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到现在,小明跟身边的人说起,还有很多人不信。毕竟,现在工作可不好找。大多数人挤破脑袋都想进国企,虽然近几年国央企的压力也大了许多,但相比之下还是十分稳定的存在。原本就在国企的人怎么舍得出来?更何况,小明这位朋友在国企干的还是资产运营的活,用大白话说,就是收租
最近,跟一在国企工作的朋友吃饭,酒过三巡,他告诉小明:我离职了。这把小明吓了一跳,以为他喝多了说胡话,直到他翻出手机相册里的离职证明。
直到现在,小明跟身边的人说起,还有很多人不信。毕竟,现在工作可不好找。大多数人挤破脑袋都想进国企,虽然近几年国央企的压力也大了许多,但相比之下还是十分稳定的存在。原本就在国企的人怎么舍得出来?更何况,小明这位朋友在国企干的还是资产运营的活,用大白话说,就是收租。
三年前,小明的这位朋友也觉得收租的活好干,更何况还是在国企干。没想到,三年之后他竟然辞职了。给出的原因是,实在受不了了,为避免崩溃,只好离职了。小明听他吐槽完3年的经历也很是理解。
为了更原汁原味呈现。下面,小明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聊天的内容要点粗略整理如下——
躺着收租,是很多人梦想中的生活。我之前也这么认为,经历过之后才发现,对个人来说可能确实美好,可对公司来说,收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显然,公司的领导和老同事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直接将商铺、产业空间等打包租给二房东,二房东再分租出去。
当时,经济蓬勃发展,整个社会的创业热情高涨,无论是商铺、产业空间,还是公寓的租赁需求都异常旺盛,我们的物业都位于城市较好的地段,二房东稍微费点心思就能租出去,我们公司不用劳心费力,到点就能收到二房东支付的租金。
不过,随着直播电商越发壮大,再加上三年口罩,二房东长期以来短视、粗放模式的短板立马就暴露了。
二房东赚的是差价,一个空间空出来了——比如商铺,无论谁来寻租,他都欢迎,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带了的结果是,恶性竞争。商家本来很难赚到钱,那三年更是有不少商户直接跑路。二房东收不到钱,扛不住也玩消失。不少消费者充了卡,发现商户跑了,找不到商户和二房东,就来堵我们,还在网上骂各种难听的话,引起上头的关注,搞得我们十分被动……
显然,这么弄下去不是办法。刚好2022年出了个19号文(注:指的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办发〔2022〕19号」)的文件),要求有效盘活存量资产,随后一批兄弟公司纷纷成立资产管理部门。
我们公司的各种存量资产不少,之前就有资产管理部门,不过,经营没多大亮点,其他部门也认为收租很简单,所以在公司属于边缘部门,公司年会上,资管部门都被安排在边缘角落。戳这里,降低空置损失,资产应租尽租
公司领导觉得,要将资产管理做起来,必须要有大动作,所以2023年我们直接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
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后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将各种资产陆续从二房东手里收回,自己运营管理。
这么一来,公司原来资管部门那点人手根本不够用,所以内部调动和新招了一批人,我就是那时候进入资管公司的。
刚开始,大家热情高涨,先对所有资产做了一轮盘点,确实发现不少问题。比如有些资产长期游离在外,甚至有些账目对不上。
盘点完之后,就是招商、出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少,定价高了没人来,低了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加班加点对标了一轮周边的定价,但最后还得按评估价来;信访矛盾处置的工作量也剧增……这时,大家才发现,这事没那么好干。
招商、出租不容易,那物业租出去了,收租总容易了吧。这也是一厢情愿,收租其实也鸡飞狗跳。
我们成立资产管理公司那年,物业的整体出租率还相当不错,但已经在往下走了,这也是领导下定决心要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人都觉得我们是包租公、收租的是大爷,其实我们卑微得很。以产业园区为例,说得高大上是招商引资,我们内部都叫外出化缘。
好不容易招进来,还得小心伺候,特别是热门赛道的公司,不断有其他的产业园区给它们抛出橄榄枝,给更优惠的政策。有段时间,某个区的领导集中到我们片区扫楼精准挖角,吓得我们把写字楼一楼大堂的水牌都给摘了。戳这里,降低空置损失,资产应租尽租
