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叫张明山,今年53岁,在腰圆镇水口村当了20年的村主任。说起我们村的老支书李大山,那真是一段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
我叫张明山,今年53岁,在腰圆镇水口村当了20年的村主任。说起我们村的老支书李大山,那真是一段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
李大山今年78岁了,身子骨却硬朗得很。他担任村支书有40多年,按理说退休了该享福了,可这老头却有个怪习惯——天天天不亮就起来清扫村里的主干道,风雨无阻。
刚开始村里人还当是老头闲不住,可这一扫就是三年。
“李支书这是干啥呢?扫地有啥用,风一吹尘土又回来了。”隔壁王婶子总爱这样说。
我媳妇也笑话我说:“你看看人家老支书,退了休还这么操心,你可差远了。”
李大山住在村西头的老房子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土砖房,灰白的墙皮掉了一半,露出里面的红砖。院子不大,种着几棵枣树,夏天结的枣子特别甜,村里的孩子们都知道。老人家的老伴早十年前就去世了,膝下有个儿子在县城做生意,隔三差五回来看看,日子过得还算顺当。
每天早上五点,不管刮风下雨,李大山都会准时起床,带着他那把用了二十多年的扫帚出门。那扫帚是柳条编的,柄上还缠着红布条,说是为了好抓握。
“你看那老头,天天扫地,跟神经病似的。”村里的赵二狗经常这样评价。
赵二狗是村里的闲汉,成天无所事事,抽着两块钱一包的烟,靠着他爹留下的几亩地过日子。他最爱做的事就是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看人来人往,指点江山。
有一回我正好去村西头处理一户人家的宅基地纠纷,回来路上遇到了正在扫地的李大山。
那天特别热,知了在树上叫个不停,听得人心烦。李大山穿着一件发白的背心,露出干瘦的胳膊,皮肤黝黑,上面青筋暴起。豆大的汗珠从他皱巴巴的脸上往下滚,滴在地上立马就干了。
“大山叔,歇会吧,这天热得很。”我掏出手绢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走到他跟前说。
李大山抬头看了我一眼,继续低头扫地,嘴里嘟囔着:“不碍事,习惯了。”
他的扫帚动作很有规律,从左向右,再从右向左,像是在寻找什么东西似的。
“大山叔,您天天这么扫,图啥呢?”我忍不住问道。
李大山停下手中的活,直起腰来,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汗,眯着眼睛看着远方说:“习惯了,闲着也是闲着。”
他的眼神里有种说不出的东西,像是藏着什么心事。
那天之后,我偶尔会在路上遇到李大山,每次都是他埋头扫地,我打招呼他就抬头应一声,然后继续干他的活。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直到去年七月的那场大雨。
那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大的雨。
雨是傍晚时分来的,刚开始只是零星的几滴,没一会儿就哗哗地下起来,雨点打在房顶上,噼里啪啦地响。村里的广播响了起来,说是上游水库泄洪,让低洼地带的村民尽快转移。
我一听就急了,立马骑上摩托车去通知村里住在低洼地方的几户人家。雨下得实在太大,我的雨衣都被淋透了,裤腿全湿了。
水口村之所以叫水口村,是因为村东头有个低洼地,算是个小型的天然水库。平时干旱的时候,村民们就靠这水库灌溉农田。但是一下大雨,这水库就容易溢出来,村东头的几户人家就会遭殃。
我骑着摩托车穿过村子的主干道,雨水已经漫过了我的脚踝。路边的排水沟早就满了,泥水裹挟着树枝和垃圾往村里涌。
突然,我看到前方有个熟悉的身影,仔细一看,是李大山!
那老头竟然穿着雨衣,戴着草帽,还拿着他那把老扫帚,站在村里的主干道上,一下一下地清理着路面上的杂物,确保水能顺利流走!
“大山叔!快回去!这雨太大了!”我大声喊道,但雨声太大,他好像没听见。
我把摩托车停在路边,跑过去拉他:“大山叔,太危险了,先回去吧!”
李大山一把甩开我的手,固执地说:“你先去忙你的,我这有事要做!”
我看他执意不肯走,只好留下一句”小心点”,继续去通知其他村民。
那一晚上,雨下个不停,我和村里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直在帮助转移村民和财物,忙得不可开交。
直到凌晨两点多,雨才渐渐小了。我浑身湿透,累得像条狗,刚想回家休息,突然听到村东头传来一阵喊叫声。
“不好了!主干道塌了!”
