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经贸关系的边际缓和叠加国内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底层逻辑正发生深刻转变。这一轮资产定价体系的革新并非简单依赖传统估值修复,而是以科技创新为内核驱动、以产业链韧性为支撑、以制度红利释放为催化剂的系统性工程。从产业观察,以下六大领域有望成为本轮
中美经贸关系的边际缓和叠加国内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底层逻辑正发生深刻转变。这一轮资产定价体系的革新并非简单依赖传统估值修复,而是以科技创新为内核驱动、以产业链韧性为支撑、以制度红利释放为催化剂的系统性工程。从产业观察,以下六大领域有望成为本轮资产重估进程中的核心受益方向: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当前生成式AI向多模态迭代升级,算力基础设施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算法模型的迭代效率直接影响企业技术护城河深度。根据技术成熟度曲线,具备自主算法框架研发能力的企业将率先实现商业闭环,其估值逻辑将从传统PE转向"核心业务现金流折现+创新业务预期市销率"的复合模型。重点聚焦三大细分赛道:
- 大模型开发及垂直应用:拥有高质量数据资源与场景落地能力的厂商,在金融、医疗、工业等垂直领域的模型微调技术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 AI芯片及异构计算:国产算力芯片在存算一体、光子计算等架构创新中突破制程限制,先进封装技术提升单位算力性价比;
- 数据要素产业化:数据确权、交易、流通环节的制度突破催生新型生产要素市场,训练数据质量与数据资产入表进度构成估值溢价来源。
碳中和目标驱动全球能源体系重构,中国在光伏、风电、储能、氢能等领域已建立全产业链优势。当前产业演进呈现两大趋势:
- 技术迭代加速降本增效:TOPCon与HJT电池转换效率突破26%,大容量液流电池度电成本进入0.2元区间,电解槽单位制氢能耗降至4kWh/Nm³以下,技术创新持续压缩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
- 商业模式创新拓展价值空间: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资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绿电-碳市场联动机制完善提升环境溢价捕获能力。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式实施,具备低碳生产工艺和绿电消纳能力的企业将获得超额收益。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维持在27%以上,产业升级需求与人口结构变化共同推动智能制造渗透率提升。政策端"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与市场端"工业母机国产替代"形成共振,催生三大投资主线:
- 工业母机及核心功能部件:五轴联动数控系统、高精度伺服电机等关键部件突破进口依赖,国产化率从15%向50%跃进带来存量替换空间;
- 机器人及自动化产线: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谐波减速器技术突破推动单位人工成本下降,汽车电子、半导体封测领域自动化率向85%以上攀升;
- 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联网率突破50%触发网络效应,工业知识图谱构建助力生产工艺优化,平台型企业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有望实现三年翻番。
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变迁推动医药产业进入创新周期,FDA批准中国原创新药数量连续三年保持30%增速,表明中国创新药企已具备全球竞争力。价值重估动力源于:
- 临床价值导向的支付改革:医保谈判规则优化提升突破性疗法定价弹性,商业健康险覆盖人群突破7亿形成多元支付体系;
- 技术平台型公司估值重塑: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平台企业的在研管线折现价值占市值比重从20%提升至50%,技术迁移能力成为估值乘数;
- 供应链自主可控:生物反应器、层析介质等核心设备材料国产化率突破30%,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企业凭借连续性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波动。
恒生科技指数动态市盈率长期处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40%分位,估值洼地源于地缘风险溢价与流动性折价。当前三大因素驱动重估:
- 南向资金定价权提升:港股通标的日均成交占比突破35%,内地投资者更熟悉本土商业模式,对平台经济监管政策理解更为充分;
- 美债利率中枢下移: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降低无风险收益率,科技股DCF模型中远期现金流折现价值显著提升;
- 盈利预期上修:头部互联网企业云业务毛利率突破30%,AI大模型赋能广告精准投放推动ARPU提升,本地生活服务货币化率从5.2%向7.5%进阶。
全球电子产业库存周期触底回升,技术创新而非单纯价格竞争成为需求刺激核心变量:
- MR(混合现实)设备普及:光学显示模组成本下降推动终端价格进入3000元甜蜜点,空间计算交互重塑人机界面;
- 存储芯片技术迭代:HBM3e堆叠层数突破12层,高性能计算场景渗透率从25%向60%跃进,先进封装技术提升晶圆级良率;
- 车规级芯片放量:自动驾驶算力芯片向7nm制程迁移,SiC模块在800V高压平台渗透率突破50%,单车半导体价值量从500美元向1200美元跃升。
在资产重估进程中,投资者需建立新的价值评估框架:传统行业关注ESG转型带来的成本结构优化,科技成长板块侧重研发费用资本化率与专利壁垒强度,港股市场重视股息回购与自由现金流改善的协同效应。随着中美利差收窄与风险溢价回落,中国资产的收益将更多源自技术创新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机会则在于全球资本再配置过程中估值体系的系统性纠偏。这一轮价值重估绝非短期交易性机会,而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在资本市场定价机制中的必然映射。
(注:上述分析基于公开信息梳理,具体操作需结合个股基本面及市场实时动态综合研判。)
来源:投龙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