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命题聚焦“成功观”的辩证思考,将“超越他人”的传统竞争思维与“共同成长”的现代协作理念并置,旨在引导考生突破个体主义局限,审视人际关系中“竞合”的本质,树立符合时代需求的价值认知。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真正的成功不是超越他人,而是与他人共同成长,互利共赢。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该命题聚焦“成功观”的辩证思考,将“超越他人”的传统竞争思维与“共同成长”的现代协作理念并置,旨在引导考生突破个体主义局限,审视人际关系中“竞合”的本质,树立符合时代需求的价值认知。
从青年成长视角看,命题切中高中生从“单一学业竞争”向“社会化协作 过渡的心理特点。当下教育场景中,学生既身处分数排名的竞争环境,又需在团队项目、社团活动中学习合作,命题恰如其分地叩击这一现实矛盾,促使考生反思:真正的“成功”是否应终结于 “战胜他人”,还是在更广阔的生命互联中实现价值共振?
从时代精神维度看,命题呼应“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全球共识。在科技革命与全球化浪潮中,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议题需跨学科、跨地域协作,“零和博弈”思维逐渐让位于“共生共赢”理念。引导考生将“成功”定义为“与他人互为支撑的成长”,实则是为培养具有协作意识、格局视野的未来公民奠基。
从哲学思辨层面看,命题暗藏“自我实现”与“他人价值”的辩证关系。如费孝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观,或马克思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的论断,均揭示个体发展无法脱离群体网络。考生需在写作中论证:真正的成功应如星辰辉映 —— 每颗星的闪耀都不阻碍其他星光,反而共同构成璀璨星河。
命题意图最终落于:通过对“成功”的重新定义,引导青年建立“利他即利己”的思维范式,既保有奋斗的动力,又超越“唯我独尊”的狭隘,在个体成长与他人发展的良性互动中,书写更具人文温度与时代厚度的生命答卷。
这个作文的核心立意其实在2023年的乙卷中早有提及: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携手者行远
超越竞争迷雾,抵达共生星空
以共荣之水,浇开成功之花
【参考范文】
摒弃零和博弈,共绘成长蓝图
在传统的成功观念里,超越他人、拔得头筹往往被视为胜利的标志。然而,“真正的成功不是超越他人,而是与他人共同成长,互利共赢” 这一观点,犹如一记重锤,敲醒了沉迷于 “你输我赢” 思维定式的人们。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唯有摒弃零和博弈的狭隘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携手共进,才能在合作中实现更大的价值,书写属于时代的成功篇章。
互利共赢的合作,是个人突破局限、实现跨越式成长的关键。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而团队的智慧与协作却能创造无限可能。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位思想巨人因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他们相互支持、彼此启发,在理论研究的道路上携手前行。马克思专注于政治经济学的剖析,恩格斯则在哲学领域深入钻研,二人的思想碰撞与互补,最终催生了影响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若他们各自为战,或许难以达到如此高度。在现代职场中,跨部门协作项目屡见不鲜,程序员、设计师、营销人员各司其职,发挥专长,在合作中不仅推动项目成功,也实现了个人技能的提升与职业发展。这种与他人共同成长的模式,让个体在团队的助力下突破自身局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从社会层面来看,互利共赢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和谐发展的基石。在商业领域,企业间的良性合作能够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苹果公司与众多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芯片制造商到零部件生产商,大家各司其职,共同打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品。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让苹果公司成为行业巨头,也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在文化领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了人类文明的繁荣。丝绸之路的驼铃声中,中国的丝绸、瓷器西传,西方的音乐、宗教东渐,多元文化在交流合作中相互滋养,共同发展。当社会中的个体、组织都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整个社会便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着繁荣与进步稳步前行。
放眼全球,互利共赢更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问题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独善其身。新冠疫情期间,各国科学家携手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加速疫苗研发进程;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国际社会通过《巴黎协定》,共同制定减排目标,推动绿色发展。这些行动都彰显了互利共赢的智慧。若各国沉迷于竞争与对抗,为了一己私利置人类共同利益于不顾,最终只会导致两败俱伤。唯有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攻克全球性难题,为人类的未来开辟光明前景。
真正的成功不应是你死我活的较量,而是携手并进的征程;不应是孤芳自赏的绽放,而是百花齐放的盛景。无论是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还是世界的发展,互利共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我们摒弃狭隘的竞争观念,以开放的胸怀拥抱合作,与他人共同成长,在互利共赢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图》中,商队、僧侣、使节在丝绸之路上交错而行,不同文明的印记在壁画中交融共生。这幅千年壁画恰似人类文明的隐喻:真正的辉煌从不是孤峰独秀,而是群山并峙;真正的成功亦非独木擎天,而是万木成林。当我们放下"零和博弈"的执念,以共生共荣的智慧重构成功范式,便能在文明的星河中看见更璀璨的光芒。