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赶紧往村里的主干道跑去。到了现场一看,吓了一跳。
村里的主干道,就在李大山常年打扫的那段路上,出现了一个大坑,约莫有三米宽,两米多深。路边的几棵大树被连根拔起,倒在路中间,像是巨人推倒的多米诺骨牌。
更让人震惊的是,坑里露出了一段黑乎乎的东西,在手电筒的光照下,能看到那是一根粗大的铁管!
“这是啥玩意?”村民们议论纷纷。
我蹲下身子,仔细一看,是一根输油管道!这下我明白了,这是前些年石油公司铺设的地下输油管道,从我们村地下穿过,通向南边的炼油厂。当时村里人都知道这事,但后来也就忘了。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根管道上有一道明显的裂缝,但裂缝处被人用某种材料临时修补过,所以并没有漏油。
我站在坑边,心里直发毛。要是这管道裂了,漏出原油来,那后果简直不敢想象!
正在这时,有人喊了一声:“李大山呢?谁看见李大山了?”
这一喊不要紧,所有人都愣住了。是啊,刚才还看到他在雨里清扫的,现在哪去了?
大家分头去找,我则骑上摩托车去了李大山家。
推开他家的院门,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雨水从屋檐滴落的声音。敲了半天门没人应,我推开门进去,屋里空荡荡的,只有一盏昏黄的灯还亮着,桌上放着一碗冷掉的粥。
我心里一紧,立马调头往村里主干道跑。雨还在下,但已经小了很多。
回到塌陷的现场,村民们还在附近寻找李大山的踪迹。
“找到了!在这!”突然有人大喊。
我循声看去,在倒塌的大树下面,露出一截熟悉的雨衣。
“快!把树移开!”我大声喊道。
村里几个小伙子合力把树搬开,李大山被压在树下,浑身是泥,已经失去了知觉。我赶紧检查他的呼吸,还好,还有微弱的呼吸。
我们把他抬到村医院,又连夜送往县医院。
医生说李大山多处骨折,有内伤,情况不容乐观。
第二天,县里来了一帮穿制服的人,还有石油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们查看了现场,脸色都很难看。
原来,那根输油管道已经老化了,地下水腐蚀严重。按照规定,这种管道是要定期检查维护的,但不知为什么,这一段被忽略了。如果不是这次暴雨冲出来,谁也不会发现这个隐患。
更让人吃惊的是,管道上的那道裂缝的修补痕迹已经有些年头了,而且修补的手法很专业。
谁会知道这根埋在地下的管道有问题?谁又偷偷修补过它?
答案在三天后揭晓。
李大山的儿子从县城赶回来,守在病床前寸步不离。老人昏迷了三天,终于醒了过来。
我和村里几个干部一起去医院看望他。李大山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但精神还算可以。
“大山叔,您可吓死我们了。”我说道。
李大山咧嘴笑了笑,那笑容里透着一种如释重负。
“爸,到底怎么回事?您为啥天天去扫那条路?”他儿子问道。
李大山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慢慢说道:“那根管道,是十年前我发现问题的。”
原来,十年前的一个夏天,李大山路过村里主干道时,闻到了一股刺鼻的气味。他凭着多年的经验,判断可能是地下的输油管道有泄漏。
“我立马向上面报告了,但不知道为啥,一直没人来处理。”李大山说,“我等了一个月,眼看着情况越来越严重,我就自己想办法修了。”
李大山年轻时在油田工作过几年,懂一些管道维修的技术。他找来专业的修补材料,趁着夜深人静,挖开路面,临时修补了裂缝。
“但那只是临时措施,迟早会出问题。我每天扫地,其实是在观察路面有没有变化,有没有油渗出来。”李大山说到这里,声音有些哽咽,“我不敢离开,怕出事。那管道要是爆了,咱全村都得遭殃。”
房间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只有医疗设备的”滴滴”声。
“那您为啥不跟我说?不跟村里人说?”他儿子红着眼圈问。
“说了有啥用?”李大山叹了口气,“我写了多少报告,打了多少电话,有人管吗?还不如我自己盯着。”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五味杂陈。作为村主任,我居然不知道村里还有这么大的隐患,而一个退休老人却默默守护了十年。
“那天晚上,我看到路面开始下陷,就知道坏了。”李大山继续说道,“我想把排水沟挖大点,让水流开,别冲垮管道。没想到…”
