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袁道厚有什么故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0 13:42 2

摘要:纵横交汇、碎切徐进,刀下千钧、石上万象,一方方印章凝结着印人的心血、诉说着匠心的不朽、赓续着文脉的传承。浙江桐乡,一个篆刻之风绵延600年不衰的小县城里,有一位老艺术家、与手中的刻刀相携相伴70余载,执着地将一生年华倾注在金石之中,以笔墨刀石书写着别样的人生故

袁道厚先生,西泠印社名家、是浙江书法篆刻界乃至全国书法篆刻界的风云人物、书画篆刻艺术家、篆刻艺术社会活动家。

纵横交汇、碎切徐进,刀下千钧、石上万象,一方方印章凝结着印人的心血、诉说着匠心的不朽、赓续着文脉的传承。浙江桐乡,一个篆刻之风绵延600年不衰的小县城里,有一位老艺术家、与手中的刻刀相携相伴70余载,执着地将一生年华倾注在金石之中,以笔墨刀石书写着别样的人生故事。袁道厚,西泠印社社员,《篆刻报》及青桐印社创始人,享誉浙江乃至全国书法篆刻界。1944年,袁道厚出生于浙江德清,后跟随母亲来到桐乡生活,16岁那年、袁道厚从4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洲泉公社医院成为中医学徒,从此行走杏林二十载,救死扶伤、风雨无阻。关键还是要读书,医院里要读书的,读医学书的,医学书更加难了、它都是古文啊,所以很好补充了读书的不足,而且教的老师好。做医生事情很多的,假如是发热的病人、小孩子抽筋的,都要想办法的,所以做医生一方面自己看好了毛病很高兴,一方面老百姓对你也很尊敬,你医生啊。医者仁心、治病救人、造福社会,袁道厚以一颗仁心无瞩风霜雨雪,走进百户千家,不论酷暑寒冬、踏遍田间地头。而作为一名书法篆刻教育家,授课讲学、传承文化亦需常怀一颗仁心,或许正是这颗心系天下的仁心、又或许是桐乡这块孕育过茅盾、丰子恺、胡菊邻等一代书画金石大家的土壤,弥漫着太过浓厚的艺术气息,以至濡沐乡邻、熏染厚重。喜欢篆刻呢,因为小的时候呢、读小学的时候呢,是搞篆刻、搞文笔得奖的。女儿王晓雨说:“父亲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他经常跟自己说、小时候经常捡几块青砖磨平,然后刻字,最早刻的两个字是和平,工作以后花3块钱巨资购买了一枚青田印章,然后截成三块,这样就可以有6个印面可以刻字,最早刻的一组印章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种喜欢慢慢地变成精神上的热爱、追求和寄托。”自明代,桐乡的印学在苏州吴门派的影响下开始崛起,盖山川之灵,这片土地印人辈出,自然不会辜负如此天赋者,自幼对书画篆刻有着浓厚兴趣的袁道厚、顺应内心,一真百真,以医艺共通的仁心、共适的严谨,将掌心的柳叶刀化为刻刀,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钟爱的事业中。当时自己夫人在崇德工作,所以自己经常到崇德去,崇德有一个老先生郑彬刻字、刻印章的,那么经常去看,他说你喜欢刻印章,那么他石头上给你写好,你去刻、刻了再给你修好。袁道厚口中的老先生,便是桐乡著名书法篆刻家郑彬,袁道厚得郑彬先生法蒙,复受教于钱大礼、陆维钊、叶一苇等巨匠,后师从江南宿儒谭建丞先生,袁道厚对几位先生的教诲之恩感念颇深,几十年前的点滴往事仍历历在目、念念不忘。郑彬先生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属于篆刻师父,叶一苇先生他是写诗、诗词,因为当时杭州开会当时是在叶老师家里面,叶老师家房子很小,客人来搭一个榻榻米睡一晚,所以他经常自己写的诗、文章也很多呢,西泠印社也经常出版的、关于篆刻的诗;谭建丞先生他诗书画印全能,谭老师是桐乡几个师兄弟介绍的,说你一起去拜拜好了,师兄弟4个人、叫四大金刚。