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上海市徐汇区“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上海要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
来源 | 徐汇检察
法治“伴飞”人工智能产业实践
检察监督服务平台进驻“模速空间”周年纪
2025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上海市徐汇区“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上海要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
作为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岸滨江的“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于2023年9月揭牌,截至目前,已入驻企业100余家,辐射带动徐汇区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投资机构100余家在周边落地,累计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约占上海市的61%,形成了从算力基建、基模、大语言、端侧等基础设施建设,到生命健康、消费、金融、文娱等垂直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4500亿元,同比增长超7%。
在人工智能产业爆发式增长,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千行百业的当下,在“模速空间”这片创新沃土迈着坚定步伐、轰轰烈烈打造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之时,检察履职当如何发挥用武之地?
用前沿法治理念做好第一次自我介绍
2024年4月,徐汇区检察院以检察监督服务平台入驻“模速空间”,与之前入驻的算力调度、开放数据、评测服务、金融服务、综合服务五大功能平台一同,依法平等保护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刚入驻时,对如何用好监督和服务层面的检察履职与人工智能产业对接,心里并没有底。”徐汇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庆华回忆说。
其实,对于如何用法治保障人工智能科创前沿阵地,徐汇区检察院是做过理论储备的。自2021年起,该院连续4年组织11名干警参加在沪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撰写8篇调研文章,从最初的优秀奖,到之后的三等奖、二等奖直至一等奖,干警的理论储备在不断增强。
正是因为这些储备,“模速空间”检察服务平台一经成立,即向大模型企业发布了《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风险指南》。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为适用对象,突出预防性治理,通过8章41条内容,对安全内控机制、语料治理与隐私防护、网络空间安全、知识产权保护、涉外风险等方面内容做了阐述。
“《指南》的发布内容专业性非常强,蕴含的前沿法治服务理念令人印象深刻。”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飞宇受邀参加了入驻仪式,他在发言时表示,能看到和感受到检察机关对新业态企业的爱护,也希望检察机关能与园区定期沟通,从法治层面护航人工智能产业。
“之前的理论储备用上了,我们做了一次有效的自我介绍。”彼时主要负责撰写《指南》的经济犯罪检察部副主任宋珊珊说道。
这次“自我介绍”之后,在“模速空间”展厅的前台,徐汇区检察院制作的《法律服务菜单》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有需求的人”。翻开折页可以看到包括“大模型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要点提示”“生成式人工智能著作权保护困境与路径选择的再认知”等4类16门课程,内容涵盖数据安全、职务犯罪、知识产权、企业反诈等,供人工智能企业任意选择,并附有联系电话供企业自行取得联系。
平时无事不扰,有需求时自行联系,主打安静地“伴飞式”服务,是检察监督服务平台与“模速空间”之间的默契。一年多来,检察监督服务平台提供定制化授课、座谈8场,应邀开展、参加现场法律咨询、普法活动6次,主动收集公益诉讼等检察履职线索3条。
在依据平等保护理念,做好检察服务的同时,徐汇区检察院注重法律监督层面的检察履职,助力辖区内的人工智能产业行稳致远。
检察监督视角下的“出海”与“出格”
“我们公司目前研发的方向是搭建AI智能面试系统,不乏会涉及海外企业,而这些公民个人信息在数据出海时,如何进行更加有效的保护,希望检察机关能够给予帮助。”
2025年3月27日,在“模速空间”召开的“检察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座谈交流会上,仟寻公司创始人、CEO王向导提出的一个问题引起了在场徐汇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室副主任宋晓红的注意,并作为履职线索提供给了检察监督服务平台,平台经研判,确定了两个履职思路,一方面进一步走访了解是否有明确需要监督的线索;另一方面同步研究如何在人工智能产业涉及公民个人信息数据出海方面进行保护。
