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吃透一家上市科技公司:充满危险的理想汽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7 22:23 2

摘要:理想是一家汽车公司,但也是一家科技公司。李想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理想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

理想是一家汽车公司,但也是一家科技公司。李想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理想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

本文有点长,欢迎收藏点赞慢慢读。

一、历史刻印

2015年:李想(汽车之家创始人)创立理想汽车,最初名为“车和家”,聚焦新能源与智能汽车领域。

2018年:发布小型纯电动车SEV,但因政策与市场需求不符,项目终止,资源转向增程式电动车研发。

2019年:理想ONE发布。4月,品牌更名为“理想汽车”。12月,首款量产车型理想ONE(增程式智能SUV)正式交付,主打“无里程焦虑”,售价32.8万元,定位家庭用户。

2020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LI),融资约11亿美元。全年交付32,624辆理想ONE,成为新势力单一车型销量冠军。

2021年8月:在香港联交所二次上市(股票代码:2015.HK),融资约116亿港元。

2022年6月:发布全尺寸旗舰SUV理想L9(售价45.98万元),搭载自研增程系统与激光雷达。9月,推出理想L8(六座中大型SUV)和理想L7(五座中大型SUV),覆盖30万-40万元价格带。12月,单月交付量突破2万辆,全年累计交付13.3万辆。

2023年2月:发布理想L7 Air,降低入门价格至31.98万元。6月:北京顺义工厂投产,支持产能提升。7月:单月交付量首破3万辆,全年目标30万辆。12月:单月交付突破5万辆,全年累计交付37.6万辆,成为中国30万元以上SUV销量冠军。

纯电战略:发布800V高压纯电平台,计划2024年推出首款纯电车型(MPV理想MEGA)。

2024年:1月:发布首款纯电MPV理想MEGA,支持5C超充(充电12分钟续航500公里)。3月:理想L系列累计交付突破60万辆。

海外扩张:启动中东、欧洲市场布局,计划建设海外充电网络。

二、主营业务

理想汽车2024年全年的营收为1445亿元,同比增长16.6%;净利润为80亿元,同比下滑31.9%。

理想汽车的主营业务包括车辆销售和其他销售及服务。

其中,车辆销售收入 1385 亿元,占总营收的 95.8%;其他销售和服务收入为 59.22 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约为 4.2%。其他销售和服务收入主要由于车辆累计销量的增加,使提供服务及配件销售额亦随之增加。

三、核心业务

理想汽车的核心业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车辆研发与设计:涵盖增程系统、纯电技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以及智能座舱等领域。如 2024 年推出基于端到端模型、视觉语言模型和世界模型的全新自动驾驶技术架构,2025 年发布 “理想 VLA 司机大模型”。

车辆生产制造:拥有自建的生产基地,如江苏常州基地和北京工厂。常州基地涵盖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车间。

车辆销售:通过直营零售中心进行车辆销售。

售后服务:构建了完善的售后维修网络,包括售后维修中心及授权钣喷中心 360 家,覆盖 209 个城市,为用户提供车辆保养、维修、零部件更换等售后服务,以及道路救援等应急服务。

智能生态建设:积极打造智能生态系统,以软件和服务为核心,提升用户的智能出行体验。例如,其自研的理想星环 OS 操作系统。此外,理想同学语音助手基于自研 Mind GPT-3o 大模型,从车机延伸至手机、眼镜等设备,支持跨场景问答、视觉识别与个性化服务。

四、竞争优势和不足之处

理想汽车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头部新势力品牌,凭借独特的市场定位和技术路线快速崛起,但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多重挑战。分别来看一下:

一、竞争优势

1. 精准的市场定位:家庭用户需求

差异化聚焦:专注于“家庭用户”场景,以 大空间、舒适性、智能化 为核心卖点(如六座布局、后排娱乐系统、冰箱等配置),精准满足中产家庭用车需求。

2. 增程技术路线:解决续航焦虑

无里程焦虑的差异化:通过增程式技术(可加油可充电),兼顾纯电驾驶体验和燃油车补能便利性,在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的中国市场具有普适性。

3. 高效的产品迭代与成本控制

平台化开发:基于同一增程平台(如L系列共用平台)快速推出多款车型,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供应链垂直整合:自研增程器、电驱系统等核心部件,减少对外依赖;2023年毛利率达22.2%,远超蔚来(约10%),接近特斯拉水平。

4. 智能化与用户体验

智能座舱领先:标配多屏交互、语音助手、任务大师等配置,注重家庭场景的交互设计(如儿童模式、全家出行娱乐)。

辅助驾驶逐步升级:AD Max 3.0支持城市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虽落后于华为、小鹏,但功能实用性满足家庭用户需求。

