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体力的下降,因为初老的征兆,因为失业,因为待业,因为缺乏不可替代性,或者只是担心自己一事无成,不进步即意味着退步——焦虑与危机感无处不在。这种时刻,学习新技能、开创新副业,成了应对不确定性的办法。
中年人的安全感一向昂贵。
因为体力的下降,因为初老的征兆,因为失业,因为待业,因为缺乏不可替代性,或者只是担心自己一事无成,不进步即意味着退步——焦虑与危机感无处不在。这种时刻,学习新技能、开创新副业,成了应对不确定性的办法。
我们找到四名「未雨绸缪」的中年人。他们行至不惑,在本职工作之外拓出了新路。有人从仓管跨越到奢侈品修复,力求一份工作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有人用业余时间写网文、考兽医执照,希望获得后辈的崇拜、家人的认可;有全职妈妈难于在「顾家」和「上班」之间做出选择,通过上课、考证来铺垫未来,减少内耗;有人裸辞后待业两年,靠早先建立的代写业务维持生计,也在找工作的焦虑中,试图一点点学会抚平内心的不安。
他们的最大危机是什么?如何定位到新的赛道?新技能、新副业,真能够帮助生活变得更好吗?
对此,每个人的解读都不尽相同。可以确定的是,有意或无意,他们建立起新的生活可能性,让生活即使面对变数,总不至于分崩离析。
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30岁以后,我需要一种社会认同感」
@熊子 34岁 广东广州
刚过三十岁的那两年,我经常觉得挫败。
那是一种长年累月的挫败积累。我大学学的会计,但纯粹是什么专业热门就报什么,学得很痛苦,感觉自己也没什么天赋。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已经有点难了,有个亲戚推荐我去家附近的出版社做文案编辑,不算有趣但是胜在稳定,我就懵懵懂懂去了。疫情后,公司开始大幅降薪,我跳槽出去,先后在两个公司做运营。
慢慢地,我觉得自己被同龄人比下去了:我的同学和朋友,有的当了科长,有的带自己的团队,有的创业成功,月入十几万。而我呢,还是基层岗位最普通的职工。我有点追星的小爱好,但很快发现自己追星也追不过年轻的妹妹们,她们多数十几二十岁,在群里聊天、打榜、追活动,精力旺盛得不得了。不像我,过了三十岁,熬夜到两点就会开始头痛。
那段时间,我没有目标和方向,日子过得很虚无。只能常常安慰自己,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同龄人有赚钱的,也有已经坐牢的呀——妒忌是偷走幸福的小偷,我就知足吧!
然后转机就出现了。
先是去年夏天,一部知名电视剧翻车得厉害,网上出现了很多粉丝二创,我跟着开始写同人小说。原本就是写着玩,没想到写了六万字后,被网站签约了。读者反响特别好,在小红书、B站都能搜到好多「自来水」推荐我的书,很多人夸我的书「章章有爆点」、「同人里的佼佼者」。其实我一直蛮喜欢写作的,大学的时候就写过短篇小说,但没怎么发出来过。突然之间,我的写作被认可了,那种感觉是很惊喜的。
也是去年,朋友的猫生了一点小病,去医院检查加治疗花了两千多块。我当时想,如果我懂动物医学,我不就能闪亮登场,给他们开便宜又好用的药吗?就是为这样一种有点无厘头的英雄主义,我去报名了成人高考,考上了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本科,学时三年,每年学费3500元。我和家里人说我要读兽医,他们「哇」一声,说你好厉害,你是个大夫了!我也特别特别高兴。
逐步走向中年,我需要这些社会认同感——我不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人,我有爱好,有特长,我的创作有人欣赏;我也不只是一个平庸的中年人,我或许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小动物们的救星。你说这是勤奋也好,虚荣也好,反正我是这么自我要求的。
最早,发展这两份副业,只是出于这样简单的心理,也都开始得很随机,但我很快就发现发展它们的必要性。
这一年多来,我有三个同龄的、不同行业的朋友被裁员。其中一个在家抠脚好几个月,另外两个虽然找到了新工作,但是待遇下降不说,休双休也好像犯法一样。我现在的公司没有出现明显的人事波动,但在这种氛围下,我不为自己担忧是不可能的。