共生共荣是文明长河的永恒律动。张骞凿空西域时,带回的不仅是葡萄、苜蓿的种子,更是"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荣图景。正如《史记》记载:"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诸旁国",这种超越疆界的文明对话,让丝绸之路上驼铃与梵呗共鸣,胡旋舞与霓裳曲共舞。敦煌藏经洞中,梵文佛经与汉字注音并存,粟特文书与吐蕃简牍同在,正是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智慧,让人类文明在交融中焕发新生。
互利共赢是破解困局的密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时,既借鉴了唐代雕版印刷的工艺,又突破了整版刻印的局限。这种站在巨人肩上的创新,让知识传播的速度提升了百倍。就像明代郑和下西洋,既带去瓷器与丝绸,也带回长颈鹿与斑马,在"云帆高张,昼夜星驰"的航程中,不同文明在交换中实现共赢。敦煌壁画中的"千手观音",每只手掌都托举着不同的法器,恰似现代文明应有的姿态:在多元共生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数字时代,共生理念更显珍贵。当华为与全球3000多家供应商共建5G生态,当中国空间站向联合国所有成员国开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实力的彰显,更是"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格局。就像敦煌研究院与法国吉美博物馆合作修复壁画,既运用激光扫描技术保留原貌,又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守护古韵,这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让文明传承超越了时空界限。在人工智能重构世界的今天,唯有秉持共生理念,才能避免"智能鸿沟"的撕裂。
站在人类文明的新起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构建共生型社会。敦煌鸣沙山下的月牙泉,千年来与流沙共舞而不湮灭,正是因其懂得在动态平衡中生存。当浙江"千万工程"让乡村与城市共享发展红利,当"一带一路"倡议让陆海丝路再焕生机,我们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共生篇章。这种智慧不是简单的利益均沾,而是如《礼记》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境界;不是机械的资源共享,而是像莫高窟第220窟药师经变图描绘的那样,在七宝池中莲花次第开放。
从河西走廊的驼铃到数字世界的电波,从莫高窟的壁画到空间站的舱体,人类始终在寻找共生共荣的密码。当我们不再将成功定义为独占鳌头,而是视为携手攀登;不再把竞争看作你死我活,而是视为共同进化,便能如敦煌星图中的北斗七星,既保持各自的轨迹,又构成指引方向的星座。这或许就是文明最本真的模样:在共生中创造,在共赢中升华,让每个生命都成为照亮他人的星辰。
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盗火予人,火种在人间传递千年,照亮的不仅是个体的生命,更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长夜。这寓言般的图景恰如历史长河中的无数瞬间:当司马迁笔录《史记》时,他不仅书写了帝王将相的功业,更在字里行间播撒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智慧火种;当鉴真东渡扶桑,他带去的不仅是佛经梵呗,更是唐风宋韵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文明薪火。人类文明的演进,从来不是孤独的攀登,而是千万支烛火交相辉映的璀璨星河。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上,波斯联珠纹与盛唐卷草纹交织共生,西域驼队与中原商旅并肩而行。这座丝路明珠见证了最动人的成长寓言:粟特商人带来琉璃珍宝,换走丝绸瓷器;敦煌画师吸收犍陀罗艺术精髓,创造出独具华夏气象的飞天形象。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文化交流的本质是互相滋养",当玄奘负笈西行时,他不仅带回了唯识宗的奥义,更将印度因明学说融入中式逻辑,让两种文明在碰撞中绽放出智慧的火花。这种成长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美美与共的乘法效应。
紫禁城文华殿内,清代《冰嬉图》描绘着八旗子弟在太液池冰面上的矫健身影。这幅宫廷画作暗含着满汉文化交融的密码:满族的滑冰技艺与汉族的戏曲审美相结合,催生出独特的冰上表演艺术。这让人想起郑和下西洋时,宝船不仅载着瓷器绸缎,更带着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正如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箴言,真正的成长往往诞生于差异的土壤。就像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他们用普洱茶换回雪山深处的良驹,看似简单的物物交换,实则搭建起高原与坝子间的文化桥梁。
现代量子物理学有个"量子纠缠"概念,当两个粒子发生交互后,无论相隔多远都保持着神秘联系。这让人联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隐喻:当屠呦呦团队从古籍中获得启发时,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产生了量子纠缠;当特斯拉开放电动车专利,看似削弱竞争力的举动反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所说:"真正的学习会改变物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当代社会最深刻的成长,往往发生在打破壁垒、共享智慧的时刻。
站在人类世的地质刻度上回望,从甲骨文到活字印刷,从蒸汽机到人工智能,每次文明跃升都印证着一个真理:单个烛火的亮度终归有限,唯有万千灯火交相辉映,才能照亮文明前行的夜空。这让人想起敦煌藏经洞的经卷,不同民族的文字在同一个洞穴里沉睡千年,最终汇聚成照亮东方的智慧之光。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书:"采铜于山,非采铜于市也",真正的文明火种,永远深埋于人类共同成长的沃土之中。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