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AI魔改)》(下称《管理提示》),批评网络上频繁出现的利用AI技术对经典影视作品进行“魔改”的现象,并要求各短视频平台全面排查并清理此类内容,同时在12月10日前反馈工作进展。
日前,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AI魔改)》(下称《管理提示》),批评网络上频繁出现的利用AI技术对经典影视作品进行“魔改”的现象,并要求各短视频平台全面排查并清理此类内容,同时在12月10日前反馈工作进展。
12月10日,读特新闻记者搜索各平台发现,AI“魔改”类视频已显著减少,但仍有部分平台存在制作此类视频的教程。法律人士在采访中表示,AI“魔改”视频可能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和演员的肖像权,而传播这类视频的平台亦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官方出手管理AI“魔改”剧
《管理提示》提到,AI“魔改”视频将《甄嬛传》改为“枪战片”,《红楼梦》改编成“武打戏”,甚至出现孙悟空骑摩托车的荒诞场景。此类视频为追求网络流量,无视经典IP原有精神,扭曲传统文化认知,涉嫌构成侵权行为。
同时,《管理提示》要求各省相关部门督促本辖区内短视频平台,全面排查并清理利用AI“魔改”的影视剧短视频,并在12月10日前反馈工作进展。此外,各平台需严格执行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的审核标准,自查平台开发的大型模型或AI特效功能,对平台上使用和传播的相关技术产品实施严格的准入和监看,并对AI生成内容做出显著提示。
12月10日,记者搜索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发现,AI“魔改”类视频已显著减少。对于部分仍在平台上传播的AI生成视频,平台已给出如“疑似包含AI创作信息,请谨慎甄别”的明确提示。同时,视频内容本身亦标注了“AI生成,仅供娱乐”等字样。
AI“魔改”类视频制作教程。图为小红书平台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红书平台上仍存在部分制作AI“魔改”视频的教程。例如,一个教程视频以《甄嬛传》为例,详细展示了如何利用AI软件将影视剧片段改编为“武打片”的步骤。针对这一现象,记者向该平台客服进行咨询。客服回应称,一旦平台接收到相关整改通知,会立即核实并处理。该客服人员表示,其所在部门不直接参与审核流程,会将此事反映,48小时内会有工作人员跟进反馈此事。
AI技术“玩转”视频,创意边界何在?
记者注意到,此前流量颇为可观的“魔改”视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借助AI换脸技术,将原有影视剧中的角色面孔替换成另一张脸;另一类则是对剧情进行改编,如前文提及的孙悟空骑摩托车、古装剧《甄嬛传》中角色进行“枪战”等异想天开的场景。
AI“魔改”视频是否已跨越创意边界?深圳数字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袁侃在采访中表示,AI技术在视频制作领域发挥了很大作用,其自动化剪辑、智能音效设计以及虚拟角色生成等功能极大提升了视频制作的效率与创意性。“利用AI技术,将经典影视剧中的角色和场景‘移植’到全新语境中,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刷新观众的感官体验。”袁侃举例道,如《红楼梦》被“魔改”为“武打戏”,其中林黛玉化身为拳击手与贾宝玉对打,这样的内容极具话题度。
然而,他也提到,虽然AI“魔改”视频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让经典作品焕发新生,但若改编过度,无节制地歪曲经典IP,对传统文化认知造成冲击,甚至触犯原作者的版权,那便超出了合理范畴。例如,某些“魔改”视频恶搞或故意丑化原作中的人物形象,这不仅背离了原作者的初衷,还有可能侵犯到相关人物的合法权益。
AI“魔改”类视频。图为快手平台截图
“魔改”视频背后:警惕著作权与肖像权法律风险
从法律层面来看,AI“魔改”视频潜藏哪些风险?广东邦燊律师事务所屈文静律师在采访中表示,当AI“魔改”视频大量使用影视作品内容时,这种行为是对原作品的复制或改编,可能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第四款规定:“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这一条款的核心在于保障作者的作品免受他人恶意丑化、不当删减、增添或其他损害性改动。
因此,若AI“魔改”视频的内容与原著精神相去甚远,便可能侵害原作品的“保护作品完整权”。值得注意的是,与著作财产权不同,保护作品完整权并无保护期限限制,即使作品超过保护期已进入公共领域,作者的这一权利仍受法律保护。
此外,屈文静亦提及了肖像权相关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若AI“魔改”视频使用了演员肖像,又未经其许可且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除外情形,则会侵害演员肖像权。
谈及视频分享平台在AI“魔改”视频传播中的作用,屈文静表示,此类平台为视频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决定性作用。根据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若平台故意诱导、教唆他人侵权,或为侵权行为提供便利,甚至在特定情形下扩大侵权后果,那么平台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包括停止侵权和赔偿损失等。
来源:读特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