5. 财务健康与盈利模式

率先实现盈利:2023年净利润超100亿元,成为首家全年盈利的中国新势力车企,现金流充沛(2023年底现金储备超千亿)。

轻资产模式:初期依托力帆代工,后自建工厂(常州、北京)逐步扩大产能,避免重资产拖累。

二、不足之处与潜在风险

1. 技术路线依赖:增程式面临政策与市场挑战

政策风险:中国部分城市(如上海)取消增程式绿牌政策,可能影响一线城市销量;欧洲市场对增程式认可度较低,限制全球化扩张。

纯电转型压力:2024年推出的首款纯电MPV(理想MEGA)需直面特斯拉、比亚迪、极氪等品牌的竞争,且依赖高压快充技术(5C超充)的普及进度。

2. 品牌高端化瓶颈

价格天花板:目前主力车型集中在30万-50万元区间,向上突破至60万元以上市场(如仰望U8、奔驰EQG)缺乏品牌溢价支撑。

用户认知固化:家庭定位过于鲜明,可能限制对年轻用户或个性化需求的吸引力。

3. 智能化技术追赶压力

辅助驾驶短板:城市NOA落地速度落后于华为ADS 2.0、小鹏XNGP,高阶智驾能力尚未形成差异化优势。

研发投入分散:同时布局增程、纯电、智能驾驶多条技术路线,可能削弱资源集中度。

4. 供应链与产能风险

电池成本波动:纯电车型依赖宁德时代等供应商,若电池价格上涨或供应紧张,可能影响利润。

产能爬坡压力:2024年目标交付80万辆,需确保北京顺义工厂等新产能稳定释放。

5. 国际化挑战

海外市场经验不足:中东、欧洲市场需适应本地法规(如欧盟碳排放标准)、用户习惯(如充电网络兼容性)和渠道建设,初期投入高且回报周期长。

五、市场规模

理想汽车主要覆盖两块业务,一是新能源汽车,二是智能驾驶。

其中新能源汽车

中国市场:2025 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 318.2 万辆和 307.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50.4% 和 47.1%。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 41.2%。预计 2025 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含出口)有望达到 1650 万辆,同比增速接近 30%,渗透率超过 50%。

全球市场: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全球电动汽车展望 2025》报告显示,2024 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 1700 万辆,同比增长约 25%,首次占全球汽车市场 20% 以上。预计 2025 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将突破 2000 万辆,占新车总销量的逾四分之一。

智能驾驶部分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 年中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约 2152 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9%。分析师预测,2025 年中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 2822 亿元。

六、行业发展历程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技术革新与政策驱动的演进史,从早期的概念探索到如今的全球普及,大致可分为以下阶段:

一、早期探索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

1. 电动车的诞生(1830s-1900s)

1834年:美国发明家托马斯·达文波特制造首台实用直流电机驱动的电动车原型。

1890年:威廉·莫里森推出第一辆可量产的电动车(最高时速20km/h,续航约100公里)。

1900年:美国电动车市占率达28%,远超燃油车,但随后因内燃机技术突破(福特T型车量产)和石油普及逐渐衰落。

2. 技术沉寂期(1920s-1960s)

燃油车主导市场,电动车仅用于特定场景(如叉车、短途运输)。

二、复苏与技术萌芽阶段(1970s-1990s)

1. 石油危机推动探索(1970s)

1973年石油危机:油价暴涨促使欧美重启电动车研究。

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电动汽车和复合汽车研发法案》,但受限于铅酸电池技术,续航不足(

2. 混合动力与燃料电池起步(1990s)

1997年:丰田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混合动力车普锐斯(THS系统),奠定混动技术基础。

1996年:通用推出EV1(铅酸电池电动车),续航140公里,但因成本高、政策支持不足于2003年停产。

燃料电池尝试:戴姆勒-奔驰推出NECAR系列氢燃料电池车,但因技术复杂、成本高未普及。

三、政策驱动与技术突破阶段(2000s-2010s)

1. 特斯拉的颠覆性创新(2000s)

2003年:特斯拉成立,定位高端电动车。

2008年:推出首款车型Roadster(续航393公里),打破电动车“低性能”标签,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应用。

2. 全球政策扶持

中国:2009年启动“十城千辆”工程,补贴试点城市公共领域新能源车。

欧洲:2010年后推行碳排放法规,倒逼车企电动化转型。

美国:2009年奥巴马政府拨款24亿美元支持电池研发。

3. 技术突破与市场试水

2010年:日产Leaf上市(全球首款量产纯电家用车),续航175公里。

2012年:特斯拉Model S发布(续航480公里),搭载智能中控屏,重新定义电动车科技感。

2014年:中国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产业,比亚迪秦(插混)、北汽EV系列等车型涌现。

四、快速发展与普及阶段(2015年-2020年)

