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县,一场持续数年的温暖接力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文明篇章。从政策保障的精准滴灌到文化服务的浸润滋养,从康复救助的科技赋能到就业创业的多元支持,县残联以“代表、服务、管理”为笔,帮助全县1.2万名残疾人在人生画卷上勾勒出充满希望的图景。
在我县,一场持续数年的温暖接力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文明篇章。从政策保障的精准滴灌到文化服务的浸润滋养,从康复救助的科技赋能到就业创业的多元支持,县残联以“代表、服务、管理”为笔,帮助全县1.2万名残疾人在人生画卷上勾勒出充满希望的图景。
清晨的阳光洒在青苑社区“如康家园”的窗棂上,护理员正为肢体残疾人调试智能康复器械。这个集日间照料、康复训练、辅助就业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已成为我县14处“如康家园”的缩影。在这里,200余名残疾人享受着托养服务,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健康数据,手工编织车间传出阵阵欢笑,残疾人朋友在专业指导下制作的手工艺品正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
这样的场景源于我县对民生保障的精准发力。县残联创新实施的“1+N”上门服务模式,让专业团队累计开展入户访视23次,为399名重度肢体残疾人解决实际问题80余件。在残疾儿童康复领域,67名儿童接受个性化康复训练,5名脑瘫儿童通过功能神经外科手术重获新生,专用轮椅、助听器等辅助器具的精准适配,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了追逐梦想的权利。
千乘湖畔,残疾人朋友与志愿者们玩着套圈游戏,爽朗的笑声惊起芦苇丛中的水鸟。5月14日,这场由县残联组织的文化体验之旅,让30余名残疾人及其家属在书画展、科技馆中感受艺术与科技的魅力。而在县图书馆低幼阅览室,特殊儿童正专注地翻看立体绘本,志愿者的讲解让他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这是“悦读高青·书香助残”读书会的温暖瞬间。
文化润心工程在我县结出累累硕果:残疾人摄影作品斩获省级奖项,运动员在冰雪赛场摘金夺银的英姿激励着万千同胞,自强风采录累计阅读量突破10万次。当自强模范不断站在各级表彰大会的领奖台上,他身后是整个我县残疾人群体昂扬向上的精神群像。
在田镇街道的助残扶贫车间,聋哑人熟练地操作着编织机,他们参与制作的柳编工艺品已成为海外市场的抢手货。这得益于县残联开展的专场招聘会和定向岗位开发,更离不开与农行、农商行合作推出的助残信贷支持。当120名残疾人通过非遗手工、农村电商等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当7名残疾大学生在“按比例就业+灵活就业”模式中实现人生价值,我县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就业是最好的康复”。
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期间,我县上演着全民参与的爱心接力:残联志愿服务队带着《惠残政策手册》走街串巷,友好医院的专家团队为残疾人提供免费筛查,小记者团的孩子们用剪纸作品传递纯真祝福。在青城路两侧,30余家单位组成的助残联盟搭建起政策咨询、健康义诊、法律援助的“服务超市”,让扶残助残从政府“独奏”变为社会“合唱”。
值得称道的是,我县构建起“总对总”残疾人多元解纷机制,联动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处理涉残案件,挽回经济损失。当信访办结率化作群众满意的笑容,当《惠残助残政策服务指南》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送达千家万户,这座小城正用法治温度守护着特殊群体的权益。
站在新的起点,县残联已擘画清晰的发展路径:5月中旬,评残专家将走进10家养老机构开展“一站式”上门服务;全国自强模范即将走进山东大学宣讲,自强精神将通过“精神传播矩阵”感染更多人;省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辅助性就业机构的设立,正在打造可复制的“高青样板”。
从政策“输血”到文化“造血”,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共治,县残联用一个个温暖的故事、一组组有力的数据,诠释着“残疾人是我们家人”的深刻内涵。当助残日的主题从“大城小爱”升华为“生命之光”,这座黄河之畔的小城,正以文明的高度丈量着城市的温度,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独特光彩。
记者:王瑞珏 通讯员 周小丁 报道
来源:高青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