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位授课教师、4位点评专家,160位同学、200位育才老师、1000位家长……这个周日,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开启一次新尝试,让家长和孩子当一天“同学”,同上一堂“概念课”。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丽珍
5位授课教师、4位点评专家,160位同学、200位育才老师、1000位家长……这个周日,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开启一次新尝试,让家长和孩子当一天“同学”,同上一堂“概念课”。
什么是概念课?要怎么听课?听什么内容?
传统课堂里,学生面对黑板,老师单向传授,家长则站在教育的“围墙”外。这一次,集团总部报告厅里,一切变得不同——55分钟的“加长版”科学课,拿出20分钟让孩子动手组装一台智能小车;两位老师协同授课,家长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了同桌、同学。
家长成为孩子的同学,跟着孩子一起学习
就像打造概念车一样,创新、颠覆的概念课,也在寻找教育的”更优解“,探索未来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科学课现场
55分钟科学课堂
探索搭建一辆智能小车
5月18日上午9点,集团总部报告厅里座无虚席,首届“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现场观课活动正式开始。这一天,集团的五位老师,向大家呈现关于科学、语文、英语、数学的四堂“概念课”。
对于上课,大家都不陌生,公开课不少家长也参加过。育才提出的“概念课”,让很多家长好奇——什么是概念课?和普通的课堂相比有什么不同?
9点,科学概念课准时开始。这堂课安排了两位老师:杭州育才中学的金小翔和杭州市锦绣中学的严嘉璐,课程时长也由传统的45分钟,延长到了55分钟。
“一班双师”和55分钟的“长时课堂”,都是锦绣育才集团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尝试,在日常课堂中就有开展。
科学课
当天的科学课,金老师先从汽车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出发,引导同学思考智能驾驶在现实领域的应用,智能汽车如何像人一样思考并做出反应,通过一步步探索,构建出环境感知、决策判断、控制执行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基本框架。
理论知识学完了,严老师则结合初中生能力水平,提供循迹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摄像头等部分实验器材,让同学们分小组合作,通过主动设计、动手实践和交互拓展,动手搭建一辆智能驾驶小车,并在给出的地图上完成4个复杂路段的通行挑战。
智能小车挑战四种路况
这4个路段,包括了S大转弯、需要避开的施工路段、需要停车观察的路口和完成自动泊车的停车场。
为实现智能驾驶,这些传感器和摄像头起到什么作用?分别应该装在哪个位置?在一次次模拟实验中,同学们发现问题并不断优化方案,最终才能让小车完成挑战。
过程中,有同学起初把循迹传感器装到了车子最前方,发现无法识别地图上的白色轨迹,车子偏离了轨道;有同学发现,智能汽车在通过障碍物时,识别功能并不稳定,偶尔会出现小意外……
同学们合作完成任务
55分钟的课堂,搭建、检测和记录展示智能小车的时间,占到了20分钟。动手实践、优化方案的全过程,调动了每一位同学的参与积极性,一次次头脑风暴里,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自己动过手,同学们对于智能驾驶的感悟也变得更加深刻。这也引出了课堂结尾的深刻问题:智能驾驶为何还没有实现全部普及?未来智驶世界将会怎样?在孩子的回答和老师的总结里,可以看见一颗颗科学和好奇的种子,已经在少年们心中播下。
同学们组装智能小车,完成挑战
概念课就像概念车
是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的大胆展示
“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现场观课活动,也邀请了4位资深教育专家同听、点评。这堂特殊的科学课,给浙江省教育学会中学科学教学分会理事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王耀村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老师还是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学书《科学》(7~9年级)的副主编、分册主编。他总结,这堂科学课与国家对科学教育的要求相一致、与科学教育教学的本质相一致、与新时代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相一致。
王老师说,探秘智能驾驶,是科学新课程中的工程设计与物化的内容,而这堂科学课既源于教材内容,又有创新突破。比如双师课堂、长时课堂和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视,都是课堂方式的创新;教学过程也是从认识、体验到创新的步步深入;课堂不仅重知识,更重思维,涉及到了类比思维、建模思维、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习不是考几分,而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在王老师看来,科学教育要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这堂植根于真实问题情境的课堂,真正体现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浙江省教育学会中学科学教学分会理事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王耀村现场点评
这样的课,会在日常中实现吗?
