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大家逐渐适应了疫情防控的常态,但许多人仍未完全意识到,身体免疫力的提高才是最有力的武器。当病毒再次向我们靠近时,如何通过日常的调养提高抵抗力,避免感染,或减轻病症,已成为每个人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新冠病毒的疫情虽有所缓解,但随着天气变化、病毒变异的加剧,新一轮的感染高峰悄然逼近。
虽然大家逐渐适应了疫情防控的常态,但许多人仍未完全意识到,身体免疫力的提高才是最有力的武器。当病毒再次向我们靠近时,如何通过日常的调养提高抵抗力,避免感染,或减轻病症,已成为每个人关注的焦点。
通过这4个关键步骤,你可以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甚至在不幸感染后能更快恢复。
随着新冠变异毒株的出现,很多人不再将其视作普通感冒,而是深知其潜在的严重性。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病毒一旦侵入,极易引发重症,甚至危及生命。
然而,即便是健康的年轻人,也可能在感染后出现长时间的疲倦、咳嗽等后遗症。因此,提升免疫力和加强防范,成为日常健康管理的核心。
从中医角度来看,免疫力并非单纯依赖某种外在药物或疫苗,而是源于人体自身的“正气”。正气强盛,外邪就难以入侵。新冠病毒作为外邪的一种,其传播与人体的抵抗力息息相关。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人体免疫力弱,外邪入侵后容易形成病邪缠身,症状较为严重。而正气充盈之人,即便感染,也能较为快速地恢复。
因此,中医强调“治未病”与“养正气”相结合,旨在从根本上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调整作息,保障足够休息
无论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都非常强调充足的睡眠对免疫力的作用。中医认为,“养生先养气”,而气的生发与人的作息规律直接相关。
睡眠是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时刻,夜晚是身体恢复和自我修复的黄金时期。若长期熬夜或睡眠不足,体内阳气容易受到压制,免疫力随之下降,病毒有机可乘。
规律作息有助于恢复脏腑的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自然防御能力。因此,每天尽量保持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的深度睡眠。保持作息的规律性,避免过度劳累、焦虑和熬夜。
饮食有节,调养身体
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常常偏向油腻、辛辣、重口味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消耗脾胃之气,并形成痰湿困扰身体。而脾胃作为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免疫力的强弱。
因此,日常饮食应尽量清淡,避免过食辛辣、油腻及冷饮生食。温补食材如桂圆、红枣、枸杞等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豆腐、海带等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修复免疫系统。
适量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改善肺部健康。
保持情绪稳定,调整心态
中医强调“情志不畅,气机郁结”,情绪的波动与免疫力密切相关。长期处于压力过大、情绪低落或焦虑的状态下,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影响到肺脏、肝脏等器官的功能,降低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忧虑或情绪波动,对于增强体质至关重要。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长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引发体内炎症反应,进而削弱免疫功能。因此,学会放松和调节情绪,有助于恢复身体的平衡,增强免疫力。
适量运动,提升气血运行
运动对身体的好处不言而喻。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适量的运动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代谢和自我修复能力。
尤其是春秋季节,适当的户外活动能帮助身体吸收更多阳气,提高体内的正气水平。
建议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快走、瑜伽、太极等。过度剧烈的运动可能造成身体负担,反而降低免疫力。每天保持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有效提升身体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面对新冠病毒的挑战时,中医与西医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各自发挥优势,互为补充。
西医着重于对病毒的诊断、抑制与治疗,采用抗病毒药物、疫苗等手段,对症处理迅速有效。而中医则强调从整体上调理身体的免疫力,注重细致的调养,帮助人体恢复正气,抵抗外邪。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在调理体质、预防复发等方面具有独到的效果。现代研究也证明了中药在提高免疫功能、减轻症状和促进康复方面的潜力。
例如,黄芩、板蓝根、银花等中药材,在清热解毒、抗病毒方面有一定的疗效。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病毒无情,人有情。在面对疫情时, 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和情绪管理,是我们每个人对抗病毒最有效的武器。
当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时,我们能够做到的是让自己的身体更强壮,让免疫系统保持最佳状态,从而为自己建立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
通过调整作息、保持清淡饮食、控制情绪波动、适量运动等日常健康管理,我们可以在面对各种外界病邪时,增强对病毒的自然抵抗力,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这4个简单而有效的步骤,不仅适用于新冠病毒的防范,也适用于日常的健康保养。当身体充满正气,外邪自难侵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2】李大川.《中医药在新冠疫情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学报, 2022, 33(2): 153-158.
【3】王旭东.《现代医学与中医结合在新冠防治中的作用探讨》.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3, 35(6): 745-750.
来源:健康的撒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