袁道厚师承大家、悟性极高、敏而好学,专攻诗、书、画、印,而有所得,其诗简练飘逸、深邃有骨,其书以行篆见长、独出玄机,其画常以花果为题,静中写动、含露折枝,兼具厚、灵、情三味,偶作题画印款诗随心出乎,消化古典而一承自然,颇有文人画意韵。画画是和钱大礼先生学习,他说道厚我送你一本插页叫《蔬果插页》,他蔬果画得好,他说5年时间、他说时间长一点,我把好的挑出来给你,送了十二页插页,最大的沙孟海题字题好、陆维钊题好,自己当时买宣纸也买不起啊,宣纸如果买得多、肯定当时就开始画画写字了。广博的诗书画实践创作积淀,使袁道厚在本就所擅长的篆刻领域百尺竿头,他寻访名展、广纳众长,鉴思西泠篆刻大家之作,每每提及、颇具心得。刻印章的时候有一种冲刀、一种切刀就可以了,我们看吴昌硕、看黄牧甫、看赵之谦的印章就知道了,吴昌硕是石鼓文的、黄牧甫正好相反要整整齐齐的,赵之谦在吴昌硕与黄牧甫的中间、他画 画得好,书画又破又不破、很规范,所以三家都有特点,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 则今道矣,袁道厚善于向前辈学习、乐于向传统取经,天下印人皆知,秦汉印风乃传统篆刻技艺典型风格之一,被奉为中华印学历史正统之经典,袁道厚秉承着印宗秦汉的理念与时俱进,形成任心所成、骨气遒正、朴拙柔妍的篆刻技艺特征。按照祖宗的印宗秦汉总归好的,因为书画家整幅画是白纸,再加上色彩一定要用红的印章,红的印章最好的是砂磦印章,粗白纹盖上去最好,红的红、白的白。王勋讲:“我们一些这个老艺术家,会秉承着这条印宗秦汉的这条路线去进行学习和创作,那么袁老师是一个典型的从这个秦汉印风的进入,到慢慢地随着自己的阅历、随着自己的知识和创作点的不同阶段,他会慢慢加入自己一些带有自己创作符号的、也都是属于是典型的,看他的作品出自于哪里、显而易见,就是秦汉这一路,然后呢里面还不乏他本人自己的一些面貌特征,已经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和面貌。”出入秦汉、用心浙派,刻刀代笔 勘破虚幻繁复的表象,边款书画惟妙惟肖、方寸之间广纳气象万千,尽显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洒脱的人生智慧。2014年,寸草报乡泽——袁道厚诗书画印展在桐乡市君匋艺术院开幕,共展出作品近200件,黄镇中、钱大礼等西泠印社名家均出席道贺、共同交流,展览现场一幅幅字画、一方方印章前人头攒动,足见袁老作品的脍炙人口。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袁道厚非常重视实践经验下的书法篆刻和印学理论研究,自费出版了《袁道厚书画篆刻选》、《道厚篆刻》、《厚道人吟草》、《桐乡文脉》等著作,述作传于海外、名声播于寰中,对书法篆刻艺术的普及与提高如虎添翼,袁道厚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书画篆刻艺术家,更是一位有襟怀、有能耐的篆刻艺术社会活动家,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他皆用认其二字一以贯之,从艺认真、待人认真、处事认真,认真处乃见其真,他以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大智慧,以甘露降、澧泉涌的古道热肠、德艺双修,当时、桐乡袁道厚一度成了桐乡篆刻代名词,业内甚有到桐乡、找道厚,吃喝住行全搞定的调侃。女儿讲:“父亲幼年常艰辛,早懂世事,但是他为人非常厚道,凡来请教篆刻艺术的、他必倾囊相授,凡有事相托的、必尽力相助,凡外地来桐乡的朋友、吃饭住宿他肯定是要帮助解决的,父亲心胸开阔、凭借出色的组织才能,活动能力以及奉献精神,把桐乡变成了当时浙江、乃至中国最热的篆刻活动打卡地。”