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互联网一代的年轻人,我并不了解邮票。在读过谭夏阳所著的《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一书之后,我才知道一套邮票的诞生,如同出版一份报纸,要经过选题、设计、印刷,再到发行环节。只不过,一套邮票的创作过程更加漫长与艰辛,甚至有的邮票设计者数十年如一日,只为呈现一套邮
周峰设计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第一组)》小型张《智取生辰纲》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第一组)》
《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一)》小型张《大闹天宫》
作为互联网一代的年轻人,我并不了解邮票。在读过谭夏阳所著的《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一书之后,我才知道一套邮票的诞生,如同出版一份报纸,要经过选题、设计、印刷,再到发行环节。只不过,一套邮票的创作过程更加漫长与艰辛,甚至有的邮票设计者数十年如一日,只为呈现一套邮票。谭夏阳所讲述的,正是一套套邮票的生动画面与画面背后鲜有人知的创作故事。
《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于今年1月正式出版,该书选取“名著”“戏曲”“园林”“金花”“年画”“老行当”六个中国文化符号,挑选了300余张新中国成立以来推出的经典邮票,通过翔实的史料细节、大量邮票珍品图片资料,讲述了邮票背后的故事。谭夏阳希望把邮票当做一种索引、一条路径、一把钥匙,带领年轻读者感知蕴藏在邮票里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前不久的采访过程中,谭夏阳在得知我的年龄后表示,更愿意将采访视为一次与年轻人的交流,这与他撰写这本书的目的完全相同,“《漫邮记》只是将邮票当成一个载体,希望以此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中国传统美学。”
儿时的通信无形中进入了小小邮票的广阔世界
童年的谭夏阳,是从方寸之间的邮票上见识大千世界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十岁的谭夏阳转去广东省阳江市的一座海边小镇念书。小镇的大路尽头就是海边,对面则是海陵岛,小镇在当时算是较为偏僻的地方。
在这座小镇生活时,谭夏阳时常会与远在深圳打拼的姑姑通信,因此他整天盼望有信来。“在通信的过程中,邮票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的姑姑会帮我收集一些香港和新加坡的邮票,这无形之中打开了我的视野。”除此之外,谭夏阳发现同班同学也有很多人在集邮,他们多是因为家中兄弟姐妹们集邮便耳濡目染,谭夏阳感叹着同学们拿出来的邮品十分丰富,“像是百科全书一般,许多邮票非常漂亮,从未见过,让我眼前一亮,大开眼界。”
在集邮初期,令谭夏阳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套《水浒传》邮票。这是他同学的哥哥收藏的全套《水浒传》邮票,谭夏阳像是看连环画一般,被邮票上的梁山好汉所吸引。他感叹道:“这让我感到震撼!画面非常精准地展现了人物的英雄气概,草莽之气跃然纸上。那时,我觉得邮票只要涉及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就会更加吸引人,也会特别留意邮票上的创作手法。”
自十岁开始,谭夏阳一直在收集邮票。上学期间,谭夏阳和同学们会通过最省钱、最为经济实用的方式进行集邮。他们最开始收集的是“信销票”,是实寄信件上被邮戳盖销了的邮票。信销票的出售价格一般低于新票和盖销票。谭夏阳把邮票从信封上剪下来,将其泡水、清洗之后,取下来烘干,再进行收藏。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四处购买邮票。“直至高中,我到了市区去读书,才真正开始频繁接触邮票市场。我会和同学一起去逛邮局。每到邮票发行的时候,我们就去排队购买。”谭夏阳回忆起这段时光时,直言好疯狂.“当时,我们还跑到某些小镇去淘邮票,因为有些邮局是有配额的。如果市区的邮局配额不多,我们就去偏远小镇的邮局里去淘邮票,那里的存货会多一些。”
回忆了集邮的经历与曾经的热潮之后,谭夏阳感慨起来:“不得不承认,集邮逐渐成为我们这代人的收藏趣味,现在的年轻人不关注邮票已是既定事实。”在他看来,并非年轻人不再集邮,而是有太多因素转移了年轻一代的兴趣和视线。但邮票的文化功能并未衰减,他希望年轻人可以感知到邮票的独特魅力,“好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
2002
大学毕业后有了更丰富的收藏想要分享邮票背后的故事
2002年,谭夏阳大学毕业,步入社会。有两件事他一直坚持了下来,从未中断——一个是集邮,另一个是写作。
