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少人意识到,人类正面临史无前例的“冰河时代”,残酷而严峻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9 16:45 2

摘要: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

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

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

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 顾左右 云半间

2025年有多少大学生即将毕业,跨入社会直面现实?

(图源:pixabay)

教育部与人社部给出的数据是,1222万。创下改革开放40多年来历史最高记录。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素质越来越高,忧的是就业前景。

有人经常说,从生育率看,觉得人少了,需要鼓励生育;但从就业和自然资源占有率看,觉得人多了,需要实现人口和资源的均衡发展,让每一个人生活得更有尊严。

人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未来年轻人就业,前景在哪里?

卷考公,卷到“民企工作不正经”

让人瞠目结舌

一个老家在浙江的刚从高校毕业的年轻人,在闲聊时偶尔说起,她妈妈告诉她,不在国企、不在事业事业单位、不在公务员编制内的“三不”工作,都不是正经工作。

她曾经请假两天,回老家参加公务员考试,考试现场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壮观。

我瞠目结舌。作为浙江人,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从未听说过老家有如此不市场化的就业观,也没有看到过如此壮观的考公数据。

这显示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之多,就业竞争之激烈,也显示出,暗流深处,某种观念在悄悄改变。

整体来说,我国目前就业人群中学历仍然偏低,根据粤开证券罗志恒2024年发布的研报,占比最高的是初中学历(33.9%),其次是高中、本科、大专、小学、研究生,占比分别为19.4%、16.4%、16.3%、11%和2%。

农民工占全国非农就业人员的53.1%,集中分布在制造、建筑、批发零售、居民服务、交运仓储、住宿餐饮等行业,占比合计达82.4%。

但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对高于外来务工人员。

(图源:pixabay)

中国劳动力素质整体正在提升和转型的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已经是新增劳动力的主体。

1978年,高校毕业生17万,到2001年,每年新增百万量级的规模,直到2002年首次突破百万大关,2008年首次超过500万关口。

2023年大学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8%,比 2012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翻了近一倍。教育扩招的拉动力接近极限。

相比而言,自2014年以来,外来务工农民工一直稳定在1.7亿人左右。

从好的方面说,中国劳动力素质越来越高,但就业压力集中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群体。

2023年6月,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学院院长冯帅章等4人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青年失业问题成因》,分析中国城镇青年(包括高校毕业生和外来务工农村青年)失业率上升的推动因素。

文章说,在中国,与25—59岁的壮年人口相比,受教育程度更高的16—24岁年轻人口的失业率通常更高。

25到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在2020年 2月触顶(5.6%)后迅速回落,到2022年末已接近疫情前水平,当年16到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均值为17.6%,高于2019年疫情前的11.9%。

近年来教育、金融、互联网等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对研究生学历人员的负面影响较大,尤其是教育行业,2022年在研究生学历人员的就业和失业中,占比分别为24.6%和24.1%。

从就业市场看,受过高等教育但没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压力将越来越大。

新就业时代稳定第一,情怀少了,务实多了

总结过去近50年的高校大学毕业生的理想就业状况,有个有意思的参照,胡润富豪榜教育类富豪的排名变化。

根据胡润教育富豪榜2000年以来的数据,从2000到2005年,教育行业首富是新东方俞敏洪。

新东方主打大学生、成人英语培训,对应当时出国热潮和外企在中国的黄金年代。

从2004到2007年,学大教育创始人金鑫依靠K12课外辅导迅速崛起。随后的2008到2012年,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接棒,主要是中小学教培市场需求爆发。重点是:鸡娃,不能让娃输在起跑线上。

随后,教育行业和就业市场发生巨大变化。2013年开始,中公教育创始人李永新,依靠公务员培训异军突起,2017年财富高达265亿元,公务员培训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缔造了下一个教育行业超级龙头。

紧接着2018到2021年,在线教育行业的最后辉煌时代,高途创始人陈向东踩中风口享受风口,2020年财富一度达到320亿,市场重回K12。

教育行业榜一大哥的变化,说明中国人从最早的出国留学热转变到考试升学鸡娃,再到毕业后直面现实,追求考公考编上岸。

大家变更加务实了,情怀的成分减少了。

(图源:pixabay)

有几方面原因:

首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经济换挡、低端制造业淘汰迁移,新动能吸纳的就业有限,自动化、数字化、人工智能在最近两年开始替代各行各业的重复性劳动。

我们遇上了一个以十年为计量单位的就业冰河期。

就业冰河期这一词汇来自于日本,1992年日本文部省数据显示,7万应届生没有能在校招期间找到工作,1995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7万,相当于当年毕业生数量的四分之一。

在三四年间,日本校园招聘名存实亡,大学学历贬值,工资下滑,企二代们牢牢把持了企业的优质岗位,普通人卷学历的意义越来越小。

日本媒体把2000年的日本就业市场,称之为超级就业冰河时期。

我们这里怎么样?

