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阳性率飙升?高峰又来了?怎么防治?医生详解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14:43 2

摘要:人们开始紧张、焦虑,甚至出现“阳过也不保险”的声音。这到底是反复感染,还是病毒变异?我们还能做什么?接下来的几分钟,让医学带你走出疑云,看清真相,守住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窗外的风似乎还没吹远上一个冬天的阴霾,朋友圈里又开始刷起“阳了”“中招了”“居家恢复中”的动态。新冠又来了?

人们开始紧张、焦虑,甚至出现“阳过也不保险”的声音。这到底是反复感染,还是病毒变异?我们还能做什么?接下来的几分钟,让医学带你走出疑云,看清真相,守住健康。

近期,国家疾控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5月以来,部分城市的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尤其在学校、写字楼等密集场所,出现了小范围的聚集性发病。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通报,当前流行的主要是新冠病毒的一种新的变异株,其传播力比原始毒株高出近30%。

这并非危言耸听。2025年4月底,北京市疾控中心报告指出,某高校在短短一周内,已有超过300名学生报告发热、咳嗽等典型新冠症状,经检测后,阳性率高达60%。而这些感染者中,有接近一半是已经“阳过”的群体。这一现象说明——二次感染、甚至多次感染正在成为现实

“阳过一次,不等于终身免疫。”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在一次公开健康讲座中的提醒。

根据他引用的研究数据,变异株对既往感染形成的免疫屏障具有一定的逃逸能力,尤其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群体,防护效果明显下降。

很多人疑惑:“不是阳过一次就有抗体了吗?”这个问题,得从免疫系统说起。

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防疫部队”,第一次感染病毒时,会记住敌人,产生抗体。可问题是,病毒也不是吃素的,它会不断“变脸”,让原本识别它的“士兵”变得束手无策。

通俗点说,就像家里换了锁,原本那把钥匙就打不开了。新变异株的“外套”变了,老抗体就不好使了,尤其是在免疫力下降时,更容易“破防”

有一位来自江苏的50岁企业员工,去年感染过一次新冠,症状不算严重。这次复阳,他却高烧不退、咳嗽剧烈。医生分析后发现,他平时工作压力大,熬夜多,饮食不规律,免疫力大打折扣。

这个案例提醒人们:不是病毒变强了,而是人体变“弱”了。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基础病的人群,更要警惕二次感染带来的风险。

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但“常态”不代表“放松”。防住新冠,关键看细节。以下几个方面,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第一,口罩不能丢。虽然很多人早已习惯摘口罩,但在人多、密闭的场所,口罩仍是第一道防线。尤其是乘坐地铁、公交、进出医院或商场等人流密集区,建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以上等级的口罩。别小看这层布,它是防病毒最经济实惠的“盔甲”。

第二,通风要坚持。病毒最怕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是降低室内病毒浓度的有效方法。尤其在使用空调的夏季,通风和过滤要两手抓,别让病毒“乘风而入”。

第三,锻炼和睡眠别忽略。免疫力是最好的“疫苗”。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营养均衡,是增强免疫力的“三板斧”。俗话说:不怕病毒毒,就怕身体虚。睡得好、吃得香、动得勤,才是最靠谱的“护身符”。

第四,心理状态要保持。焦虑、恐慌、紧张会削弱免疫力,反而让病毒有机可乘。保持乐观的心态、合理释放压力,是防病的重要“内功”。笑一笑,十年少;忧一忧,病上头。

儿童和老人群体,由于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或已经衰退,是新冠高风险人群中的“重中之重”。

对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和小学生,家长要加强健康教育,教会孩子正确洗手、戴口罩、咳嗽礼仪等基本防护知识。

同时,注意孩子每日的饮食与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别以为孩子小就“扛得住”,其实他们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肺炎等并发症。

对于老年人,建议家属每天关注他们的身体状态,避免与发热、咳嗽的人员接触。外出时尽量避开人多场所,回家后立即洗手、换衣。家中要常备体温计、口罩、消毒用品等基本防护物资,有备无患,胜于临渴掘井。

某三甲医院呼吸科曾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一位76岁的老年女性,因为孙子从学校带回了病毒,全家四口“阳”了一圈,老奶奶却发展为肺炎,住院抢救。医生总结一句话:孩子是“传声筒”,老人是“受害者”。

很多人以为防疫只是“政府的事”,但真正的健康,靠的是每个人的自觉和行动。过去三年,病毒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健康不是理所而是需要管理的资产。

这就像开车:红绿灯变了,路况改变了,驾驶行为也要调整。健康管理也是如此,不能再指望“等病来了再看医”,而是要把预防放在第一位。

国家卫健委近年来不断强调“全民健康”的理念,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这不仅是政策导向,更是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生活指南。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是没有病毒的社会,而是每个人都知道如何与病毒“和平共处”,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也关心他人。这正是医生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治病,更是传播知识、播撒希望。

新冠仍在,生活也在继续。保持科学防护,不恐慌、不懈怠,是我们应对病毒的最好姿态。

这个时代,人人都在“打怪升级”,病毒是一个关卡,健康管理是我们的“技能点”。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活得更明白,过得更健康

别等病来了才想起医生,别等阳了才想起防护。健康从来不是应急之举,而是每天的点滴积累。

请记住:每一次科学的选择,都是在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5月新冠病毒感染监测周报[EB/OL].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1815/202505/t20250510_272309.html

[2]张伯礼.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传播特点与预防对策讲座[J].中国中医药报,2025-03-15(4):5.

[3]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某高校聚集性新冠疫情调查报告[R].2025-04-28.

来源:路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