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王寡妇独自养大瘫痪外甥 二十年后我在医院偶遇 他已是主任医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1 09:19 2

摘要:柿子刚红的时候,村里人凑钱给他们买了张火车票,听说是去找什么专家。说起王寡妇,村里人七嘴八舌,有夸有骂,但背地里都挺佩服她的。那外甥也是个命苦的,小时候落水,捞上来时已经憋了好一阵。醒是醒了,可从那以后就只会眨眨眼睛,全身软得像面条,连翻个身都费劲。

听说村东头的王寡妇送外甥去省城治病了,我才想起来好些年没见过那娘俩了。

柿子刚红的时候,村里人凑钱给他们买了张火车票,听说是去找什么专家。说起王寡妇,村里人七嘴八舌,有夸有骂,但背地里都挺佩服她的。那外甥也是个命苦的,小时候落水,捞上来时已经憋了好一阵。醒是醒了,可从那以后就只会眨眨眼睛,全身软得像面条,连翻个身都费劲。

王寡妇本来日子过得刚刚好,可自从妹妹和妹夫在工地上出了事,她就把外甥接了过来。那时候孩子才七岁,瘫在炕头,眼睛倒是灵,就是动不了。王寡妇刚开始也不知道怎么伺候,手忙脚乱的,连喂饭都喂不明白,米粒掉得满炕都是。

我记得那年秋天特别忙,家家户户都在收地里的玉米。王寡妇却不见了踪影,后来才知道,她抱着外甥在县医院排队等专家号。那孩子虽然瘫了,可眼睛亮得出奇,听说医生说了一堆看不懂的病名,什么”脑损伤后遗症”、“肌张力障碍”的。王寡妇回来后就跟变了个人似的,天天研究那几张医生写的纸,还向村里识字的老支书请教。

那个冬天特别冷,我家的老水井都上了冰。村里人都说王寡妇疯了,大冷天的还背着外甥去县城做那个”复健”。她每天五点起床,烧好早饭,把外甥喂饱,然后背着他走五里路到镇上坐班车。

刘婶子特别看不惯,说:“你一个女人家,守着个废人,图啥呢?你妹妹九泉之下也不会怪你的。”

王寡妇咬着牙说:“你再说一句废人试试?”

刘婶子以为王寡妇要动手,赶紧躲开,嘴上还嘀咕:“心疼这点钱,还不如给自己找个婆家。”

那段时间,我经常在夜里听到王寡妇家的灯亮着。有次半夜起来喝水,透过窗户看见她一边摆弄孩子的手脚,一边嘴里念叨着什么。后来我奶奶说,王寡妇在学医院教的康复动作,每天要做几百遍。

日子一天天过去,也没见那孩子有什么好转。村里人渐渐也不再议论了,只是偶尔看见王寡妇背着外甥出门,或是扶着他在院子里晒太阳,也就点点头算是打招呼。

我那时候上初中,每天早出晚归。有次放学回来,看见王寡妇在她家门前摆了张桌子,上面放着几本破旧的课本。她正低着头在本子上写写画画,那外甥就坐在旁边的轮椅上,眼睛直盯着书本。

我好奇地凑过去:“王婶,你这是在学什么呢?”

王寡妇抬起头,脸上都是疲惫,却露出一丝微笑:“学习啊,明强要上学了。”

明强就是她外甥的名字。我愣了一下,看着那动不了的孩子,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王寡妇像是看出了我的疑惑:“他虽然动不了,但脑子好使。医生说了,只要肯学,以后也能有出息。”

那段时间,村里人常能看到王寡妇推着轮椅去镇上的中学。说是镇上有个好心的老师,答应课后给明强补课。来来回回几年,那轮椅的轮子磨得发亮,王寡妇的背也越来越驼。

有天下大雨,山路泥泞,王寡妇推着轮椅卡在了半路。我爸看见了,二话不说,背起明强就往镇上走。回来时,爸爸沉默了很久,只对我说:“那孩子,眼睛里有光。”

过了几年,村里通了电,家家户户都添了电视机。王寡妇家却添了台二手电脑,是县城一家电脑店的老板捐的。那老板不知怎么听说了明强的事,特意送来的。从那以后,王寡妇家的灯总是亮到很晚。

我高中毕业那年,听说明强考上了大学,还是重点大学。村里人都不信,直到镇上的广播站专门表扬了这事,还说是咱们镇上第一个考上那个学校的。刘婶子第一个跑到王寡妇家去道歉,还带了两斤自家种的花生。

后来啊,我考上了省城的大学,毕业后就留在那里工作了。村里的事情,也只有过年回去才能听到一些。听说王寡妇把房子卖了,跟着明强去了省城。再后来,连这些消息也断了。

日子一晃就是二十年。要不是我妈突发胆囊炎,我都不会踏进省人民医院。那天,我陪妈妈做完检查,在走廊里等着取药。

“李主任,急诊科那边有个会诊!”一个护士匆匆跑过来喊道。

“好,我这就过去。”

这声音让我心里一动,抬头看去,只见一个四十来岁的男医生从办公室里快步走出来。他坐在轮椅上,双手熟练地推动轮椅,速度快得惊人。

我盯着他的背影看了好久,心里突然”咯噔”一下。

等取药的时候,我忍不住问了药房的小护士:“刚才那位李主任,是不是叫李明强?”

护士点点头:“是啊,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特别厉害。你认识他?”

