印》,以灵动优美的诗句,抒发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自然的深深敬畏;散文集《关山情愫》,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家乡山水的眷恋;小说集《望鹑觚》,以独特新颖的视角展现着人间百态。长篇小说《楼外楼》在《当代》发表,并入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一时间让平凉文学备受全国瞩目;《嫁果记》入选中国作协重点文艺作品扶持项目,更是有力地彰显了其文学价值。还有85部优秀中短篇小说在省内外名刊发表,小说创作已然成为平凉文艺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无数读者的目光。
书法绘画、音乐、剪纸、戏曲、摄影等艺术形式争奇斗艳,各放异彩。11件书法作品入展国家级展赛,笔锋流转间,尽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60多件作品入展省级展赛,充分展现出平凉书法爱好者的深厚功底。美术创作同样成绩卓著,5件美术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展甘肃选拔展,其中2件作品成功入选国展,画家们用色彩与线条勾勒出时代的美好;《陇东五月》入选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让平凉美术在全国舞台上大放异彩。
《百万亩梯田百万亩绿》《神仙留恋的好地方》《我在崆峒等你》《陇头歌》等多首原创歌曲相继问世,每一首歌都蕴含着浓郁的平凉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剪纸作品《百日百龙》入围第十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电影短片《灵台》荣获第四届亚洲华语电影节短片单元优秀导演奖;5个戏曲剧目入围国家级和省级展演,现代眉户剧《崆峒山下》荣获第九届敦煌文艺奖和第五届甘肃戏剧红梅奖,用婉转悠扬的唱腔演绎着人间故事;《牧归》《祁连美如画》《河畔》《平凉印象》分别在国际摄影展中获奖,《全家抗疫》入选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摄影师们用镜头定格的每一个瞬间,都成了时代的永恒记忆。
激活基层土壤,润泽百姓心田
文艺之花不仅要扎根创作沃土,更要盛开在百姓生活舞台。我市紧扣文化强市、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开展一系列“接地气、聚民心”的文艺活动,让文化之光浸润千家万户。
2024年5月,泾河生态文化长廊“新八景”采风活动如火如荼展开。文艺工作者沿泾河而行,用笔墨描绘绿水青山,用镜头记录发展变迁。300余件作品以文学、影像、短视频多维呈现生态长廊之美,让“新八景”成为平凉文化新名片。与此同时,“九大重点产业链”拍摄活动聚焦红牛、苹果、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200余件作品展现发展脉搏;“美丽甘肃”摄影、短视频征集定格生态文明建设画卷;“驻村作家计划”招募27名文艺志愿者深入乡村,用文字赋能乡村振兴,创作成果丰富群众精神家园。
崆峒区文联探寻新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联”的作用,成立了相关研学基地;
华亭市文联持续推动“写华亭”“画华亭”“拍华亭”“唱华亭”“演华亭”行动;
泾川县文联立足深厚的本土资源,弘扬西王母文化,开展了“走进王母故里·相约蟠桃花海”采风活动;
灵台县文联坚持把打造优秀作品、繁荣文学创作作为文联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飞天》《朔方》《延河》等省市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余篇;
崇信县文联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工作理念,组织各协会赴天水市、陇南市进行考察学习;
庄浪县文联坚持文艺面向社会,积极开展文艺志愿者送文化下乡、“送书进社区,书香润民心”图书捐赠等志愿服务活动,扩大了文联组织的影响力;
静宁县文联开拓创新,采取“文联+”的工作模式,打造了“一张照片、快乐一座村庄、唱响一座城、一个苹果的风雅颂”四大文艺品牌;
……
2023年以来,各县(市、区)文联、行业文联、企业文联紧紧围绕本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强化使命担当,积极主动作为,推动本地、本行业文艺文联工作呈现出可喜发展态势。
文艺惠民活动如同一场场文化盛宴,让广大群众共享文艺发展成果。“农信杯·梅花荟萃唱响平凉”邀请陕甘宁三省区的12名戏剧“梅花奖”得主为广大戏迷送上6场戏曲盛宴,名家名角的精彩演绎,让戏迷们大饱眼福、耳福,沉浸在戏曲艺术的魅力之中。与企业文联合作举办的9场“文艺进社区”惠民演出,表演节目110多个,将文艺的种子播撒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举办的静宁县首届青少年秦腔表演清唱大赛、“盛世梨园颂党恩”业余秦腔清唱大赛,为秦腔爱好者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传承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邀请省内知名书画家开展书画创作交流活动,为7个乡镇9个行政村募捐赠送图书、书画作品3000余件,让乡村的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文化素养。围绕重大节庆和纪念活动,组织开展的庆祝党的十九大、二十大胜利召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系列书法美术摄影展、文艺晚会,用艺术表达对党的热爱、对祖国的祝福;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和献礼建党百年,开展的红色主题文艺作品征集和宣传活动,让红色基因在文艺的传承中代代相传。
构建成长生态,锻造文艺铁军
平凉文艺的繁荣背后,是一支德艺双馨的人才队伍。全市现有各级文艺家协会会员4000余人,其中国家级113人、省级813人,近三年新增国家级会员8人、省级49人。网络文学新人摘得茅盾新人奖,作家入选鲁迅文学院高研班,戏曲演员斩获黄河流域红梅奖,文艺评论家荣膺“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达人”,人才矩阵百花齐放。
为培育新生力量,平凉构建多维培养机制。《崆峒》杂志开设县区方阵巡展,名刊改稿会为青年作家“磨剑”,崆峒文艺奖评选激发创作热情。“书法名家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播撒艺术种子,乡镇文联、企业文联挂牌拓展组织触角。“网上文联”平台汇聚3500篇创作成果,影视小屋、文艺创作基地构筑成长沃土。名家授课、跨区域交流活动持续为文艺队伍“充电”,德艺双馨生态蔚然成型。
举办的鲁迅文学院甘肃省中青年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名刊名家平凉改稿会暨文学骨干研修班、全省摄影业务骨干研修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授课,让文艺工作者们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创作理念与技巧,提升专业素养。邀请王西麟、张奕明等国际著名音乐家,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登渤,著名作家叶舟、杨显惠、马步升等专家学者来平授课,他们的言传身教,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文艺工作者们前行的道路。市属各文艺家协会也积极开展各类培训、交流活动,为会员提供学习与展示的机会,促进文艺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从文学星辉到艺术百花,从惠民盛宴到人才矩阵,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平凉文艺工作者正以“攀登者”的姿态,持续深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实践。随着“文艺+”模式的深入推进,这支德艺双馨的队伍必将创作出更多彰显平凉韵味的时代佳作,为文化强市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丨来源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丨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丨审核丨张逸霄 刘英娜
丨编辑丨李雨亭
来源:平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