他没说完,但我们都明白了。他是想减轻雨水对管道的冲击,结果自己被倒下的大树砸伤了。
故事传开后,县里、市里的领导都来看望李大山。那根输油管道很快被更换了,石油公司的负责人被追责。
但对村民们来说,最值得纪念的不是这些,而是那个每天清晨默默扫地的老人。
一个月后,李大山出院回到村里,村民自发在村口为他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欢迎仪式。曾经笑话他”神经病”的赵二狗,亲自扛着一面锦旗来到李大山家门口,上面写着”好人一生平安”。
“李大爷,对不起,我们不知道…”赵二狗红着脸说。
李大山摆摆手,笑道:“没事,你们不知道情况,笑话几句很正常。”
后来,县里给李大山颁发了”优秀退休干部”的荣誉证书,还有一笔不小的奖金。但李大山却把奖金捐给了村里,说是要修缮村小学的围墙。
“我这辈子跟这个村分不开了,”他对我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咱村的娃娃们。”
现在,李大山不再每天清扫村道了,但他依然每天早起,在村里转一圈,看看村里的变化。他说这是习惯了,改不了。
而村里人再也不笑话他了。每当看到那个瘦小的身影在村道上慢慢踱步时,人们会主动打招呼,或者邀请他去家里喝茶。
去年冬天,村里集资给主干道两旁栽了一排银杏树。这是李大山的主意,他说夏天可以乘凉,秋天叶子黄了好看。
前几天,我去李大山家送一份县里的慰问金。老人正在院子里给他的那把老扫帚换新的柳条。
“还要用啊?”我笑着问道。
李大山也笑了:“习惯了,闲着也是闲着。再说了,这扫帚跟了我十多年,就像老朋友一样。”
他的院子收拾得很干净,屋里的东西不多,但都摆放得井井有条。墙上挂着他老伴的黑白照片,照片旁边是一张全家福,那是去年过年时他儿子带着全家人回来拍的。
李大山的孙子今年上初中了,成绩很好,据说是班里的三好学生。李大山很自豪,说等孙子考上大学,他就再修一次输油管道的故事,让孙子写进作文里。
我笑着说:“您老可别乱来了,那管道现在好着呢,石油公司每个月都派人来检查。”
李大山哈哈大笑:“我逗你玩呢!我这把老骨头,哪还折腾得动?”
笑过之后,他突然正色道:“明山啊,你当了这么多年村主任,有啥感受?”
我想了想,说:“服务村民,解决问题,很简单。”
李大山点点头:“对,就是这么简单。我当年当支书的时候,就想着一件事——不让村里人吃亏,不让村里人受苦。其他的,都是虚的。”
他说这话时,眼神坚定,就像当年站在雨中坚持清扫村道一样。
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李大山会义无反顾地去修那根管道,为什么他会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这条村道。因为在他心里,村民的安危比什么都重要。
回家的路上,我经过村里的主干道,那里已经修复得看不出任何塌陷的痕迹。路两旁的银杏树已经冒出了嫩绿的叶子,春风吹过,满是生机。
我想起村里的传言,说是李大山年轻时在油田工作,因为一次意外,差点造成大爆炸,从那以后,他就对安全问题格外敏感。但这些都是传言,李大山从未提起过。
对于我们村的人来说,李大山不仅仅是一个退休的老支书,他是这个村子的守护者。他用他的方式,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上面生活的人们。
而那把陪伴了他十多年的扫帚,也不再只是一把普通的扫帚,它是一个老人对家乡深沉的爱的见证。
有时候,最伟大的爱,就藏在最平凡的日复一日里。
就像李大山说的那样:“习惯了,闲着也是闲着。”
但我们都知道,那不仅仅是习惯,那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割舍不下的牵挂。
昨天,我听说县里要把李大山的事迹拍成微电影,在全县推广。李大山知道后,摆摆手说:“别整那些虚的,把路修好,把学校办好,比啥都强。”
这就是我们村的老支书李大山,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老人。
我在想,等我老了,退休了,我会做些什么呢?或许,我也会找一把扫帚,扫一扫村里的路。因为李大山教会了我,守护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要一颗始终如一的心。
来源:荷叶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