租金收入固然重要,但孵化和培育产业生态也是我们公司的关键指标之一,这也是必须要收回来自己管的核心原因之一。由于带着这一任务,我们的租金自然要比周边市场化的产业园区优惠一些,当然对入驻企业也有要求。
结果有些租户就利用这点搞转分租,搞得我们焦头烂额,因为我们人手有限,人工排查很难及时发现。
对入园的科创类企业,还涉及到科创减免,一方面,这有利于我们招商;另一方面,这也带来了新的工作,因为政策会不断变化,每次政策一变,我们就要根据新的减免规则重新逐个进行核算,不仅工作量大,还容易出错。
就这么两件事,我们就被上级主管部门批了几次。原公司开发建设部门的同事还冷嘲热讽,说我们连这点小事都干不好。真是有苦难言……
租金的收缴,算是所有工作里最为简单的事情了。可是,依然有不少问题。很多人不能理解,不就收个租吗,城中村的房东一个人就能搞定了。
但我们是公司啊,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我们各种商铺、产业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客户总数达到五六千个。仅产业园区的租户,就有近千个。每个月光是盖章就是一项大工程,盖完章还要挨个上门送账单。如果这时碰到某个同事请假或休假,在岗的同事就惨了,后面领导要求,所有的年假必须在某个特定时间段休完。
有的租户用多个账户支付租金,一旦对不上账,我们就要人工逐一去核实。财务和运营每月需要花1个星期对账出账。经常碰到租户调侃我们:这都什么年代了,你们做事咋这么复古。
领导听了也觉得很没面子,咬咬牙上了一套云租赁,实现了租赁业务全自动出账、制单、推送,催缴通知书内置、电子用印。还能够根据核销匹配规则,系统多轮匹配核销,自动核销匹配80%,减少财务流水认领80%的工作量……
年终,我们还因此在国资体系内部受到了表扬,领导脸上也觉得倍有面子,并不禁感慨:科技,果然是第一生产力。
不过去年以来我们遇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空置率持续上升。不仅产业空间、商铺如此,连保障性租赁住房也是如此。
因为我们处于高能级城市,我刚进入资产管理公司的时候,我们产业空间的入驻情况还是非常不错的,出租率很高,不少市内、省内,甚至外省的兄弟单位,都来我们公司参观交流过。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招商的难度越来越大,空置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攀升。同事们经常吐槽:现在不是招商,而是进各种组织「化缘」。
不过,相比之下,我们还是不错的。因为,根据亿翰智库2024全年园区招商英雄榜,年去化1.5万方能上全国百强榜。
62亿平米的产业园区库存,如同泰山压顶。而且,目前产业园区还在以每年亿平方米的体量在增长,其中40-50%都是研发办公室项目,怎么租出去?
今年,深圳市国资委、北京的中关村科学城北区、苏州的高铁新城相继官宣「免租」新政:各拿出1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邀请科创企业免费入驻。惊呆一众同行:别人都开始0租金了,我们该怎么办?!
我离职之前,公司正在推动大数据招商的一系列建设,最近听同事说,有一定效果,但需要完善的地方也还很多,他们都忙飞了。
商铺更不用说,现在直播电商太厉害了,以至于稍微年轻一点的群体,已经没有「附近」的概念了。我很多时候网上下单后也猛然想起,其实这东西楼下小店就有卖,但网购已经习惯了……我们的商铺还比较分散,虽然上了数字化系统,管理效率较高,但现在商铺确实不好出租。
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出租情况也不容乐观,去年,我们公司的保租房出租率下滑了八九个百分点,今年还在继续下滑。
核心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随着大量保租房入市,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一些位置、户型、装修较次的保租房,就缺乏吸引力了;二是保租房市场化运作之后,竞争优势并不大,很多租户吐槽保租房的租金太高。
目前,很多城市的租金水平几乎回到了2019年的水平。民营长租公寓运营商、个人房东一看形势不对,立马就降价,或者搞长短租结合。我们也想降点价,但我们没办法轻易调减价格;至于搞长短租结合,就更不现实了,这个对运营能力要求太高了,而我们人手非常有限。
……
同时,考核还越来越严格,去年已经有几个同事先后离职了,今年我也扛不住,刚好有其他不错的机会,就离职了。
结语:
聊到最后,小明这位朋友感慨:收租确实不好干,但我还是有个收租梦。见小明充满困惑。他说:我说的是个人房东的收租啦……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