于是,副业就成了谋生的退路。
写网文,我已经赚了一两万的稿费了,而且没有影响正职工作。我每天7点起床上班,晚上7点下班到家,接下来的一整晚都用来写网文,每天至少要输出4000字,很累但是很充实,并且能提供一种安全感。至少我知道,假设我丢了工作,出现经济危机,我是能靠写网文挣生活费的。
另一边,兽医专业今年3月刚开学,上的都是哲学、英语这种录播的通识课,我在上班、下班路上,见缝插针地听一听就好。下学期会上专业课,但那时我的网文就完结了,有时间专心学习了。等三年本科念完,我就去考个兽医执照,有必要的话,去动物医院从助理做起,慢慢磨炼成为正职医生。
再退一万步,哪怕去应聘保姆,我也能拿出我的执照说:我不仅能照顾好你们家的孩子,我还能照顾好你们家的宠物呢!想必,我会比其他保姆更有竞争力。
当然了,以上都只是我的设想。如果手头这份工作能干到退休,也是我乐于见到的。毕竟那样少了转行的折腾,还能让写作和做兽医变得更纯粹,和我的初衷保持一致,不为谋生,就为兴趣和使命感。
我觉得,人过中年,学新技能不只为了功利的结果,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很愉悦。
备考成人高考时,我有一个已经结婚生子的同学,经常捧着书和电脑去图书馆自习几小时,手机关掉,谁也不搭理。我太理解这种感受了,备考只是名义,在关机的几小时里,我们可以逃脱掉职场的、家庭的、社会上的各种干扰,进入那种心流式的学习。
成年人学习还有个好处:你可以自己给自己正反馈。小时候考了满分,要等爸爸妈妈给奖励,他们给或不给,你都是被动的。现在呢,我通过了成人高考,我就奖励自己去乌镇旅游了一趟。
在考场上,我见到过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不知道她是为了什么来考动物医学。是为生计,还是为兴趣?我那时心想,不管什么原因,老天爷一定要让她通过呀。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还愿意努力学习,还有目标和梦想,你是会很动容的,并且也会给自己增添勇气。
兽医学本科第一学期,熊子学习高数。
「真正想谋生的人,没法顾忌那么多」
@吉吉 41岁 江苏南京
刚出社会的时候,我在电子厂流水线打过工,在批发市场给人管过仓库,后来去银行金库做过点钞员。第一次产生职场危机,就是在做点钞员的时候。
那会儿我三十七八岁了,还是每个月挣几千块死工资,干的又是最没技术含量的活儿。我就总害怕,会不会哪天我就被机器替代了?我得学点什么,防备失业。
在一个保安同事的建议下,我做了第一次尝试,去考了张消防监控证——掌握一些基础的消防理论和消防设备使用后,我可以应聘到物业监控室里工作,正常来说每个月能挣四五千元。当时我想,这活儿虽然也没啥技术含量,但至少保有量大,毕竟每一处产业都需要物业。
但实际考证的时候,这种幻想就破灭了。我第一回是在江苏省报名考证,居然有六万多人排队,要等两三年才能参加考试。没办法,我转移到安徽把证考出来了。那会儿我就知道了,消防监控是一条很拥挤的赛道,我想上,别人也想上。
后来我就把这张证搁置了,辗转又到一家民企做仓库管理。应该是去年下半年吧,我迎来了最焦虑的职场时刻。
去年一整年,公司的效益都太差了,订单掉了大半,老板变得非常暴躁,总挑我们差错。我有几次听到他面试新人,张口就嫌人年纪大。我也过四十岁了,心慌得不得了,感觉要么公司倒掉,要么我被开掉,反正没有好结果。
我又在网上搜,「40+的女的学什么东西好?」杂七杂八的推荐很多,什么学AI的、写代码的、做电商的,反正都感觉离我很遥远。
偶然看到有人提奢侈品皮包修复,觉得还蛮新鲜有趣的。我就继续研究,发现这是一个很年轻化的行业,里头基本都是90后。很多人学这门技术,是想追求一份「更自由的工作」。比方说我后来认识的一个96年的女孩,苏州大学毕业的,原本做着月薪两万多的互联网工作,觉得太「卷」了,就辞了职去学修复,想学成后自己开工作室。
但「自由」从不是我考虑的第一要务,我就是要一份工作。这是一份手艺活,不那么讲究学历,也不用太懂互联网,我觉得我能做。
我就找了本地的一个门店做学徒,不限课时包教会,学费一口价两万元。当时是有过纠结的,店里的师父说,哪怕天天上课,最少学个半年才能出师。我和家里人都觉得,经济和时间成本太高了。