一方面,工作使他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撑着他花费了大量的投入收集了更为丰富的邮票题材,比如有些“大全套”邮票很难全部收齐,谭夏阳会一点点将其收集齐全;另一方面,他从事的广告工作,与审美、写作都有关联,写作也让他总有一种与别人分享邮票背后故事的冲动。
“我在集邮的过程中,会非常留意设计和发行一套邮票的背景。比如,当中国邮政确定了邮票设计的选题,会召集许多艺术家进行‘比稿’,由专家评选出最优作品,进而发行。对于比稿过程、创作思路和面世后的反响与争议等,我也很感兴趣。这些信息并不难了解,比如我们会去买相关的杂志《集邮博览》。因此我写起这一话题并不困难,可以侃侃而谈。”谭夏阳解释。
书中,谭夏阳曾谈到“十年磨一剑”的邮票《水浒传》系列的发行故事。1987年3月,邮票发行局决定按五组邮票、每组四枚,分五年发行《水浒传》系列邮票后,比稿竞争由此开始。同年6月,共有六个方案进入评审会。然而,一轮评审下来,不少高手纷纷落选。谭夏阳写道:“正当评委濒临绝望之时,一幅名为《智取生辰纲》的重彩国画跃入他们的眼帘。这幅图稿在传统技法中融入现代艺术夸张变形的手法,使人物造型有了全新的突破,加上线条有力,设色细腻,让评委们眼前一亮,纷纷叫好。自此,一位来自水浒故地的青年后生,担负起为水浒英雄造像的重任。此人叫周峰,当时名不见经传,任职于山东美术出版社。为了画好邮票图稿,周峰几乎走遍了和‘水浒’有‘瓜葛’的地方。仅水泊梁山一地,他就考察了十几趟……为了把握好邮票画面的时代感,他深入研究宋代建筑、军事、民俗和地理地貌等方面的典籍,并反复请教相关的专家学者。甚至,他还花大力气校点、整理并出版了《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相关文史古籍。”
1987年12月20日,邮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第一组)》正式发行,由四枚邮票和一枚小型张组成,四枚邮票内容分别为“史进习武”“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风雪山神庙”“宋江义释晁盖”,小型张的内容则是比稿时的“智取生辰纲”。谭夏阳是这样描述这套作品的:“周峰以传统工笔重彩画法为基础,借鉴了宋代绘画的优点并取其造型手法之长,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运用夸张变形手法,使人物形象富有个性、写意性和时代感,展现了水浒人物的精神风貌。在整体关系上,作者通过对比和呼应,加强画面的节奏感和连续性。运笔也别具匠心,从图形的勾勒到线条的处理,稚拙中透出生气,灵活变化中显出力度。其中,人物的衣带折纹纵横相间,刚柔相济,疏密相应,既表现了动态,又有很强的质感,而且装饰意趣浓厚。邮票画面以黄、棕、灰为基调,间以红、蓝、绿三色,在浑然古朴中透出现代感。”
该邮票一经问世,好评如潮,并被评为当年的“最佳特种邮票”。周峰并未因此松懈,继续负责之后四组邮票的创作。“这一坚持,就是十年。1997年12月,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特种系列邮票1-5组终于全部面世。”
谭夏阳认为,这种探寻、研究和对比各式各样的邮票,打开了自己审美的视野,这是邮票带给自己的最受益的一件事。
2008
意外结缘开启“漫邮记”专栏写作
2008年,谭夏阳注意到了《读库》,发现该杂志很适合用篇幅较长的文章阐述文化专题,甚至可以连载。
“我在上面读到了一篇谈收集邮票的文章,主要怀念以前的时代如何集邮的故事,篇幅不长,里面的邮品图印是单色的。于是,我想如果我来写邮票的故事,可以延伸开来谈这一话题,我可以写得很深入。”谭夏阳回忆道。他开始着手写作,历时两个月,撰写了三万字的文章,把邮票上的中国古典名著细说了一遍。
这篇文章投稿过去之后,立刻得到了编辑的回应。“他们让我再按照这一形式写出两三篇,于是就有了之后一系列的文章发布。他们还让我把邮票图以电分扫描的方式发过去,我当时从未听说过电分扫描,于是在广州寻找了很久,终于在文化宫的一栋宿舍楼里找到一家扫描店,机器有半个屋子大,像是滚筒洗衣机似地一点点扫描着图片。每当想起为了扫描邮票走过的那些路,上过的台阶,我都会觉得很美好。”
每次撰写文章,谭夏阳都要耗费一个月之久,因为需要深入了解邮票设计规划的全过程。他会翻阅《中国邮票史》,从内部角度探讨邮票发行的大小事件。“这本蓝皮的《中国邮票史》是分段记录出版的,比如第七卷记录的是1949年至1966年的邮票。第八卷则是1966年至1978年的记录,里面内容翔实可靠。除官方内容之外,我还要查阅邮票发行之后的反响。”
谭夏阳详细介绍了“猴痴”李大玮设计《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一套邮票的前后历程,以及发行之后引发的趣事。1979年,邮票设计家李大玮接下创作“西游记邮票”任务后,几乎一整年都在“琢磨孙猴子”,他想到了活泼热闹、色彩丰富的杨柳青年画这一表现形式,还可以结合戏剧的人物造型,再糅进影视动画的风格。构思完成后,李大玮创作出围绕孙悟空展开的“水帘洞”“战哪吒”“蟠桃会”“八卦炉”“打白骨”“芭蕉扇”“盘丝洞”“取经路”这八个主题。
