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恢:在农村家庭承包,大包干要是不合理,能存在几千年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8 19:07 3

摘要:邓子恢常说:"中国的农民最实在,我们要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这句话不是空谈,而是他用一生践行的信念。在龙岩调查期间,他坚持喝老乡家里的水,不让随行人员自带茶水。他说:"当年打游击时,老乡们冒着生命危险给我们送米送盐。现在要是连他们家的水都不喝,他们心里该多难受

邓子恢常说:"中国的农民最实在,我们要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这句话不是空谈,而是他用一生践行的信念。在龙岩调查期间,他坚持喝老乡家里的水,不让随行人员自带茶水。他说:"当年打游击时,老乡们冒着生命危险给我们送米送盐。现在要是连他们家的水都不喝,他们心里该多难受啊!"

这位农民的儿子,1896年出生在福建龙岩东肖镇泉井村。原本是殷实人家,但到他出生时已经家道中落。1913年,勤奋好学的邓子恢以优异成绩考入龙岩中学堂。那时正值辛亥革命后的动荡岁月,全家饱受欺凌,母亲去世更让这个苦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年轻的邓子恢既痛恨这个腐朽的社会,又渴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1917年,他果然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谁曾想,第二年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激起了留日学生的愤慨。邓子恢和同学们毅然放弃学业,罢课回国。回到家乡后,他在江西崇义县杰坝墟的一家店铺当起了伙计,这一干就是九年。

这九年时光,让邓子恢走遍了赣南山区。他亲眼目睹了旧社会农民的悲惨生活:没有自己的土地,要交沉重的田赋地租,还要忍受各种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盘剥。农民们一年到头辛勤劳作,却连温饱都难以维持。这些见闻不仅让他对农民充满同情,更引发了他对土地问题的深刻思考。

1926年,邓子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农民运动中。在中央苏区时期,他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土地法。他常说:"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又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新中国成立后,邓子恢担任副总理,主管农业工作。他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冒进做法。1955年,他提出"停、缩、发"的方针,主张根据不同地区情况采取不同政策。他说:"搞农业要像种庄稼一样,不能拔苗助长。"晚年他常说:"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闽西这片红土地,是邓子恢魂牵梦萦的故乡。在这里,他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也在这里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乡亲们提起他,总会亲切地说起三个特别的称呼:"游走郎中"、"山歌部长"、"农民知己"。这些称呼背后,是一个革命者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动人故事。

上世纪二十年代,邓子恢在漳浦一带开展革命工作时,为了隐蔽身份,特意置办了一个医药箱。他虚心向当地老中医请教,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医术。高高的个子,挺拔的腰板,加上一身乡村郎中的打扮,让他走村串户时毫不引人注目。在平和、南靖等地,经常能看到这个"游走郎中"的身影。他不仅为贫苦农民看病送药,更在嘘寒问暖间传播革命火种。

当时,邓子恢的医药箱就存放在漳浦县象牙庄浦尾村吴姓老乡家里。这个看似普通的医药箱,见证了一个革命者的智慧与勇气。新中国成立后,老乡家后人将这个珍贵的医药箱交给了当地党史部门,如今静静地陈列在漳浦县革命历史纪念馆里,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闽西山清水秀,更是著名的山歌之乡。邓子恢从小耳濡目染,练就了一副好嗓子。老乡们都说:"子恢唱歌时,那声音能把树上的鸟儿都引下来。"在革命年代,担任宣传部长的邓子恢把山歌变成了最有力的宣传武器。他走到哪里,山歌就唱到哪里,用老百姓熟悉的调子,传播革命的道理。

新中国成立后,乡亲们还记得那个爱唱山歌的"邓部长"。他总是穿着和农民一样的衣服,在田间地头一边劳动一边唱歌。1961年春天,已经是副总理的邓子恢回到闽西调研。在观看龙岩山歌剧团演出的《刘三姐》后,他兴致勃勃地走上舞台,笑着说:"让我这个老山歌部长和同志们合个影吧!"那一刻,舞台上的灯光照亮了他饱经风霜却依然亲切的面容。

在地委招待所住时,邓子恢特意嘱咐工作人员:"不管什么时候,群众来了都要让他们进来。"每天都有不少老乡来找他反映问题,他总是耐心倾听,认真记录。有人问他为什么对农民这么好,他动情地说:"我就是农民的儿子,知道他们的苦。"