高逸仙说:“有时候会碰到个书画圈里面同道的朋友,他们一听自己是桐乡的,然后就问、会问一句话说,你们桐乡有个袁道厚,自己就感受特深,所以自己后来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桐乡有个袁道厚》,很爱交朋友的、对人特别真诚的一个老先生。”袁道厚亦师亦友的著名印学家叶一苇先生曾对他做出如是评价,道厚在艺术上成就的起点“在于道、在于厚”,老老实实、脚踏实地、不务空言,所以能从“道”中求“厚”,取得成绩。桐乡袁道厚的声望名扬四海,不止立在袁老通情达理、热情善助的人格魅力上,更源于上世纪80年代轰动印坛、心驰神往的几件稀罕事儿。1984年《篆刻报》出版,这是由袁道厚自筹资金创办的篆刻专业刊物,这份报刊的出现、填补了当时中国篆刻类专业报纸的空白,袁道厚及其团队在没有稳定的活动资金,凭着对篆刻的一厢热情与执着、在中国篆刻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篆刻报》呢,当时因为书法杂志、书法杂志有一本杂志中国美协出版的,全国没有一份篆刻报,那自己想怎么办呢、搞篆刻的人全国有这么多,搞了篆刻报、很简单的,相当于《杭州日报》的二分之一,后来到君匋艺术院呢总共出了18期。《篆刻报》采用从右到左的古籍排版版式,篆刻报三字则节选自陆维钊先生的书法作品,它是一群热爱篆刻的苦行僧为了心中的大愿、以化缘的毅力苦心经营的一份自媒体,得到了沙孟海、钱君匋等老一辈艺术家的鼎力支持,为全国印人筑起一个切磋技艺、开拓视野的坚实平台。女儿王晓雨言:“喜欢篆刻的人以《篆刻报》会友、以信交流,自己记得那个时候家里印刷好的《篆刻报》非常多,信件也很多,来找父亲的人更多,父亲整天忙忙碌碌,但自己觉得他很充实、很有成就感,1986年、篆刻报编委会又相继组织了虎年篆刻大赛,这是继书法报杂志举办全国篆刻征稿评比活动之后、又一次全国性的大活动,各地的作者投稿非常踊跃,热情很高涨,短短两个月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2000多件作品,父亲作为具体的组织者、他在民间筹集活动资金,组织篆刻名家评审等一系列的工作”。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袁道厚立足《篆刻报》之基、致力拓展更广袤的篆刻平台,此后历时四年、邀约150位印人,创作的篆刻作品集《百家香菇之乡印谱》,科学与艺术兼序、红泥与蕈花并妍,为现代印谱增添了新的篇章。1984年,在茅盾故乡乌镇组织策划《茅盾笔名印集》,集西泠印社陈振濂、刘江等32位篆刻大家,共创125枚印章并出版,开辟主题创作印谱的优秀范本。1986年,袁道厚发起成立青桐印社,并被推举为首任社长,青桐之名寓意梧桐引得凤凰来的美好期盼,不负袁老所望、青桐印社结集培养出大批朝气蓬勃的青年有志之士、频频斩获全国篆刻赛事佳誉,桐乡书法篆刻再次声名远扬。2014年,桐乡被浙江省文化厅授予篆刻之乡的荣誉称号。沈慧兴说:“袁老师他作为一个印人,他的思维是非常开拓的,他在外面就是以西泠印社这个平台、跟国内外的这些艺术家交院,那么在这个交往的过程中、当然我们青桐印社这个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我们桐乡的篆刻之乡这个荣誉度也在扩大,袁老师作为地方的篆刻的一个引领者、他对推动桐乡乃至浙江的篆刻艺术,功绩是非常巨大的。”作为桐乡篆刻界的前辈,袁道厚乐于分享、见贤思齐、传道解惑、广布德艺于乡梓后学,他开设袁道人家收徒布教、推广书画篆刻艺术,门下弟子逾百、而遍及华东,湖广,京师,乃至远播扶桑,其中二十余人成为中国书协会员,更有四人加入素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的西泠印社、各有成就。要把自己懂的东西告诉学生,怎么学,画画、写字、刻印章,关键是能够培养一批人、带动一批人,知道这个是一件好事情。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