一边是对过度投入的担心,一边是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的担心。纠结到最后,我只能说,真正想谋生的人,没法顾忌那么多。
起初我白天继续在仓库里上班,晚上下了班去店里学两三个小时,后来觉得不行。修复皮包是一门并不简单的技术,有修伤、补色差、镀金等好几项工艺,光是学会在皮包上复制荔枝纹路,就花了我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得静下心来练习。
所以去年年底,我把仓库管理的工作辞了,破釜沉舟地开始学艺。我差不多每天吃早饭的时候去店里,晚饭后才回家。一般师父会在早上讲一遍工艺的要点,剩下一天的漫长时间里,就要我自己在废皮上反反复复地动手练习。
其实这种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挺幸运的。到我这个年纪了,还能专心学一门手艺,很难得。像我那些同龄的前同事们,背着房贷、车贷,还有家庭要供养,不可能长期学艺却不工作。他们也愁未来的生计,却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学什么。我身上没有贷款,又是离异状态,孩子跟着前夫。学艺,是天时地利加人和。
因为学这门手艺,我人生第一次接触到奢侈品,知道了奢侈品包分牛皮、小羊皮以及鳄鱼皮等稀有皮。刚开始练习是在废皮上,逐渐过渡到几千块、一两万的包,那种大几十万的爱马仕包包,我直到今天也不敢上手。我听老师说过,有些限定款的包,有钱也买不到,得先在品牌消费「一个小目标」。
但我对奢侈品本身没有兴趣。最开始,我纯粹把修复的手艺当饭碗来学,逐渐感觉出趣味来,就有点喜欢修复的过程本身了。
我这个人有点强迫症,越是难搞定的事儿,我兴趣越大。比如,一个包的把手,因为长期被拎拽,已磨损到和包身有了明显色差。这时候,就得由修复师调色、喷色、吹干、上固定剂,把它恢复如新。很多次练手,我卡在调色的环节,调不出正确的颜色就不走,一直留到深夜,留到店都要打烊了,或者干脆把材料拿回家继续琢磨。
最有成就感的,是前不久修一个返工的老花包。这个包经上一任修复师的手,裂开的口子添了新伤,有一道疤痕一样的刀口。我需要给它粘伤口,按照皮的纹路手绘补色,不满意就擦掉重做。前后一共花了一个星期,最后修出来的包,不说完全无痕,但至少社交距离是看不出异常。我觉得这是我的作品,是真正意义上属于我劳动创作出来的东西。
我打听过,在南京,一个奢侈品护理熟练工的月薪大约在一万多块。如果属实,我很满意。我还听说,有位已经「毕业」的同学,到杭州的一家奢侈品店上班,两个合伙的老板闹掰了,其中一位临走前,指名要带走那个同学。
这就是手艺人的待遇,我做仓管、做点钞员时,是想也不敢想有这样的待遇的。
估计还有一两个月,我的技艺就算出师了。前两天我往招聘软件上传了我的最新简历,已经有好几家奢侈品修复机构联络了我。我的计划是,出了师,先找一个消防监控的班上,拿一份工资,同时接点私活,再实操打磨下修复的技艺。再之后,我会找一家修复机构正式入职。我现在很少感到焦虑了,因为我几乎是头一次,觉得自己有得选了。
图源剧集《melo的体质》
「人到中年,就想做点真正喜欢的事情」
@老金 41岁 陕西西安
我最早提出去学养老护理的时候,我爸不同意。他是编内教师退休,我也当过十年老师,他不理解,我怎么就想去伺候老人了?
我是学经济管理的,大学毕业后,做过两个月文员,后来考了教师资格证,去一所小学教思想品德和信息技术。2019年,我休产假,又遇上校内人事变动,新任的直属领导和我很不对付,我就干脆把工作辞了。当时想的是在家呆一两年,等孩子大些,再去学校工作。
没想到,两年以后又两年,在家呆久了,习惯了慢节奏的生活,让我再回到早七晚六的学校上班,我实在是受不了。另一方面,老公动不动出一两个月的长差,我又边界感比较强,不愿意和双方老人生活在一起,最好的选择,就是我自己全职照料孩子。
按现在的眼光看,我辞职那年35岁,是职场或人生相当重要的一年。我当时有没有犹豫?一定是有的。我会担心被嚼舌头,年纪轻轻就不求上进,也担心被说成是依附于丈夫的非独立女性。
再加上我老公是个卷王,从不拒绝加班和出差,而且一直在疯狂学英语,常年霸占多邻国的榜一大哥位置。有他在,即使我处于待业状态,也能猜想到职场和就业环境在变恶劣,继而就会担心自己与社会脱节,到再想找工作时已被彻底淘汰。
孩子三岁以前,是我最烦躁的时候,常常徘徊于「留在家里」和「赶紧找份工作」之间。但在这个阶段,我父母和老公都很支持我。他们说,我找不找工作都行,家里不缺我那份工资,只要我自洽、快乐就好。
