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L面对面丨党双锁教授:聚焦国际肝病前沿,共探中西合作新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1 13:26 2

摘要:2025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ASL)年会作为全球肝病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与临床专家,共同探讨肝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方向。中国作为肝病防治大国,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管理、肝癌早诊早治等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如何借助国际平台深化中

2025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ASL)年会作为全球肝病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与临床专家,共同探讨肝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方向。中国作为肝病防治大国,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管理、肝癌早诊早治等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如何借助国际平台深化中西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焦点。本文特访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双锁教授,结合其参会见闻与研究经验,深度解析本次年会的核心亮点,展望中西方在肝病领域的合作机遇与发展路径。

《国际肝病》

您认为本次EASL年会上哪些国际前沿进展对中国临床实践或研究最具启发意义?哪些研究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党双锁教授:本次会议感受深刻的是欧美国家更加强调了肝病的健康管理,而且同时把新的AI技术融入其中,凸显AI技术从辅助工具向核心生产力的跨越。欧美国家已实现AI在肝病领域的多场景落地。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分析肝脏超声影像,实现肝硬化结节识别,显著降低基层医院漏诊率。基于患者基因组、蛋白组数据的AI模型,可预测慢乙肝患者对核苷(酸)类似物(NAs)的应答率,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方案。AI驱动的随访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肝功能、用药依从性及生活习惯,自动生成干预方案。

在本次会议中,欧美国家聚焦其常见肝脏疾病展开深入探讨,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脂肪肝、代谢性肝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病领域。这些领域每年均涌现出诸多突破性进展,尤其在肠肝轴与微生物组学对肝脏疾病的干预机制、肝移植术后肠道微生态管理等方面的新发现,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肠道菌群失衡被证实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肝移植排斥反应直接相关,特定菌群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可调节肝脏免疫炎症通路。肝移植术后使用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益生菌组合,可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并通过调节胆汁酸代谢改善肝功能。

《国际肝病》

近年来中国在肝病领域的研究产出显著增加,您认为未来哪些方向可能成为中西方合作的重点?

党双锁教授:目前,中国肝病领域的研究与临床实践仍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管理为核心,其中丙型肝炎的防治成效尤为显著。随着国产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全面上市及普及,我国丙肝治疗已取得根本性突破,在欧肝会上关于丙肝的讨论热度显著降低,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防治水平已与国际先进接轨,基本实现了丙肝的可控可治。

在乙型肝炎领域,我国的诊疗水平已跻身全球前列,尤其是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的研究与实践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多项由我国学者主导的临床研究成果在欧肝会上以大会报告形式呈现,引发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与广泛讨论。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在乙肝管理中已将重心从单纯追求临床治愈,逐步拓展至降低肝硬化、肝癌发生率及提升肝癌早诊率的全病程管理。在这一领域,我国学者通过创新筛查技术、优化治疗方案及构建多学科协作体系,已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亚太地区(如日本)展现出领先优势,相关成果为乙肝的长期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中国经验”。

未来,我国需在现有基础上持续深耕,进一步提升乙肝全周期管理的精细化水平,通过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产出原创性成果,为全球肝病防治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方案。

《国际肝病》

参加今年的EASL大会,请您分享一下您的感想和收获?

党双锁教授:首先是乙型肝炎的管理问题。在欧洲,乙肝属于相对少见的疾病,但欧美学者对乙肝停药策略及停药后临床治愈的长期观察值得关注。数据显示,对于e抗原阴性患者,停药10年后虽有较高的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率,但同时也存在因停药导致重症肝炎或肝衰竭的风险。这提示我们,抗病毒药物,尤其是NAs的长期使用安全性问题,仍是学术界和患者关注的焦点。

国内已有学者针对这一方向展开研究。特别是对于e抗原阴性、低表面抗原水平的患者,在追求临床治愈的同时,是否可探索个体化停药策略,从多维度评估停药对肝脏疾病远期预后的影响,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其次是肝硬化并发症的管理挑战。随着抗病毒治疗的普及和患者生存期延长,临床观察到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尽管抗病毒治疗抑制了病毒复制,但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并未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降低,反而呈现上升趋势。这提示我们,未来临床需将重点转向降低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尤其是提升肝癌早诊率。通过有效的抗纤维化治疗及肝硬化并发症管理,改善患者长期健康状态,将成为肝病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

第三是现代技术与临床管理的融合,尤其是AI技术的应用前景。AI通过机器学习赋能慢性肝病的全周期管理,在患者随访、风险预警及治疗依从性提升方面展现出显著价值。例如,我们团队开发的慢乙肝AI管理系统,初步应用数据显示,其在患者教育、用药提醒、早期诊断及依从性提升等方面效果显著。未来,进一步推动AI技术在肝病管理中的深度应用,有望实现对慢性肝病患者的差异化、精准化管理,提升整体救治效率。

此外,代谢性肝病(包括遗传代谢性肝病)是本次欧肝会的研究重点。随着国内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遗传代谢性肝病的检出率逐渐提高,但在病因诊断、干预策略等方面仍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加强对该类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观察,建立早期筛查和干预体系,将有助于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精准医疗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会议中针对肝病的突破性新药较少,全球范围内仍需加大创新药物研发投入。尤其在MASH、肝纤维化等未被满足的治疗领域,亟需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最后,酒精性肝病和脂肪肝的管理也是会议热点。结合国内“减重”健康策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调整、运动管理)降低代谢性肝病发病率,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未来,肝病学界需与营养学界、运动医学等多学科协作,推动“防治结合”理念落地,从源头遏制酒精肝、脂肪肝的流行趋势,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来源:感悟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