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肠癌”令人发指!医生再次提醒:出现这些信号要警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0 11:48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我爸不是才做完体检吗?为啥说他可能有肠癌?”李爽站在门诊走廊上,一脸困惑地问。

她父亲刚刚拿到的体检报告上没有发现异常指标,但消化内科医生却建议进一步做肠镜。这让她有些难以接受——没有症状,指标也正常,怎么会突然怀疑是肠癌?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大肠癌最隐匿的特点在于其早期阶段常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没有疼痛、没有明显消瘦、没有剧烈腹泻或者出血,只是一些模糊的身体反应,被很多人误以为是“年纪大了”“消化差点”“最近太累”。真正的问题,是这种安静发展中的恶性病变越来越多。

一项来自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2021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确诊的大肠癌患者中,有27.6%是在无明确症状的常规检查中被发现。

这些人群中,约68%的患者肿瘤已经超过I期,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进入淋巴或局部浸润阶段。这说明,仅靠症状来发现大肠癌,是极其不可靠的。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拉肚子、不出血就没事,其实这个判断标准早就过时。

现代医学更关注一些非特异性变化,比如排便节奏细微改变、偶尔腹胀感增强、持续性疲乏、食欲不规律下降等。

这些表现很模糊,但如果持续存在一个月以上,就不能忽视。因为大肠的神经末梢分布稀疏,早期病灶往往不能引起疼痛,所以身体给出的“信号”会绕远路,从别处表现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数据支持一个新的观点:情绪紊乱和大肠癌早期信号可能存在联系。

并不是说情绪会引发癌症,而是在部分早期患者中,表现出的首发症状并不在肠道,而是在情绪状态上。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一个队列研究显示,有10.4%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前6个月内被诊断为轻度抑郁或焦虑,而这些人此前无相关病史。

这类数据提示,身体的异常有时不是通过直接症状表现,而是通过系统状态反应。

这一现象可能与肠道微生态紊乱有关。结肠内的微生物群落是影响免疫、代谢和神经递质生成的重要系统。

一旦局部组织病变,微生态结构随之改变,短链脂肪酸合成减少,炎症因子升高,中枢神经系统间接受到影响,表现为情绪调节障碍。这种间接信号,恰恰最容易被人忽略。

问题还在于传统体检方式的局限。绝大多数常规体检项目中,肠镜或粪便潜血测试并未被包含在内。

血液指标如癌胚抗原(CEA)在早期肠癌中阳性率极低,一项覆盖东北三省三甲医院的研究指出,CEA在Ⅰ期肠癌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只有18.7%。

也就是说,八成以上的早期患者,其血液检查全然正常。靠这些手段筛查,等于用放大镜看地图。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有些人因为没有症状而放弃了筛查,直到某天出现肠梗阻、黑便、严重贫血,才被动检查,结果已经是Ⅲ期甚至Ⅳ期。

这类病例并不罕见。山东省某肿瘤医院2022年的临床回顾数据显示,在确诊为晚期大肠癌的患者中,超过半数在首次症状出现的三个月内无任何不适,仅靠偶发体检被检出异常。

也就是说,这些人其实早已处于“潜伏期”,但并没有被识别出来。

面对这个问题,多数人还停留在等“身体出问题再看医生”的模式。这种等待式健康观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疾病谱。

癌症不是一夜之间生成的,它在数年、甚至十几年里缓慢演变,但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是阻断的机会。关键不是有没有症状,而是有没有意识。

真正有效的干预手段,是定期做筛查。但这里又碰到另一个障碍:很多人不愿做肠镜检查。一是觉得麻烦,二是觉得怕痛,三是觉得“自己没事”。

这种主观判断,恰恰是最危险的屏障。现代无痛肠镜的普及其实已经极大降低了检查的风险和不适感,但信息传播远远落后于技术发展。

调查显示,在50岁以上从未接受过肠镜检查的人群当中,约有70%的人竟全然不知无痛肠镜的存在。

如果只靠常规体检,那些“没有症状”的肠癌病例将持续增加。真正需要做的是推动“筛查前移”。

以日本为例,自1992年起对50岁以上人群实施每两年一次的肠镜筛查计划。

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从原来的58%上升到75%,而Ⅳ期占比则下降了近40%。这并非医疗奇迹,而是检测时间点的改变。

除了筛查,还要看日常状态的感知能力。有些看起来跟肠道毫无关系的变化,其实才是最早的信号。

一个人如果近期体重无故下降超过5%,食欲下降超过两周,或者大便形状变细但无腹痛,都要高度警觉。这些微弱变化不是偶然,是身体运行路径中某个环节出现了微小障碍。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角度,是出汗模式的变化。部分早期肠癌患者反映出睡眠中频繁出汗的现象,尤其是下半夜出汗较多,醒来后伴有微弱乏力。

这可能是局部炎症反应引起的体温调节机制紊乱。虽然这种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但如果伴随轻度贫血或轻微肠胃不适,就应当提高警惕。

真正让这个疾病显得“令人发指”的,不是它难治,而是它在最容易治疗的阶段没有被看到。过度相信无症状等于健康,是多数患者错过黄金期的原因。

每一个被“无感带过”的信号,可能都在掩盖一个逐步膨胀的隐患。

这里得追问一个逻辑问题:如果早期肠癌这么隐蔽,那有没有一种办法,不通过传统检查手段,仅通过行为和状态模式预测高风险人群?就这个问题而言,已有研究团队着手进行尝试。

2021年,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联合荷兰莱顿大学公共健康中心,开发了一套基于日常行为数据的AI筛查模型。

这套模型结合饮食频率、排便间隔、夜间醒来次数、日均行走步数、体重波动和主观疲劳评分,通过持续6周数据采集,预测早期大肠病变可能性。

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在未做任何检查的被试者中,预测准确率达到84.3%,敏感性达到91.2%。

这个研究提出一个新的方向——健康不是通过指标监控,而是通过行为偏差来追踪系统异常。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方芳,湛达河,潘婷,等.结肠癌组织中IRS1、Notch2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预后生存的关系[J].疑难病杂志,2025,24(05):558-563.

来源:老王健康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