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身上有痒感,总觉得是皮肤干了,或者天气变了。抓一抓、抹点药,没放在心上。结果几天过去,不但没好,反而开始出现红疹、水泡、刺痛,再去医院,一查是疱疹病毒感染。
医生见得多了,这类病人一开始几乎都没当回事。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对疱疹病毒的理解非常模糊,不知道它的表现其实跟普通皮肤病没什么区别。
真正的危险不是起疱,而是它潜伏在体内,不受控制时就爆发,关键是早期根本没症状,只有一点痒,还是那种说不清楚的痒。
医生说得直白,身上有三处地方出现反复发痒,如果又持续超过三天,最好别自己拖,早点去查病毒。
第一处是腰部和下背部。这里是带状疱疹最喜欢“开场”的位置。疱疹病毒感染后不会马上起水泡,早期只是神经末梢有点痒、有点刺、有点烧,摸上去皮肤没啥明显变化。
这种神经性痒很容易被忽视,但它其实是病毒在神经节里活跃的表现。很多中老年人有这种经历,腰带位置总是发痒、发麻、疼,过几天就冒出一串小泡,这时候病毒已经大面积激活。
拖得越久,越容易转成神经痛,最严重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以持续半年以上,止痛药都压不住。
第二处是大腿根部和臀部交界区。这个部位一旦反复发痒,要高度警惕生殖器疱疹。
这类疱疹多数是由单纯疱疹病毒2型引起,传播途径以接触为主,但也有部分人是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后病毒激活。
它的隐蔽性极高,很多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皮疹,只有轻微瘙痒、异样感,甚至只是洗澡时感觉刺痛。
有人以为是毛囊炎,有人以为是湿疹,结果用了激素类药膏以后反而加重,病灶扩散,才意识到不对。
生殖器疱疹最怕反复激活,对生活质量影响极大,一旦病毒在体内建立潜伏点,控制起来很麻烦。更严重的是,这类疱疹有一定传染性,即便无症状期,也可能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给伴侣。
第三处是嘴角、鼻翼两侧,这类部位的瘙痒多数跟单纯疱疹病毒1型有关。它在感染初期几乎不被察觉,很多人觉得嘴角发痒、干裂、脱皮,是缺水、上火。
两三天后出现水泡,才意识到是复发性唇疱疹。此病毒一旦侵入体内,便会终生携带,潜伏于三叉神经节。
在免疫力下降、作息紊乱、情绪应激之时,病毒极易再度被激活。
频繁复发者一年可达5次以上,部分人长期有持续性灼痒感,不出现水泡,也无明显皮损,但神经反应已经在持续工作。这种“无皮疹型”唇疱疹极易被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耽误了正规抗病毒治疗。
要说疱疹病毒的难点,不是治不好,而是识别太晚。它的潜伏方式决定了大多数人在没有症状时查不出来,而出现症状时又已经有局部感染。
更难的是,病毒一旦激活,不只伤表皮,而是攻击神经。
带状疱疹的神经损伤、口唇疱疹的三叉神经炎、生殖器疱疹的局部感觉障碍,这些并发症靠常规皮肤药根本处理不了。要控制病毒,核心是抓住它启动的前期反应,也就是痒、麻、刺、烧这些微弱信号。
美国CDC数据显示,90%以上的成年人都感染过疱疹病毒,带状疱疹一生发病率在30%左右。问题不在有没有病毒,而是它什么时候激活、在哪个部位激活。
免疫系统能压得住的时候,它一辈子不会发病,但一旦免疫力出问题,病毒就会趁虚而入。
特别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肿瘤治疗者、慢性应激人群,这些人属于“高风险激活人群”,体内病毒活性高,发病频率也更高。
医生在临床上观察到一个特别现象:长期慢性疲劳的人群,疱疹复发率明显高于常人。这里面不仅仅是免疫力低,更重要的是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长期异常。
神经遭受压迫、情绪处于紧张状态以及长期失眠,会致使交感神经持续兴奋,皮质醇水平上升,免疫细胞受到抑制,从而为病毒的复制创造条件。
特别是神经系统紧张时,体内的神经递质会向病毒发出“激活信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出差前、考试前、压力大时,嘴角就开始冒泡——是身体在透支调节系统,病毒趁机激活。
病毒一旦激活,不仅影响当前的症状,还会留下“激活记忆”。带状疱疹患者的皮肤神经电位在病灶痊愈后3个月内仍可检测到异常波动,说明病毒引发的神经损伤具有长期后遗效应。
而这种损伤一旦发生,恢复速度慢,严重者可形成“慢性神经敏感症”,表现为皮肤刺感、异物感、冷热不适等,生活质量下降明显。
想控制疱疹病毒,不能靠等发作再治。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病毒激活前就阻断它的启动过程。这需要高度敏感的身体警觉,特别是识别“痒”的模式。
普通皮肤痒一般是表层刺激引起,比如干燥、过敏、外伤;而病毒激活型的痒更多是深层、定位不准、抓不出红印、反复在一个小范围波动。
这种痒常常伴有轻微发热、疲倦、睡眠质量下降,一旦这些因素同时出现,就不能再靠涂抹外用药去压。
更有效的处理方式是尽早使用系统性抗病毒药物,比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配合支持免疫的调节剂,缩短病毒复制周期,减轻神经损伤风险。
问题是很多人不愿意早期用药,觉得没泡没疹就不用吃药,结果拖到病灶扩散、疼痛加剧才治疗,失去了最佳窗口。病毒激活前期是复制最活跃、又最容易阻断的阶段,用药不仅效果最好,副作用也最轻。
还要说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很多人查疱疹病毒时只查抗体,看到IgG阳性就开始恐慌,实际上IgG阳性只是说明过去感染过,不代表正在发病。
真正判断病毒是否活跃,关键是IgM抗体和病毒DNA载量。但这些检查很多基层医院并不常做,患者也不知道要查什么指标,结果一份普通血常规看不到问题,回家继续拖。
治疗疱疹不是靠消除病毒,而是控制它不再激活。病毒是清不掉的,但免疫系统是可以训练的。
现在一些新型的免疫调节手段,比如干扰素局部注射、B细胞抑制剂、个体化疫苗研究,正在改变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式。
特别是在长期复发型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人群中,通过调节免疫耐受机制,让免疫系统不再过度激活,也不让病毒轻易逃逸,是未来的方向。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徐慧玲,陈军刚,何灿辉.人疱疹病毒感染及抗疱疹病毒感染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7,17(06):719-724.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