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8日,印度又一次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当地时间上午11点30分(北京时间14点),印度使用本土制造的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发射地球观测卫星 "EOS-09"。原本庄严肃穆的发射现场,却在火箭升空后不久画风突变——火箭突然开始旋转下坠,最终与地面控制中
5月18日,印度又一次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当地时间上午11点30分(北京时间14点),印度使用本土制造的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发射地球观测卫星 "EOS-09"。原本庄严肃穆的发射现场,却在火箭升空后不久画风突变——火箭突然开始旋转下坠,最终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联系。
直播画面中,女主持人的表情从期待逐渐凝固,声音里透着掩饰不住的紧张,但按照印度官方的 "标准话术",这场明显的发射失败,被定性为 "虽未完全成功,但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这次发射是印度第 101 次太空任务,承载着不少期望。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在印度被称为 "黄金火箭"、" 国运火箭 ",因为它不仅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的招牌产品,还曾多次为加拿大、印尼、新加坡等多国提供卫星发射服务,算得上是印度航天的创收担当。
这款火箭采用四级推进结构:第一节捆绑 6 个固体助推器(4 大 2 小,小助推器半空点火),第二节使用 41.5 吨液体推进剂,第三节是 7 吨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推进剂,第四节则是 2500 公斤甲基肼(MMH)与氮氧化物(MON)的混合燃料。
这种复杂的分层设计,其实是因为印度大推力发动机技术落后的无奈之举。由于没办法一次性达成目标,只能通过多节推进来进入轨道,它设计的轨道高度是太阳同步轨道 622 公里。
复杂的结构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故障率。此次故障出在第三节推进器:点火成功仅 6 秒后,推力突然不足,导致火箭偏离轨道。尽管官方尚未公布具体原因(推测可能是燃料泄漏或部件缺陷),但发射失败已是事实。
不过在印度的叙事体系里,"失败" 这个词似乎不太存在。就像网友调侃的:只要点火了,就算成功三分之一; 只要没爆炸,就算成功一半。
这种逻辑在印度航天史上早有先例:2009 年 "月船 1 号" 失联,官方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它已经完成了近95%的预定任务;2019 年 "月船 2 号" 软着陆失败,印度网民认为任务成功 99%;直到 2023 年 "月船 3 号" 真正成功,才总算能理直气壮说一次 "赢了"。
对航天大国来说,发射失败本是常态,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俄罗斯都经历过多次挫折,但像印度这样执着于 "必须赢" 的,确实少见。这种心态的背后,是印度作为一个“散装国家”所产生的生存焦虑。
从历史看,印度更像是一个地理概念而非现代民族国家。英国殖民前,这片土地上分布着数百个土邦、部落和王国,语言、宗教、文化差异极大。即便如今,印度仍面临着三大结构性矛盾:
第一个是宗教碎片化。所谓 "印度教" 并非统一信仰体系,而是英国殖民者为便于统治创造的概念,内部包含数千种教派和仪式,从素食主义的耆那教分支到允许一夫多妻的地区教派,价值观差异巨大。
第二个矛盾是语言方面存在分割、对立的情况。官方语言有 22 种,宪法承认的地区语言超过 100 种。走在印度街头,同一块路牌可能用印地语、英语、泰米尔语等多种文字标注,彼此互不理解。莫迪政府虽试图推广印地语作为 "普通话",但全国仅有 40% 人口使用,还引发南方各邦强烈反对。
第三个矛盾想必你我都知道,那就是印度的种姓壁垒。种姓制度虽在法律上废除,但实际影响力渗透社会各层面。高种姓人群占据政商学界高位,低种姓者(尤其是达利特)在教育、就业、婚姻等方面处处受限。走在印度城市,从人们的衣着、口音甚至长相,都能大致判断其种姓层级。
此外,中央和地方存在权力方面的矛盾(比如泰米尔纳德邦多次提出独立的要求)、贫富差距大(全国 1% 的人口掌握着 40% 的财富)等问题,让印度就好像是“用胶带勉强粘起来的拼图”。在这种情形下,莫迪政府把民粹主义当作粘合剂,通过营造“印度在崛起”“印度必须赢”这样的集体叙事,来掩盖国内的矛盾。
莫迪的民粹策略可以概括为一个闭环:
第一步是制造外部威胁,将巴基斯坦和中国塑造为 "主要敌人",通过边境冲突、军事演习等制造紧张氛围,强化 "印度需要团结抗敌" 的认知。例如 2019 年印巴空战,印度一架米格 - 21 被击落,飞行员被俘,但官方却宣称 "击落巴方一架 F-16 战机",引发全国庆祝。
第二步则是渲染内部成就,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设定激进目标,即便未完全实现,也要截取局部成果大肆宣传。此次火箭发射失败后,官方强调 "前两节推进器正常工作"" 积累了宝贵数据 ",就是典型操作。
第三步,用情绪替代事实,在社交媒体上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压制不同声音。任何质疑政府的言论都会被贴上 "不爱国" 标签,比如有印度科学家指出火箭设计缺陷,立刻遭到网民围攻。
这种策略短期内确实有效:2014 年莫迪上台后,支持率一路飙升,民众对 "印度崛起" 的期待盖过了对现实问题的不满。但长期来看,却形成了 "只能赢不能输" 的畸形生态。就像18日在发射现场的女主持人,哪怕内心崩溃,也要面带微笑宣布 "阶段性成功",因为整个国家需要这个 "胜利" 来维持凝聚力。
对印度来说,"赢" 不仅是目标,更是生存需要。在缺乏共同历史、文化和语言的情况下,"胜利" 成为唯一能将 14 亿人凝聚在一起的符号。
这种心态在航天领域表现得特别明显:每次发射成功,全国都会沉浸在兴奋之中,就好像这意味着印度超过了中国,成了世界强国;要是发射失败了,就只能靠“精神胜利法”来维持场面,不然可能会有人质疑政府的能力,甚至会让地方想要脱离的想法更加严重。
也许你会觉得这种逻辑有些荒诞,但对印度执政者而言,却是维持国家统一的 "必需品"。就像此次火箭发射失败后,有印度网友在社交媒体留言:"至少我们尝试了,这就是进步"。 这种自我安慰式的乐观,背后是一个国家在脆弱认同下的挣扎。
印度的 "必须赢" 心态,本质上是民粹主义的产物。它通过制造虚假的团结感,暂时掩盖了深层矛盾,但也导致国家难以正视问题、积累真正的进步。航天领域需要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靠 "丧事喜办" 或许能糊弄得了一时,却糊弄不了长远。
当火箭残骸坠入海后,印度或许该思考一下,比起虚假的胜利光环,夯实技术基础、解决内部分裂,才是真正的强国之道。毕竟,一个靠情绪维系的国家,很难在现实世界的风雨中走得太远。
来源:奇圆科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