也是机缘巧合,2022年,孩子要上幼儿园了,我在业主群里看到政府提供再就业培训的公告,有烹饪、推拿、催乳、育儿、电工、美容美发等课程,听上去都是顶实用的技能。报名没有任何门槛,而且课程全免费,我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挑来挑去,报了个养老护理的课程。因为我父母年纪大了,都有些慢性病,防患于未然,学点护理知识以后用得上。
我爸从这时候开始反对,他觉得做养老护理员就是做保姆,远没有我之前做老师来得体面。
但在我看来,做老师就体面吗?我是副科老师兼副班主任,管着上百号学生,怀孕七个月的时候还跟着学生跑操,累得要死。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很复杂,说难听点会有人使绊子、勾心斗角,我很不喜欢。比起在学校里带孩子,我更倾向于与老年人相处。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去世得早,一直以来,我对老人有天然的亲切感,和陌生老人都能聊两句。
我和我爸说,劳动对我来说无分贵贱,人到中年,我就想做点真正喜欢的事情。而且这两年,通过新闻和社媒,我也知道,在老龄化社会,家政行业的前景很不错。我爸就渐渐被我说服了。
前年夏天我开始上课,一期课程大概一个月左右,先在线上上课,再去线下培训,中间还去过一次日间照护中心实操,慢慢掌握给老人刷牙、洗头、滴眼药水、插鼻饲管等等的技能。都不难,都是用心学就能掌握的技能,当年7月,我考过了养老护理员初级证,9月考过了中级证,就算具备从业资格了。
但我没那么急着找工作,像我和爸爸说的,我学养老护理,更多是为了自己的兴趣。我本来就挺喜欢做照料者的。老公总是在外地,我一个人就能把家里的老人、孩子、鱼、猫和狗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我爸有糖尿病、高血压之类的基础病,以前他住得近的时候,我会给他做好一日三顿健康餐,顺便帮他把卫生搞了。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是一个很优秀的家庭主妇,这个家没我不行。
某种程度上,做养老护理,是在把我日常的家务能力职业化,再适合我不过。
其实,为了这种职业化,我考过的可不止养老护理一个证。早在2020年,为了开摩托车送老公上地铁站,我考了摩托车增驾证;再之后,为了给家里人做更好吃的饭,我考了个中式烹饪证;最近,我又报了一门西式烹饪,正预备开课。
这些证都指向生活里的小技能,我考它们的出发点,是为家庭服务,但我也很感谢和享受考证的过程。
第一次考,正好是孩子上幼儿园后不久。那会儿我多出了大把空闲时间,本来很容易陷入「要不要去找工作」的矛盾中,但因为这几年来密集地上课,我的焦虑得到了有效缓解——至少我有事做,我在学习,我有越来越多的技能傍身。我过得很好,不需要通过马上进入职场来证明自己。
我目前还不知道,究竟哪一天,我会下决心重返职场。大概要等到我的家人们不再那么依靠我时。老人和孩子就不说了,家里的猫和狗都14岁了,每天光是遛狗、铲猫砂、喂食、拖地等等一大堆事,就能绊住我的脚。
也许,等我五十来岁,卸下家庭重担,就持证上岗,做日间或者居家养老照护。按护理课老师的讲法,护理员在我们本地的月收入大概是三四千元。这样工作几年,加上我已考下的教师资格证,我大约还可以做一名护理讲师。总之,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脱下长衫后,我的路是很宽的。
挣多少钱我其实无所谓,我想,真到了重回职场的那一天,我更希望的是用工作实现自我价值。有些人可能觉得,这种价值只能在人还年轻时去实现,老了就不赶趟了。但我不怕,我也逐步变得自洽——做家庭主妇,我一样在发挥充足的价值,一样有饱满的自我。
眼下我想顾家,那就先顾着,不管外界的评价,更不会用年龄和职场焦虑去束缚自己。但未来我想工作,那么我会从现在开始保持学习。做什么、做不做,我希望主动权始终在自己手里。
老金在上养老护理课。
当焦虑和自由一样多
@小杨 37岁 山东青岛
刚入职互联网公司的时候,我没想到我会考公;刚进体制内的时候,我没想到我会裸辞;刚裸辞的时候,我没想到我会待业两年。我的生活里总有很多想不到。
