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8日下午,“从医学到文化——中西交汇处的无恙北平”在北京SKP RENDEZ-VOUS举办。《北平无恙》作者薛燕平与青年作家侯磊、青年诗人江汀共同追溯那个年代的北平,探讨了中西医的碰撞如何影响了那时普通人的生活,又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在欧洲经历了长时间安静的沉淀后,我觉得中西文化差异还是很值得一写的,而中西文化差异在中医和西医这两个关键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作家薛燕平说。
5月18日下午,“从医学到文化——中西交汇处的无恙北平”在北京SKP RENDEZ-VOUS举办。《北平无恙》作者薛燕平与青年作家侯磊、青年诗人江汀共同追溯那个年代的北平,探讨了中西医的碰撞如何影响了那时普通人的生活,又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活动现场。
薛燕平,女,中国作协会员。九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出版长篇小说《琉璃》《铜壶》《作茧》《宽街》等。《琉璃》曾获老舍文学奖。
《北平无恙》是薛燕平最新长篇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城。西医进入中国后,以其科学的医疗手段很快得到知识界的追捧,而中医治病依靠老祖宗传下来的经方、验方,在当时的部分人群中,认为其治愈效果远不如西医。一九二九年,随着国民政府在报纸上刊出议题《废止中医案》,中西医之间观念的纷争,彻底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舆论大战。北平的中医世家——齐家,深深受到了这场“战争”的影响。当时中医与西医的比较和对立,同时存在于这个家庭和这座城市。
温暖而开阔的现实主义
《北平无恙》的创作源于薛燕平长久以来对医学的好奇和成长经历中与医学的长期接触,加之在欧洲旅居时,薛燕平感受到了大量中西文化的碰撞,因此决定写下这一部作品。
作家薛燕平。
侯磊认为,《北平无恙》透过充满现代意识的女性思维方式和视角,典雅内敛地展现了大量北京的风物、语言和故事;另一方面,作为现代知识女性,薛燕平将温暖和柔情注入到了作品中。“这部作品不是一定要追求极度光怪陆离的叙事,而是回归生活本身,写在中医式微的背景下相关人物是怎么生活的。所以作品中的人物即使有压力、有矛盾冲突,也不是张牙舞爪的,而是暗流涌动的。”
江汀引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老师提倡的“温暖而开阔的现实主义”来概括自己阅读《北平无恙》的感受。这部作品中的人物群像让他想起了西班牙作家塞拉的《蜂房》:“两部作品相似处是一群人物轮流登场,他们的生活像轮舞一样循环呈现。但相比于《蜂巢》,《北平无恙》是以温暖而开阔的方式来呈现这一切的。虽然里面有矛盾紧张、落寞悲情,但都是以哀而不伤的状态呈现的,不会让人难过,也不会让人感到特别撕裂,这是非常难得的。”
既回顾历史,也写世道人心
在活动现场,薛燕平、侯磊介绍了《北平无恙》的历史背景——1929年《废止中医案》,侯磊也一同梳理了许多与中医学相关的历史常识,包括老北京“四大名医” 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清末时期中医的四大类:儒医、堂医、乡医、铃医,五四运动时期提出“废汉字、废中医、废旧戏”的“三废”等。嘉宾们共同肯定了《北平无恙》题材的宝贵价值,即在回顾历史的同时写人情世故、写世道人心。
在创作《北平无恙》时,薛燕平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对相关的历史了然于胸。对此,江汀将薛燕平的写作形容为一座冰山。“这部作品涵括了当时的历史、当时人们的思考以及作者本人对他们的思考。有的不是通过语言直接表达,而是语言后面暗含厚厚的历史语境,就像在冰山底下隐藏着巨大的山体。”
薛燕平诚恳地表示,作为中国文化集中代表的中医文化,其脉络应该被更清晰地挖掘、阐明。因为“中医不是在单一地看问题。中医认为,人的疾病和人所处的环境、生活、背景都有关系,这实际上就是各种中国文化的融合。比如中医治病讲究阴阳结合,讲究经络,讲究身体的辨证论治,这已经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
中西文化的交融
侯磊认为,中西文化并非对立,而是交融的。当初风靡一时的教会学校、北京租界里的小洋楼、三四十年代北京新市区的西洋化建筑等,都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体现。“历史上很多事都是渐进渐变的,不是一刀切的,文化上不可能昨天全是中的,今天全是西的。”
青年作家侯磊。
薛燕平认为文化包容其实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中西方饮食文化——很多外国人很喜欢中餐,很多中国人也很喜欢西餐。“如果从表面可以包容,总有一天它的精神也会相互渗透,我很希望看到中西文化真正的交融和谐,这是我这本书想要传达的一种内在精神。”
江汀则以黑塞在《玻璃球游戏》中设计的长老形象、尼采的哲学思想、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等为例,介绍了东方文化在西方的广泛传播,展现了中西文化的深度交融。
塑造了真正的老北平人
《北平无恙》的主人公齐通霖出身于北京胡同中的医药世家,原企盼两位儿子能够子承父业,却终究失望落空。但同时,他是一个很隐忍体面、能担重担的人。这是让侯磊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形象:“他是比较体面的、成功的一位中年男人,有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声望,但是他的内心有很多无法向外人道出的纠结、伤感,他的内心世界是很细腻的、丰富的。”而齐通霖的二儿子是一个典型的五四新青年。这个人物虽然接受了西化教育,但他的精神内核却依然是中式的,这与当时北京整体偏传统的文化氛围是相匹配的。因此,这一人物的性格“不是说像中国人,而是像北平人,真正的老北平人”。
薛燕平表示,冯临声是自己喜欢的人物之一。这一人物尽管在对中西医的选择上摇摆不定,最终却还是站在中医立场上为中医工作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同时,冯临声也更符合民国时期普通人的特点,他的穿着打扮、生活方式和态度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契合。
北京是她写作的源头
薛燕平的创作源于她对北京童年生活的回忆。“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创作来源是他的童年生活,他在哪里度过了童年时期,对于他一生的创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于我而言,我是在胡同里完成我的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北京,很多人会感叹印象中纯正的“京味儿”在逐渐消失,对此,薛燕平却持不同观点:“谁在这儿生活,都会给北京带来一种新的东西,北京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
侯磊则对如今的京味文学持开放态度。他认为,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就是如此,人们无法强行将其改回原样。未来所谓的“京味儿”也许会更淡,甚至改变,那将是另一个时代。“不管哪个时代,北京都值得书写,因为每代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每个作家的闪光点是不一样的。”
青年诗人江汀。
对于北京的变化,江汀乐观地认为,这恰恰是写作的源头所在当作者感受到城市风貌的前后差异时,反而能够为作者带来创作的灵感。他引用占星学中的“南交点”(我们生命中要回去的地方):“北京对薛燕平而言是一个‘南交点’,你总会回来,会重新审视这个地方,重新审视自己的故事、家族的故事,以及城市历史和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所有的人。”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来源:南都N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