“据说,当时这套票定名为《孙悟空》,后来改称《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它一经推出,掀起了一场集邮热潮。主要因为一是设计好,二是形象新。纵观邮票画面,工笔单勾,重彩浓染,人物生动逼真,动作场面虽静犹动,颇具美感。”不过,当时一名上海小学生发现这套邮票是“错票”,他指出在第2、第3和第4枚邮票上,孙悟空的腰间围着虎皮裙,而虎皮裙是孙悟空在取经之后才成为孙行者服装的标记,不应该出现在取经以前的画面中。
“不过,这个小失误倒没引发‘错票’争议,可能设计者和审稿者有自身的理解和解释。也许,还有另一重原因是这套邮票太过出彩了,出彩到足以掩盖它的瑕疵。在1980年‘建国三十年最佳邮票评选’活动中,《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邮票荣膺‘最佳特种邮票’称号。”谭夏阳补充。
谭夏阳在这个专栏先后发表了《漫邮记:古典之美》《漫邮记:金花绽放》《漫邮记:戏曲之美》等文章。有评论说,谭夏阳的写作从方寸之地窥见大千世界,钩沉出百科全书式的内容,达到了“对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我知道得很多很多”的意境和趣味。
2025
如同导游一般讲故事带领年轻读者走进中国邮票“博物馆”
2015年,在发表完“漫邮记”系列文章之后,谭夏阳逐渐将精力转向介绍中国古诗词在海外传播,出版了专著《李白来到旧金山》。
近年,他想起“漫邮记”系列,特别辑录了发表的那五篇文章,之后增补了2015年前后发行的经典邮票以及关于澳门邮票的“老行当”系列等内容,整合成《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一书。书中介绍了关于“名著”“戏曲”“园林”“金花”“年画”“老行当”六个中国文化符号的邮票,讲述了300余张经典邮票背后的故事。
据谭夏阳介绍,《红楼梦》与《西游记》题材邮票在2015年先后迎来了二次重发,且是五组大全套的配置。中国邮政在挑选《西游记》邮票设计者时,先经过书画行业内的查访、推荐、评估,再筛选出四位候选画家——候选者们并不知晓彼此,并提前一年公布命题让候选画家进行创作。最终,内蒙古画家李云中脱颖而出。“李云中是一位80后画家,先后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主修国画专业,尤擅工笔白描。他与《西游记》结缘是小时候看电视剧,一下子就被孙悟空迷住了。由于痴迷《西游记》,所以画得最多的也是《西游记》,他笔下的《西游记》人物灵动而传神,在传统工笔白描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创新。”
2015年5月3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一)》邮票发行,其图案内容分别为“自封齐天大圣”“佛祖降悟空”“发愿取真经”“悟空收心”,小型张图案内容为“大闹天宫”。“曾有人提出‘悟空收心’中的姿势有问题,单腿似跪又不像是跪,看起来别扭。李云中解释,这张图中孙悟空单腿跪下才是正解。因为原著中孙悟空一开始并不服唐僧,头上的金箍也是被骗才戴上的,所以这里的拜师不过是孙悟空的权宜之计。在李云中的计划中,等到最后成正果时,不论是孙悟空还是其他人,他们已经十分虔诚了,那时才是双腿跪下的姿势。”谭夏阳转述李的设计构思。2023年,《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五)》发行,历时8年的《西游记》系列邮票迎来了收官,也是我国四大名著全系列邮票的收官。“而对于李云中来说,他也完成了历时8年的方寸世界的‘取经’之旅。”
谭夏阳还特地介绍了中国澳门的“澳门传统行业”题材邮票。1989年起,澳门连续发行了三组“老行当”邮票,每年一组,每组表现四个行当,大致囊括富有澳门特色的传统行业及其从业者:担水婆、疍家、“叮叮”佬、“豆腐花”小贩、“唱龙舟”、补鞋匠、写信佬、渔夫、磨刀佬、占卦佬、街道剪发佬、捏面粉公仔等。谭夏阳认为设计者采用水彩的笔法,将传统行业的市井气息再现出来,相当逼真和传神。“之所以特意选择澳门这套邮票,是因为澳门的选题更偏向于当地的市井文化,画面又带有一点葡萄牙水彩的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与内地常常选择传统文化的题材有点不同,可以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更为丰富。”
今年1月,《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正式出版。谭夏阳希望自己可以像导游一般,带领年轻读者走进关于中国邮票的“博物馆”。“《漫邮记》不只是单纯的一本邮票之书,我将其定位成年轻群体的文化美学读本,希望它可以和年轻人进行交流。因为我受惠于邮票的美学,所以更要将邮票作为载体,向年轻人呈现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盛宴’。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宗旨。”谭夏阳强调。
文/本报记者韩世容供图/谭夏阳
来源:青瞳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