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城市更新行动:迈向宜居、韧性、智慧的发展新路径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9 07:29 2

摘要:在国家全面推进城市更新战略的背景下,甘肃省作为西部重要省份,正迎来城市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央《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的“宜居、韧性、智慧”目标,为甘肃破解城市发展瓶颈、提升综合承载力指明了方向。立足省情实际,甘肃应以“补短板、强特色、促转型”为

甘肃省城市更新行动:迈向宜居、韧性、智慧的发展新路径

在国家全面推进城市更新战略的背景下,甘肃省作为西部重要省份,正迎来城市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央《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的“宜居、韧性、智慧”目标,为甘肃破解城市发展瓶颈、提升综合承载力指明了方向。立足省情实际,甘肃应以“补短板、强特色、促转型”为主线,探索一条符合西北地域特征的城市更新路径。

一、以宜居为核心,补齐民生短板

甘肃多数城市存在老旧小区集中、基础设施欠账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建议以“完整社区”建设为抓手,实施“三步走”计划:

优先改造民生设施:针对老旧小区供暖、供水管网老化问题,结合气候特征推广节能改造技术;统筹增设电梯、无障碍设施,提升适老化水平。

完善“15分钟生活圈”:在兰州、天水等人口密集城市,利用闲置用地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嵌入养老托育、医疗急救站点;在河西走廊城市推广“共享空间”模式,复合利用公共区域。

特色化风貌提升:结合“黄河文化”“丝路记忆”,对临夏、张掖等历史城区实施“微改造”,通过立面整治、街巷活化再现西北民居特色,避免“千城一面”。

二、以韧性为根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面对干旱缺水、生态脆弱等挑战,甘肃城市更新需强化“生态优先、安全为要”理念:

构建海绵城市体系:在兰州新区、庆阳等地试点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建设,缓解内涝;河西城市推广节水型绿地,运用人工智能优化灌溉系统。

升级防灾减灾网络:针对地震带分布特征,对陇南、甘南等地既有建筑开展抗震加固;建立“智慧应急平台”,整合地质、气象数据实现灾害预警全域覆盖。

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在黄河流域城市实施岸线综合治理,打造“百里黄河风情线”;对金昌、白银等工矿城市,采用生物技术修复污染土壤,建设工业遗址公园。

三、以智慧为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

甘肃可借力“东数西算”战略机遇,推动数字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

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在兰州布局西北区域算力枢纽,为智慧城市提供数据支撑;试点“5G+智慧路灯”,集成环境监测、应急广播等功能。

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搭建省级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对市政管网、交通流量实时监测;在敦煌等旅游城市推广“一部手机游甘肃”应用,提升服务效能。

培育数字经济生态:改造兰州西固区、天水秦州区老旧厂房为数字产业园,吸引大数据、区块链企业入驻,实现“腾笼换鸟”。

四、以机制创新为突破,破解资金土地瓶颈

针对西北地区财政薄弱现状,需构建多元化支撑体系:

创新投融资模式:设立省级城市更新基金,探索“改造权出让”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对历史文化街区采用“腾迁返租”方式,实现保护与收益平衡。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兰州、天水试点“混合用地”政策,允许老旧厂区兼容文创、商业功能;探索戈壁荒滩更新利用,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

强化政策协同:建立“省级统筹+市县主体”实施机制,整合住建、生态、文旅等部门资源;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城市更新项目给予专项债倾斜。

五、以文化传承为灵魂,塑造城市特色品牌

甘肃应充分挖掘“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的独特优势:

活态保护历史遗产:在武威文庙、天水伏羲城等片区,采用“绣花功夫”修缮历史建筑,植入非遗工坊、研学基地等新业态。

打造文化IP矩阵:依托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建设数字敦煌体验中心;支持临夏八坊十三巷等民族特色街区创建4A级景区。

构建文化廊道体系:串联嘉峪关、玉门关等节点城市,建设“丝路记忆”线性文化遗产走廊,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结语

甘肃省的城市更新,既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战略选择。通过实施“宜居筑基、韧性固本、智慧赋能、文化铸魂”的系统工程,甘肃有望走出一条生态脆弱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为西部省份城市转型提供“甘肃样板”。在此过程中,需始终坚持“人民城市”理念,让城市更新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幸福感、安全感与获得感,书写新时代的“陇原新篇章”。

来源:大事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