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段时间的平静之后,不少人开始注意到身边又出现了咳嗽、发烧的现象,核酸和抗原检测试剂再次热销,各地医院急诊门诊的就诊人数也有所上升。
一段时间的平静之后,不少人开始注意到身边又出现了咳嗽、发烧的现象,核酸和抗原检测试剂再次热销,各地医院急诊门诊的就诊人数也有所上升。
新冠病毒仿佛“卷土重来”,让不少人心中再生疑虑。新冠是不是又开始新一轮传播?会不会再次影响生活节奏和健康?
面对这些问题,临床数据显示超过九成感染者症状轻微,恢复迅速。虽然病毒还未完全远去,但并非需要恐慌,只需了解清楚它的变化,并照顾好身体,便可安心应对。
每一次病毒传播,都伴随着细微的基因变化。新冠病毒作为RNA病毒,本身变异频率较高,但目前主流毒株多为传播力增强、致病力减弱的类型。
现代病毒学研究发现,当前常见的毒株虽依旧具备传染性,但引发重症的比例已经明显降低。多数人感染后仅表现为低烧、喉咙不适、咳嗽或全身酸痛,这些症状多在三到五天内缓解。
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由来已久。古籍《温病条辨》中提到“外感温邪,初犯肺卫”,即外来邪气先损伤肺部防御。新冠病毒属于外感热邪,在身体正气不足时才会发作得重。
这轮感染中,不少人症状类似过敏性咽炎,有人甚至只是轻微鼻塞和咳嗽,未见高热与剧烈不适。
这种情况提示,病毒已逐步转向“慢性流行”的趋势,变得更像普通流感。适当防护、科学生活,是面对它最稳妥的方式。
轻症比例高,并不完全是病毒变弱的结果,也与人群整体免疫力增强有关。
过去的疫苗接种、大范围感染经历,使大多数人体内已有基础抗体,这在抵御病毒入侵时能起到“拦截”的作用。即便感染,也大多呈现轻微症状。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感染轻症者多属于肺气较足、脾胃运化良好之人。他们平日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虽不刻意养生,却无大伤身体元气,遇邪自然能自稳。
这类人群感染后多表现为上呼吸道不适,咽痛、轻咳为主,少数伴有低热,不到一周即可恢复。但也有部分人群在这次传播中反复感染,恢复缓慢,这与个人体质、作息、饮食关系密切。
中医所说“肺主一身之气”,肺脏受邪后,若调养不当,就容易留下“余热未清”“气虚未复”的隐患,使得新一轮病毒容易再次突破。
当前阶段感染虽不算严重,但如果以为“症状轻就不用管”,反而容易让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日积月累,不仅抵抗力变弱,未来还可能为其他疾病埋下隐患。调养是防复发、防重症的关键环节。
不少人在感染后并未发烧,却感到持续疲惫,睡眠不稳,胃口差,这其实是“伤了气”。
病毒虽退,正气却未补回来,尤其是肺气和脾气,最容易在病后被削弱。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病后宜温养,避免贪凉贪热。
此时不宜进食辛辣、生冷或油腻之品,应选择温润、易消化的食物,如粳米粥、小米粥、山药炖汤等,这类食物有助于脾胃运化,又可补中益气。
山药健脾补肺,是此时的优选食材;红枣可调和脾胃,改善气虚带来的疲乏。
若有久咳、咽痒等“尾声”症状,也不宜一味止咳,应辨清体质后对症调理。
例如久咳不爽、舌红苔薄,为阴虚肺燥之象,宜养阴润肺;若咳痰黄稠、口干口苦,则属肺热犯胃,需清热化痰。
恢复期内宜避免劳累,不熬夜、不重体力劳动,是最实用的养气方法。中医所说的“动中求静”,在此阶段尤为重要。每日适度步行,练练太极、八段锦等轻柔运动,有助于身体气机顺畅,促进康复。
病毒尚未完全退出日常生活,人群流动、气候变化都可能成为传播的催化剂。面对这样一种“长期共存”的状态,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极端防护,而是养好身体,让病毒来时“无机可乘”。
中医讲究“未病先防”,从调饮食、调情绪、调作息三方面入手是关键。
饮食不过量、不偏食,能减少脾胃负担;情绪不过激,不忧不怒,有助肝气调和;作息有序、夜卧早起,顺应四时,是最基础的养生方法。
生活中也需保持通风,避免久处密闭空间。佩戴口罩虽不强制,但在人群密集或身体虚弱时仍建议使用。手部清洁不容忽视,病从口入常常是因忽视了这些细节。
此外,长期处于焦虑和恐慌中,会使身体分泌过多应激激素,损伤正气,反而更容易生病。与其紧张于是否再次感染,不如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变化,身体有力量时,病毒才无处安身。
健康从不是靠外力强撑,而是身体内部稳定运行的结果。病毒的变异和传播无法完全控制,但个人的作息、饮食、心情,却是可以自主掌控的部分。
中医强调“养生在养心”,讲的是在风波未平时保持内在的安定,才能不被轻易扰乱。
当代人生活节奏快,习惯了应急反应,却忽视了日常的细水长流。无论病毒怎样变化,养护脾胃、保养肺气、安神定志,始终是守护身体的基本方法。
身体健康不在于能抗多少次病,而在于是否能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去度过每一次挑战。面对病毒的新一轮传播,不盲目恐慌,不轻视症状,是理性对待的开始。
通过调养让身体恢复韧性,不怕再来一轮,也不惧久拖不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文献:
[1] 王永明. 新冠病毒演变趋势及中医调养建议[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3(8):36-39.
[2] 刘秀华. 温病理论在新冠病毒防治中的应用探析[J]. 中医药导报, 2023(6):58-60.
[3] 陈玉莲. 新冠病毒感染后体虚调理的中医策略[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2):42-45.
来源:乐天派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