从眼前看,过去三年秋招形势不好。根据《牛客2023秋季校园招聘白皮书》显示,64.1%的24届学生在秋招中投递了超过30家企业,同比增长33.1%。

然而,投递数量的增加并未带来offer数量的显著提升,反而有43%的毕业生在秋招中颗粒无收,远高于2021年秋招时13%的比例。

其次,疫情带来了巨大的观念转变,年轻就业者和他们的父母更加青睐于挑战少、较稳定的安稳工作。

根据北京大学开展的一项调查,2021年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入职的高校毕业生占到49.3%,高于2019年 的39.3%。

(图源:pixabay)

大学生的选择有现实依据。

2024年4月8日,粤开证券罗志恒发布了一份研报《我国就业市场全景及三大重点人群分析》,根据文中数据,非私营单位的工作岗位的确要稳定得多,工资水平也更高。

2022年二者的平均工资分别为11.4万元和6.5万元。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的1.67亿人也是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主要人群来源。

还有一个原因,学校教育内容跟社会需要存在巨大落差,考研延迟找工作的窗口期,过去了。

根据冯帅章等人引用世界银行的文章,中国整体求职者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一直高于高校学生,说明高等教育所学技能与市场所需技能之间存在错配。

疫情更是雪上加霜。从全球来看,疫情期间青年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质量以及在职学习机会受到严重不利影响,导致用人单位对于这几年的毕业生产生不良观感。

一方面是技能不匹配,没有受到良好的系统教育和训练,另一方面是年轻人家庭日益厌恶风险,考公潮就此习卷全国。

高校毕业生考研热情大大降低。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较2024年的438万减少了50万人,较2023年的474万则减少了86万人。

这是10年来考研报名人数第二次下降。2024年和2025年两连降,基本可以宣布,考研最拥挤时代过去了。

年轻人挤到国考赛道。

国家公务员局的数据显示,2025国考报名阶段,共有341.6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相比去年,报名人数增加了近40万人,竞争比也从76.51:1上升到了86:1。

根据官方数据,竞争热度较高的前十个岗位的报录比均超3000:1。竞争极其惨烈。

理想才是避风港

在就业的驱使下,年轻人一会儿考研,一会儿考公,像黑箱中的老鼠,迷失了自己。

事事为就业反而无法就业,万事求稳定反而得不到稳定,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看清世界到底是什么。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世界正在极化为互相隔绝的不同的分层,极端思潮背后的一大支持力量是科技达尔文主义,以马斯克等人为代表的科技大佬,逐渐掌握了从生育权到科技权的一系列权力,他们正在做的是用基因、人脑接口等,变相实现生命的部分永生,以及阶层的凝固。

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人仍然在桎梏中生活,在科技所造就的虚拟世界中拼命点击,在现实的就业和生育难题中东奔西跑。

大学生面对完全不确定的世界,就业难不只发生在中国

现在和未来的全球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增加了一个不确定性因素:人工智能争夺岗位。

AI已经彻底改变了全球的劳动力市场,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推出过一份《未来就业报告》,预测AI将在未来五年内改变23%的工作岗位。

旧金山联储银行有一份研究显示,大学已经不再像15年前那样,能赋予劳动力优势。

简单说,2010年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之后,美国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之间的终生收入差距停止扩大。

(图源:pixabay)

在互联网的智能时代,学习是终身过程,大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已经不足以与普通就业者拉开距离。

裁员风暴正在席卷各行各业,无论是高科技芯片行业,还是汽车制造这样的传统行业。

5月13日科技巨头微软宣布全球裁员6000人,这是微软自2023年裁员1万人之后规模最大的裁员,主要目的是降本增效。微软同时宣布,大规模投入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能新技术赋能员工,使得员工能把更多时间用于有意义的工作。

以上种种现象不仅是一个工种替代,是工种之间的边界被打碎,是工作的定义被颠覆

英国科幻作家格拉斯·亚当斯在《如何停止担忧并学会热爱互联网》中,提到了技术三定律:

1.任何在出生时已有的技术,都是稀松平常的,是原本世界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15岁到35岁之间诞生的技术,都是新的、令人兴奋的和革命性的,你可能会以此谋得一份工作。

3. 任何在35岁之后诞生的技术,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科技时代之所以还需要人,是需要人的创造力,需要人的温情,人的连接,这些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最近三年的AI前沿研究领域,一个词汇被越来越多地提到,涌现。

一个非常简单的个体或者规则,在交互过程中,自发形成超越预设的复杂行为或者能力。一部分计算机专家认为,这种涌现是AI突破智能瓶颈的必经之路,可以对标生物进化。

年轻人跳出三界外,不跟机器比拼效率,而是作为一个碳基人为理想而活,深入钻研某些技能,可能涌现出超越预期范围的结果。

专注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每一个个体产生的涌现时刻,未必赶不上人工智能。不要被人工智能驱使,被大数据点燃快乐之源,所有的成瘾性习惯,所有的随波逐流,都会是一个生命的堕落。

(图源:pixabay)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来源:叶檀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