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猛灌,物价不涨”:我们的钱到底被谁锁住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8 17:41 3

摘要:2025年4月,中国的CPI仍徘徊在零附近,已经是第四年了。与此同时,M2、信贷、社融一路飞奔,年年涨个不停。——钱是多了,但菜没涨价,工没好找,日子也没见松快。

2025年4月,中国的CPI仍徘徊在零附近,已经是第四年了。与此同时,M2、信贷、社融一路飞奔,年年涨个不停。——钱是多了,但菜没涨价,工没好找,日子也没见松快。

如果你早上在地铁上人贴人挤了40分钟,下班吃的是6块一份的路边麻辣烫,你可能想问:这几万亿的信贷,到底去了哪里?为什么物价不涨、消费没起、企业还是哭穷,大家钱包都不敢打开?

表面上,国家在“放水”——信贷、社融、货币供应一个比一个高。但真正的钱,却淤在金融系统内部,像卡在水库闸门的洪水。央行拼命撒钱,企业却不敢投、居民不敢花,像极了凯恩斯说的“流动性陷阱”:你可以把水倒进池塘,但你灌不进一滴到沙漠。

你看那些贷款利率低到让人眼红,但企业拿去不是投项目,而是存银行套利;房价跌,股市凉,小微企业被“卷”得头破血流。试问谁还有心气儿去扩大再生产?银行账面上是贷出去了,可社会上是没有人敢真正用钱的。

现在的矛盾不是没生产能力,而是东西做出来没人买。报告说得清楚,供需失衡根子在“供给过剩”。传统行业拼命压价、新兴行业蜂拥入局,一窝蜂搞扩产,结果变成了内卷内耗的“价格战”——不是卖得贵赚了,是卖得便宜求生存。

更吊诡的是,大家都在盼通胀来拯救经济,结果现实却是一片低价倾销、利润下沉。这不是“物价上涨”来了,是“通缩情绪”在蔓延。企业的利润薄得像纸,工资哪来增长?老百姓钱包不鼓,消费怎么撑得起内需?

你以为是没钱,其实是钱没流到你手里。数据显示,中国超600万存款的人已经破千万户,但底层年轻人月薪不涨、房租不降,能花的钱捉襟见肘。我们一边喊“刺激消费”,一边靠“直播间9块9包邮”撑销量,靠“打骨折”抢市场,靠“卷到死”求活路。这不叫消费升级,是“精致贫穷”。

那些在商场提着LV的不是主流消费者,那是少数有钱人的日常。问题是,围绕他们建立起来的高端消费体系,根本不能带动整体内需。搞不清楚主力是谁,打鸡血也打不出红润的脸色。

很多人说:“那就多发点钱呗!”——但事实证明,光靠撒钱,改变不了信心,更撬不动需求。报告已经点明:提振物价的关键,不是更猛的宽松,而是打通实体经济的循环,让钱真正“流”起来。

具体来说,不妨考虑以下方向:

1. 财政直接入户,让人敢消费

与其期望企业自己“悟”,不如财政政策出手,直接激活需求。比如发消费券、个税减免、社保缓缴,让中低收入人群有实际可支配的钱。这比给企业加杠企业加杠杆更直接。

2. 鼓励有钱人多花钱,不如让他们别躺着挣钱

目前大量财富停留在资产上,用于套利、炒作,而不是进入实体经济。可否考虑“调节利差套利收益+鼓励高端消费转化为社会服务”双向激励?比如引导高净值人群投入本土品牌、服务业、公益创业,形成良性消费链。

3. 杜绝低价恶性竞争,重塑价格信心

对低价倾销严格监管,对“以价换量”的发展模式及时踩刹车。真正支持的是“以质取胜”,是用技术创新、品牌服务撑起溢价空间。企业才能敢涨价,才有利润,员工才能加薪,消费才能良性循环。

物价不涨,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未来,恰恰相反——这是一场压力测试,是对过去“投资拉动、产能导向”的发展模式的一次大清算。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用制度红利代替房地产红利,用结构调整代替“放水续命”。市场机制需要修复,企业需要方向,消费者需要信心。

靠货币堆起来的水塔,必须开闸放到实处。否则,水再多,也长不出绿洲。

如你所见,这不是一个“只差一点钱”的问题,而是“钱怎么走”的问题。你说,是吧?#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来源:足智多谋I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