让家长一起来旁听的形式会让人联想到公开课——观赏性强,但与家常课相去甚远。对此,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总校长郜晏中直言,概念课并不是作秀和展示。
“它的定义借鉴自汽车行业的概念车,介于设想和现实之间的未来汽车,有新颖、独特、超前的构思,是各大汽车公司技术的集大成者。”育才的概念课,是育才及授课老师们,将前沿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终端实用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大胆展示。
科学课
去年9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办了一次教育圈内知名的“对话”——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对话原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当时,锦绣育才教育集团总校长郜晏中作为校长点评嘉宾,就提到了“打造‘没大没小’‘无法无天’‘眼高手低’‘不中不西’‘莫名其妙’的课堂”的教育理念。
当天的语文概念课,就以“一次美丽的遇见”为主线,践行育才的教育理念——“无法”体现在 AI 赋能,形式创新,打破思维定式;“无天”就是在“没大没小”的互动中,激活思维,鼓励突破;最终,学生在“莫名其妙”的通感共鸣中,将生命的哲思巧化为诗意表达,实现“眼高手低”的成长,真切照见育才课堂的本真。
“假以时日,条件成熟时,每位老师都能在课堂上先模仿‘概念课’的精华,再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和班级特点,逐步打造出独具个人特色的‘概念课’。”郜校长说。
科学课
让家长成为孩子的学习伙伴
有校区一小时报满名额
活动在周日开展,难得的休息时间,旁听的家长坐满了观众席。有的家长拿出手机拍摄记录;有的家长拿着纸和笔,笔记写满了好几页;还有的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参加。
听完一节课,家长张先生深有感触。
“智能汽车算是现在最前沿的技术领域,孩子们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最关键的是,还能动手组装一辆智能小车,很有意思。”张先生感叹,这与记忆中的传统课堂,学生对着黑板听课完全不一样。
作为育才家长,张先生还有一个体会:不仅孩子在学习,作为家长也在跟着孩子共同成长。
前段时间,世界知名教育家佐藤学走进锦绣育才教育集团的学校,张先生第一次了解到“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开家长会时,他细心的发现,教室布局也发生了改变,“我们通过学校,了解到了这些前沿、创新的教育做法,家校协同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家长认真听课
据了解,像张先生这样当天到场的家长,并不是学校摊派任务的,而是家长主动报名,大家积极性非常高,育才中学校区一小时就报满分配到的名额,因为要保证听课效果,限制了总人数,当天现场座位一席难求,火爆程度堪比演唱会。
这也与学校举办这场活动的初衷不谋而合——让家长成为孩子学习的伙伴。课堂时间里,他们不是孩子的家长,而是孩子的同学。
这一点,郜校长在与家长们对话时,也着重提及:“学习是终生的过程,跟着孩子一起学习,就是真正的言传身教,给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样。爸爸妈妈愿意放弃休息,特地跑来做一次学生,这会让孩子产生同理心,比说很多遍的‘好好学习’更有效果。”
郜校长教家长如何听课
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们关心的重点,是怎样让孩子考得更好,但光做题、上课远远不够,其中还涉及教学关系、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等等因素。
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和孩子们一起听课,一起学习,主要是听听老师的“教”,看看孩子的“学”,写写课后的“评”,议议家校的“合”,想想教改的“研”,谈谈协同的“管”,通过读、听、看、算、想、改、问、议、结的育才观课“九字决”,来感受全要素、全过程、全领域的“育才全链教学体系”。大家一起努力尝试把学习的“黑箱”打开,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发展得更全面。
部分图片由学校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