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精读丨ER+/PR-乳腺癌的临床特征与研究进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18:36 4

摘要:乳腺癌作为女性高发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的分子及组织异质性,依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Ki67等生物标志物表达可为不同亚型,各亚型发病机制及治疗需求存在差异。其中,ER阳性/PR阴性(ER+/PR-)乳腺癌亚型虽

前言

乳腺癌作为女性高发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的分子及组织异质性,依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Ki67等生物标志物表达可为不同亚型,各亚型发病机制及治疗需求存在差异。其中,ER阳性/PR阴性(ER+/PR-)乳腺癌亚型虽临床常见,但其潜在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期,一篇发表在

Transl Oncol(IF=4.5)的综述文章系统整理了ER+/PR-乳腺癌研究进展,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机制,旨在为该亚型的精准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医脉通整理文章主要内容如下,以飨读者。

ER+/PR-乳腺癌患者的特征

► 流行病学

ER+/PR-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呈现显著的种族和年龄差异,该亚型在黑人女性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白人及亚洲女性(黑人11.5% vs 白人9.5% vs 亚洲9.1%)。且该亚型高发于老年及绝经后女性群体,年龄与绝经状态显著影响乳腺癌激素受体表达模式,表现为老年女性ER阳性率更高而年轻女性PR阳性率更显著。在ER+/PR-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占比约为60%,绝经后比例(32.8%)显著高于绝经前(23.1%)。

► 临床病理特征

ER+/PR-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表现为高侵袭性(平均瘤径83.4mm,T3期及以上占比8.3%)、淋巴结转移率高(N1/2/3期占比47.4%)、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偏晚(G2/G3占比86.0%、Ⅱ/Ⅲ/Ⅳ期占比66.3%)、增殖活性显著(Ki-67平均为46.7%)。

此外,ER+/PR-乳腺癌发生内分泌治疗耐药较为显著,对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应答率低,仅为27%(ER+/PR+为77%),30%-40%的患者对激素阻断治疗无反应。因此,其预后劣于ER+/PR+型乳腺癌,机制可能与PR阴性介导的PI3K/Akt/mTOR通路异常激活相关。

► 基因组学特征与生物学行为

ER+/PR-乳腺癌具有独特的基因组学特征,主要表现为PIK3CA、TP53、GATA3等高频突变,其中TP53突变率高于ER+/PR+型,而PIK3CA突变率较低。其中ZNF703及RPS6KB1癌基因扩增是ER+/PR-乳腺癌不良预后因素的重要指标。其次,该亚型呈现较高基因组不稳定性,非整倍体比例增加。

生物学行为上,PR缺失导致ER获得更多RNA聚合酶III,转录活性增强;酪氨酸激酶谱特征显示RAS/PI3K/ErbB通路活化,FGFR4/LCK上调而FRK/MST1R下调,这些改变共同促进了肿瘤侵袭性生长和内分泌治疗耐药。

ER+/PR-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ER+/PR-乳腺癌预后显著差于ER+/PR+型,5年无病生存率(DFS,77.0% vs 94.6%)和总生存率(OS,85.8% vs 97.2%)明显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87倍和3.81倍(图1)。PR缺失作为独立预后因素,可能通过ER转录重编程及EGFR通路异常活化介导不良结局。

图1.ER+/PR+组(蓝色)和ER+/PR-组(黄色)的生存分析

(左:DFS,右:OS)

此外,PR阴性状态与双侧乳房切除术(对侧预防性切除)显著增加乳腺癌相关死亡率,10年累计死亡率达9.2%(保乳+放疗组为4.4%),提示需优化该亚型手术策略并进一步验证其预后标志物价值。

ER+/PR-乳腺癌的治疗策略

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涵盖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然而,针对ER+/PR-亚型,目前尚无标准化治疗方案。临床实践中,亟需基于分子特征及耐药机制的分层治疗策略,以改善患者预后。

► 内分泌治疗与耐药机制

对于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是标准一线治疗。绝经前患者通常使用他莫昔芬,而绝经后患者则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Is)。然而,ER+/PR-亚型患者易出现原发或继发耐药,其机制主要与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如EGFR/HER2)上调及ER交叉激活相关。针对ER+/PR-乳腺癌的耐药问题,临床建议联合靶向治疗。

► 联合靶向治疗策略

1

EGFR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EGFR抑制剂(如吉非替尼)联合内分泌治疗可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一项II期前瞻性试验结果显示,与阿那曲唑联合安慰剂相比,阿那曲唑联合吉非替尼组患者的PFS显著改善(14.7个月 vs. 8.4个月)。

2

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

针对PI3K/AKT/mTOR通路异常激活导致的ER+乳腺癌内分泌耐药(约30%伴PIK3CA突变),推荐以下策略:

PI3K抑制剂:对于PIK3CA突变患者,推荐使用PI3K抑制剂联合氟维司群。

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联合内分泌治疗可逆转耐药。BOLERO-2试验显示,他莫昔芬与依维莫司联合使用可将PFS从4.5个月延长至8.6个月。

ESR1突变患者:推荐使用SERD类药物诱导ER降解。

基础研究证实,PI3K/AKT/mTOR通路与ER通路存在协同调控,双重抑制可增强抗肿瘤效应。因此,建议初治时即行基因检测(PIK3CA/ESR1),以指导靶向联合方案的选择。

3

AIs的优越性与限制

针对ER+/PR-乳腺癌,有研究显示,AIs单药治疗显著优于他莫昔芬,较他莫昔芬降低复发风险52%,10年DFS提升17%-19%,淋巴结阳性患者获益更显著。然而,绝经前患者禁用AIs(因负反馈致雌激素反跳),需行卵巢去势后辅助生殖技术。

4

生活方式干预与个体化治疗

鉴于ER+/PR-亚型预后较差,建议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如高蔬果摄入、规律运动)并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结合分子检测结果选择靶向联合方案。

总 结

ER+/PR-是乳腺癌的独特亚型,其临床和病理特征介于ER+/PR+和三阴性乳腺癌之间,治疗上主要依赖内分泌治疗,但缺乏标准化指南。现有研究强调,基于分子特征和耐药机制的分层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联合靶向治疗可显著改善疗效。此外,个体化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也是优化预后的重要手段。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精准治疗策略,以提升ER+/PR-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Lu Z, Wang T, Wang L, Ming J. Research progress on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progesterone receptor-negative breast cancer. Transl Oncol. 2025 Jun;56:102387. doi: 10.1016/j.tranon.2025.102387.

编辑:Winnie

审校:KIKI

排版:KIKI

执行:KIKI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丽娜聊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