我从中文系毕业,2010年左右找到第一份工作,在房地产网站做运营,再之后跳槽做电商。这两份工作加班都很厉害,经常熬大夜,双休日也要盯活动。最忙的时候,两三个月就能长出新的白发。
我当时的心愿就是有完整的双休,有正常的下班生活,就尝试往体制内的文联、图书馆走,总觉得那会是份闲差。恰好当时某地的岗位空缺,就报考了。一考就中,也没想太多,2020年年初,自己开了4500公里的车去上岗。
过去不久后,我就发现,清闲是不存在的。当地的文联挂靠在宣传部下面,宣传任务很紧张,双休日也随时需要切换到工作状态。而且大大小小的会议材料很多。直到现在,我每天上午十点半,右手还会不自觉抽搐——那是之前领导开始批改材料的时间和信号。
于是,2023年,我又辞职了,回到青岛老家,待业至今。
我辞职如此果断,和上份工作的重要收获有关:边境县城太小,没什么娱乐活动,偶尔下班早,没事做,我就在网上试着找了份材料写作的兼职,慢慢发展出客户群,代写述职报告、竞聘材料、思想汇报等公文,也代写新闻通稿类的商业文案。恰好我在企业时写过商业文案,进了体制总写各种报告,这两样我做起来都得心应手。
当时,通过网上的各个中间商介绍,单子源源不断,最多的时候,我一个月能挣两三个万的外快。就是这份收入让我有了自信,觉得本职工作想辞就辞,按过去几年顺风顺水的求职经验来看,还怕找不到新工作么?大不了,就全职代写,一样养活自己。
等我回到青岛,在软件上开始投简历才发现,工作突然变得难找了。至今,我投出去总有上百份简历,要么是送达未读,要么是已读不回。我也分不清楚,是我年龄太大的缘故,还是市场不景气的缘故。代写的副业也受到很大冲击。这两年,各种AI兴起,和我抢活儿,愿意花钱找人代写的客户越来越少。写公文的单子以前每天能接到,现在一个月就接那么两三单。
生活突然变得过分悠闲,每天多不过在晚上工作两三个小时,代写单子就能完成。我自比为一种「废物」生活,在家门口弄了个小菜园,种下油菜和香椿。偶尔也会去海边看人家钓鱼,要么就在床上躺着,看窗外的蓝天白云。最近一段时间,我总在外面挖野菜。
人就是这样,不管挣不挣钱,忙碌的时候想休息,休息久了,又慌张。有时四五天甚至六七天接不到一单,我真有点坐立难安,怕收入断掉,怕走向破产。但排解的方式仍然只能是放松——去挖土、种菜、打游戏。
我现在已经不挑工作了,行政、文员,大厂、小厂,什么都愿意做。也收到过个别HR的回复,一查在职人员的评价,公司经常加班到晚上11点,又把我吓退了。有一段时间我想,干点体力活算了,就去快递站做分拣员,三个半小时70块钱,累得我腰酸背痛,做了三天就辞了。
其实,代写的单子虽然变少了,维持温饱还不成问题。我开电瓶车,住自建房,加上以前的储蓄,短期内不至于为钱发愁。所以我庆幸当时发展出了这份副业,否则,真不知现在要怎么办才好。
我自问过,再让我选一次,不加班、自由自在但收入难保的生活,和稳定但繁忙的生活,更愿意选择哪个?答案是前者。尽管当我真正自由时,焦虑和自由一样多。
或许直到找到工作前,我都不会停止焦虑,或许找到了工作我仍会焦虑。如果要总结陈词,我的心得是,焦虑归焦虑,自由归自由,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盲目悲伤。现实之外,生活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嘛。
比方说,亏得我的代写副业,我去菜市场买蛤蜊认识的鱼摊老板请我批改他闺女的直播带货计划书,并最终塞了我一条黄花鱼当润笔费。独居的邻居刘奶奶,在中秋夜给我送月饼,顺便问我能不能教她用手机写回忆录。现在每周三下午,我都去她家喝崂山绿茶,陪她语音转文字、写稿子。我帮一位牧场主代写过祖传的养马秘籍的非遗申报材料,教洗衣店的老板用思维导图规划女儿的婚礼……这些时刻,无关金钱,能够抚平我内心的不安。
这几天我梳理了情绪,想了想自己还能做些什么。首先,我要保持每天都投简历,哪怕没有任何反馈,至少在日常里制造了一种期待。万一能进入面试环节,那最好不过了,也是让我和外界能保持沟通。待业久了,我甚至会觉得自己的沟通能力退化了,很多时候词不达意。再者,抱着对面试的期待,我能尽量维持正常的生活状态,不暴饮暴食、放纵自己的体重。上份工作过劳,加上目前待业的状态,我已经胖了三十斤。
说到底,我并没有绝对的信心能够找到一份工作,但我能做的或许也就这么多了。最近,我新买了很多种子打算播下。还想买根鱼竿,过几天要钓鱼去。
小杨的菜地。
来源:是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