白天,他挨家挨户走访,晚上就在煤油灯下整理笔记。有时腿疼得厉害,他就靠在床头继续工作。这次调研,他先后召开了十多次座谈会,接待了七百多位来访群众,处理了七百多封来信。老乡们都说:"邓部长听我们说话时特别认真,就像听自己家里人说话一样。"

回到北京后,他顾不上休息,连续向中央写了六份报告。这些报告里没有空话套话,全是农民最真实的呼声和基层最迫切的问题。他特别强调:"合作社不能搞一刀切,要尊重农民意愿,要给社员留足自留地。"这些建议得到了中央重视,对全国合作社的巩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闽西山区,春寒料峭。邓子恢穿着粗布衣裳,踩着露水走在田间小路上。他知道,要让农民真正拥护革命,光喊口号不行,必须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分到土地。在溪南地区,他挨家挨户走访,蹲在田埂上和农民拉家常,了解他们的想法。

"老表,你觉得地该怎么分才公平?"邓子恢总是这样开头。农民们起初不敢说话,见他态度诚恳,渐渐打开了话匣子。有人说要按人口分,有人说要照顾贫雇农,还有人担心分地后地主会报复。邓子恢把这些意见都记在心里,晚上点着油灯和同志们反复商量。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邓子恢创造性地提出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分田原则。这个办法既照顾了贫苦农民,又给地主留了活路。那年秋天,溪南地区的农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他们捧着地契,激动得直掉眼泪。有个老农拉着邓子恢的手说:"这下就是死,也要保住这块地!"

这次成功的土改经验很快在闽西推广。邓子恢主持制定了《土地问题决议案》,不仅让贫雇农分到了土地,还保护了中农的利益。有个开明士绅感慨道:"邓部长办事公道,我们心服口服。"这些政策后来成为全国各根据地土改的范本。

转眼到了1946年,内战的阴云笼罩着中国。邓子恢在华中解放区发现,经过抗战的农民再也不愿忍受封建剥削,他们强烈要求"耕者有其田"。这与中央的想法不谋而合。那年4月,邓子恢风尘仆仆地从苏北赶往延安,参加土地问题会议。

在延安的窑洞里,邓子恢详细汇报了华中地区的情况。他建议在减租减息的基础上,通过清算地主剥削账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这个想法得到了中央的认可,被写进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临行前,毛主席特意嘱咐他:"土改要快,要彻底,要放手发动群众。"

回到华中后,邓子恢立即行动起来。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中间不动两头平"的政策:中农的土地不动,把地主富农多余的土地分给贫雇农。这个办法既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又团结了农村大多数。有个村干部回忆说:"邓书记教我们,分地要像分家一样,既要讲原则,又要讲情面。"

在邓子恢的领导下,华中解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仅仅两三个月时间,2400万农民就实现了千年梦想。那年秋收时,田野里到处是欢笑声。一个分到土地的佃农说:"现在干活浑身是劲,收成都是自己的!"

邓子恢的土地改革实践,不仅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更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他常说:"搞土改要像种地一样,既不能耽误农时,又不能揠苗助长。"这些经验,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的重要财富。

1956年春天,在全国农村工作部长会议上,邓子恢讲得特别实在。他说要巩固合作社,关键要做好三件事:第一要把生产搞上去,让社员们能增产增收;第二要勤俭办社,把包工包产搞好;第三要提高干部素质,建立民主制度。这些话句句说到农民心坎里,台下的干部们都认真记着笔记。

到了1961年,农村遇到了困难。邓子恢不顾年事已高,亲自下乡调查。他看到有些地方搞"大锅饭"把农民积极性搞没了,心里很着急。回来后,他坚持主张要搞包产到户,让农民有积极性。有人说他这是"右倾",他却不改初衷:"我这是为农民说话,为农业着想。家庭承包,大包干要是不合理,能存在几千年吗?"

第二年秋天,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邓子恢的主张被说成是"修正主义"。有人批评他,有人指责他,但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工作部被撤销了,他也没有怨言,只是默默地继续关注着农村的发展。

邓子恢晚年虽然不再担任农村工作的领导职务,但他心里始终装着农民。每当有农村来的同志看望他,他总要详细询问庄稼长得怎么样,农民日子过得好不好。有人劝他少操心这些事,他却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怎么能不关心农民呢?"他常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过不好,国家也好不了。"这些话,今天听起来依然让人感动。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