4月15日,徐汇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张爱菁专程走访了仟寻公司,了解数据出海安全的具体事宜和行业保护现状,也了解到目前暂时没有明确指向的监督线索。4月29日,徐汇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吕颢,代表徐汇区检察院,与区法院、区工商业联合会,共同就法治护航企业“出海”签署专项合作备忘录,确定依法服务、平等保护、问题导向、协同联动四个原则,从完善民营企业出海纠纷的快速审理程序、加强涉企案件办理和权益依法保护等5个方面出发,充分发挥三方职能优势,以良好的法治氛围,保障和吸引更多人工智能企业敢于出海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法治更是保障人工智能产业未来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手段,徐汇区检察院的检察官在办理涉人工智能应用新类型案件中,不断加强学习思考,寻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法治之间的最优“平衡点”。
徐汇区检察院普通犯罪检察部检察官龚笑婷,办理了全国首例生成式人工智能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现在的她对案件关键点的把握非常清晰,但刚接到案子时并不是这样。“第一次接触到涉人工智能的案子时,有一种很‘新’的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办案思路的重建。”龚笑婷介绍道,“涉人工智能刑事案件的办理,在引导公安机关取证、罪与非罪的界定思路等方面,与以往大相径庭,比如在本案中,软件用户、服务提供者、还有人工智能,到底是谁的‘行为’触犯了刑法?而在接入人工智能后,服务提供者的安全审核义务和法律边界到底在哪里,都需要我们一再论证。”
检察监督视角下,依法平等保护企业在良好的法治保障下“出海”,通过依法履行检察职能,预防和治理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风险、法律问题,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
也是年轻人的事业
“下面我们模拟在园区进行公开听证,请主持检察官介绍案情。”2025年5月12日,在徐汇区检察院三楼会议室,开展了一场模拟听证会,模拟在企业园区召开检察公开听证的场景对“人工智能综合履职团队”青年干警进行培训。当天,也是徐汇区检察院“人工智能综合履职团队”办公室挂牌成立的日子。
案件模拟的是一起涉交通管理研发系统领域类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被侵犯商业秘密案。徐汇区检察院民事检察部检察官助理王剑冰在参加了培训之后谈了感想:“许多名词都是新的,比如算法模型参数、训练数据等等,要一边学习底层逻辑,一边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研判代码与模型的唯一性、特殊性,知识的快速迭代,无论对办案还是法律监督,都是对司法者能力的巨大挑战。”
最初进驻“模速空间”的,是徐汇区检察院“检互·西岸”网络办案团队。该团队是为适应网络办案需求,于2016年9月在全国基层检察院率先组建的计算机网络犯罪专业化办案组,办理的“李某龙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案”,曾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批指导性案例。人工智能兴起,该团队干警在为“模速空间”提供前沿法律服务的同时,也能不断精进业务、汲取知识,以检察履职对人才建设进行有效反哺。
2025年初,徐汇区检察院在原有网络办案团队的班底上,以青年干警为主体,拓展成立了服务人工智能发展的检察综合履职团队,成员覆盖业务部门、综合部门和检察技术部门,该院理论研究室检察官助理陆倩慧就是那时进入团队的。
刚刚进入团队,她就接了个“大活儿”,辅助撰写《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关于服务保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2025-2027年)》。“通过辅助撰写三年行动方案,我和团队成员做了大量的理论调研工作,在完成之后,我对人工智能的了解,从应用层面进化到了底层逻辑搭建。”陆倩慧说道。
该《三年行动方案》聚焦服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通过人工智能案件联合工作站、前沿领域法治保障理论实践研究、人工智能法治护航工作联席会、跨省办案资源协同网络、跨区域课题组、人工智能司法治理案例共享平台6项协作举措,破解前沿法治难题,并在严惩侵害核心技术犯罪,精准打击新型犯罪,探索知识产权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民事支持起诉工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人工智能产融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行动规划。《三年行动方案》于2025年3月27日在“模速空间”发布,也正是检察监督服务平台进驻上海“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一周年之际。
“人工智能综合履职团队”办公室挂牌的墙壁上,悬挂着“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几个大字,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模速空间”对现场的年轻人们讲的话,也是检察青年未来以法治力量服务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奋进力量源泉。
未来,雏鹰终将长成,检察履职将以更加专业化的姿态,“伴飞”人工智能企业健康发展,营造更优人工智能产业法治沃土。
来源:上海检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