1. 电池成本下降与续航提升

2015-2020年:动力电池价格从350美元/kWh降至100美元/kWh(宁德时代、LG化学推动),续航普遍突破400公里。

2. 新势力崛起

中国:蔚来(2014)、小鹏(2014)、理想(2015)成立,主打智能电动车。

欧洲:大众发布MEB纯电平台(2016),ID系列开启传统车企转型。

3. 政策加码与市场爆发

中国:2017年“双积分”政策实施,倒逼车企生产新能源车。

2019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突破220万辆,中国占比超50%。

五、全面电动化与智能化阶段(2020年至今)

1. 市场加速渗透

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超1000万辆,渗透率约14%;中国销量688.7万辆,渗透率25.6%。

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超31%,比亚迪年销突破300万辆,特斯拉交付181万辆。

2. 技术路线多元化

纯电(BEV):特斯拉Model 3/Y、比亚迪海豚/汉主导市场。

插混(PHEV)/增程(EREV):理想汽车(增程式)、比亚迪DM-i技术解决续航焦虑。

氢燃料(FCEV):丰田Mirai、现代NEXO试点运营,中国推进“氢能走廊”。

3. 智能化融合

自动驾驶:特斯拉FSD、华为ADS、小鹏XNGP实现城市NOA。

智能座舱:多屏交互、语音助手、OTA升级成标配。

4. 全球禁售燃油车倒计时

挪威:2025年禁售燃油车。

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允许使用合成燃料)。

中国:海南试点2030年禁售燃油车。

六、未来趋势与挑战(2025年后)

1. 技术迭代

固态电池:2025-2030年量产,续航超1000公里,成本进一步下降。

800V高压平台:实现5C超充(如理想MEGA),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

车路协同(V2X):5G+高精地图推动全场景自动驾驶。

2. 市场格局重塑

中国主导:预计2030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中,中国占比超40%。

传统车企转型:大众、丰田、通用加速电动化,与新势力竞争加剧。

3. 可持续挑战

电池回收:建立闭环回收体系,减少锂、钴资源依赖。

能源结构:需配套绿电(风电、光伏)实现全生命周期低碳化。

七、财务数据

2021年,理想汽车营收270.1亿元,同比增长185.62%;亏损3.21亿元,同比扩大93.61%。

2022年,理想汽车营收452.87亿元,同比增长67.67%;亏损20.12亿元,同比扩大525.97%。

2023年,理想汽车营收1239亿元,同比增长173.48%;归母净利润117.04亿元,同比增长681.65%。

2024年,理想汽车营收1445亿元,同比增长16.64%;归母净利润80.32亿元,同比减少31.37%。

肉眼可见的繁华与落寞。如今理想汽车依然能打,但价格带已经不断下探,主力车型已经变成了L6,区间来到了20万元。

八、创始人简介

李想,高中辍学(石家庄市四十中学毕业)。

泡泡网(2000年)高中时期创办“显卡之家”,后更名为泡泡网,专注IT产品测评。2005年泡泡网年收入近2000万元,李想身价过亿,并入选“中国十大创业新锐”。

汽车之家(2005年)创建中文汽车垂直网站,凭借中立内容和创新数据库迅速成为行业第一。2013年带领汽车之家在纽交所上市,市值超50亿美元。

理想汽车(2015年至今)创办车和家(后更名理想汽车),聚焦智能电动车。首款产品理想ONE创下新势力最快交付纪录(17个月交付5万辆)。2020年理想汽车登陆纳斯达克,2024年李想因达成50万辆交付目标获6.36亿元期权激励,年薪总计6.39亿元。

2024年以651.7亿元位列《新财富500创富榜》第34位,胡润百富榜第132位(335亿元)。

九、股权架构

根据理想汽车 2024 年年报,截至 2025 年 2 月 28 日,其股权架构如下:

李想:持股 21.9%,拥有 68.9% 的投票权。李想通过持有大量 B 类股份(每股对应 10 票投票权),在总投票权中占据主导地位,确保了对公司的控制权。

李铁:理想汽车 CFO,持股 1.1%,有 0.5% 的投票权。

马东辉:理想汽车总裁,持股 0.4%,有 0.2% 的投票权。

樊铮:持股 3.9%,有 1.6% 的投票权。

王兴:美团创始人王兴控制 18% 股权,有 7.1% 的投票权。其中,王兴本人通过 Zijin Global 持股为 5.8%,有 2.3% 的投票权;通过美团旗下 Inspired Elite Investments Limited 持股为 12.2%,有 4.9% 的投票权。

十、发展趋势

好的方面不多说了,销量还在,市场认可度还在。

主要说三个挑战:

纯电转型风险:MEGA市场接受度、超充网络建设进度直接影响纯电战略成败。目前看,还没有得到改观,MEGA有点失败。

智能化竞争:华为、小鹏等对手在智驾领域领先,理想需加速技术追赶。

国际化难度:欧洲市场对增程式接受度低,需快速调整纯电车型出海节奏。

未来的理想还是充满了危险。

来源:馬尔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