“可能认识吧。”我说,“他是不是小时候瘫痪过?”

护士惊讶地看着我:“你怎么知道?李主任确实从小就瘫痪,是他姨妈一手把他带大的。不过他现在只是下肢不能动,上身和脑子一点问题没有,诊断水平全省都数一数二。”

我恍惚了一下,问道:“他姨妈还好吗?”

护士摇摇头:“不太清楚,好像是前几年住院了。李主任那段时间特别忙,天天往病房跑。”

拿着药,我慢慢往医院大门走去。忽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花坛边的长椅上。那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低着头织毛线。虽然二十年过去,但那专注的样子,我一眼就认出来了。

“王婶?”我轻声喊道。

老人抬起头,眼睛眯成一条缝:“你是……”

“我是李家村的小顺子,二十年前咱们是邻居。”我蹲下来,仔细看着她的脸。

王婶愣了一下,然后笑了:“哎呀,是小顺子啊!你爸还好吗?”

我点点头:“挺好的,今天是陪我妈来看病。”

“你妈怎么了?严重吗?”王婶关切地问。

“胆囊炎,不是大事。”我顿了顿,“王婶,我刚才好像见到明强了,听说他现在是主任医师?”

一提到明强,王婶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是啊,我家明强有出息。那些年苦没白吃,他现在治的就是和他小时候一样的病。”

我在她身边坐下,听她絮絮叨叨地说着这些年的事。

原来,明强大学毕业后,靠着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考上了医学院。这一学又是七年。王婶为了照顾他,在医院附近租了间小房子,白天去附近的菜市场卖菜,晚上回来照顾明强。

“那些年可真辛苦,”王婶叹了口气,“他学医特别用功,书本堆得比人还高。有时候学到半夜,手抖得拿不稳笔,我就帮他翻书页。”

我想起小时候看到的那个场景,王婶在桌前写写画画,明强坐在轮椅上专注地看着。一晃二十年,当年的小孩已经成了名医,而王婶却老了许多。

“前两年我摔了一跤,髋骨骨折。”王婶指了指自己的腿,“明强二话不说,把我接到他家住。给我请了24小时的护工,还找最好的骨科医生给我做手术。”

“现在呢?您住在明强家?”

王婶点点头:“他给我收拾了间房,说是让我享福。我哪能真享福啊,他一个大男人,一堆家务活呢。”

我笑了:“明强有对象了吗?”

“有啊,是个护士长,人特别好,对我比亲闺女还亲。”王婶说着,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去年给我添了个重外孙,胖乎乎的,跑得比兔子还快。”

说到这里,王婶从包里拿出手机,翻出几张照片给我看。照片上,明强坐在轮椅上,一个漂亮的女人站在他身边,怀里抱着个小男孩。一家三口看上去幸福美满。

“明强每天都很忙,但他很开心。”王婶收起手机,继续织她的毛线,“他说啊,以前是他瘫在床上,现在他要帮助更多像他这样的孩子。”

我看着王婶布满皱纹的脸,突然有些哽咽。记得小时候,村里人都说王寡妇是个傻子,养个废人外甥,将来只会是累赘。可现在,那个”废人”成了救死扶伤的医生,而王婶也得到了应有的幸福。

“王婶,我得去取药了。”我站起身,“改天我再来看您和明强。”

王婶笑着点点头:“好啊,你来了给我打电话,我让明强给你妈看看,他有的是办法。”

走出医院大门,秋风吹来,我深吸一口气。忽然想起那年爸爸背着明强回来说的话:“那孩子,眼睛里有光。”

是啊,那道光,不仅照亮了明强自己的路,也照亮了王婶的余生。

回去的路上,我给爸爸打了个电话,说了今天遇到王婶和明强的事。电话那头,爸爸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命运这东西,有时候就看你怎么扛了。”

挂了电话,我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想起村里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想起王婶推着轮椅艰难前行的背影。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做”岁月不败美人心”。

有些事,看起来毫无希望,但只要有人不放弃,奇迹就有可能发生。

王婶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明白,她对于明强来说,不仅仅是姨妈,更是点亮他生命的那个人。而明强,也用自己的方式,回报了王婶二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世间百态,悲欢离合,但总有那么一些故事,能够温暖人心,让我们相信爱和坚持的力量。

就像村口那棵老槐树,年年荣枯,却从未停止向上生长。

偶然间,我想起了村里那口老井。据说,那口井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无论刮风下雨,从未干涸。王婶和明强的故事,何尝不是这样的坚韧与绵长。

最近我听说,李明强医生获得了省里的表彰,专门表扬他在神经康复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新闻里说,他开发的一套康复训练方法,已经帮助了上百名脑损伤患者重获部分行动能力。

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二十年前,村东头那个破旧的小院,一个女人和一个瘫痪的孩子。

明天,我准备再去医院看看王婶。她说她每天都会去医院的小花园织毛线,等着明强下班。也许,我该带点村里的柿子去,那是王婶最爱吃的。

人生路长,能碰到这样的故事,是我的幸运。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当年王婶选择放弃,如果明强没有那么努力,如果村里人的闲言碎语成了真,这个世界会不会少了一个好医生,少了一段佳话,少了这样一段让人唏嘘又温暖的故事?

不知不觉中,车已经到站了。天边的晚霞格外美丽,就像王婶脸上那抹淡淡的笑容,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温暖如初。

来源:星河旅行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