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莉萍:以司法“三心”温暖民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1 15:53 2

摘要:齐耳的短发,略显消瘦的身影,配以稳健的黑色皮鞋,走起路来“嗒嗒”作响,脸上总是挂着和煦的笑容,眼角不经意间流露出岁月的痕迹。刚从繁忙的案件中抽身,段莉萍又迎来了一群前来立案庭寻求帮助的群众。从办公室到立案大厅,“小跑工作”已成为她的日常节奏。

齐耳的短发,略显消瘦的身影,配以稳健的黑色皮鞋,走起路来“嗒嗒”作响,脸上总是挂着和煦的笑容,眼角不经意间流露出岁月的痕迹。刚从繁忙的案件中抽身,段莉萍又迎来了一群前来立案庭寻求帮助的群众。从办公室到立案大厅,“小跑工作”已成为她的日常节奏。

“老大哥,您听我说,您这个案子现在还缺……我说的这些您听明白了吗?不清楚的话,我再给您解释一遍……”温柔细致的话语伴随着将近半小时的电话解答,她还未来得及喝上一口水,便又匆匆赶往立案大厅,耐心地为焦急等待的群众解答立案事宜。10分钟、20分钟、半小时……群众终于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去,而她的脸上也露出欣慰的神情。

她,就是段莉萍——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楚雄州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在司法战线上耕耘31载,她以真心公正执法办案,用爱心为民排忧解难,凭耐心化解纠纷矛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近年来,她先后荣获“全国法院先进个人”“最美公务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家庭”“第八届云南省道德模范”“2020年度十大法治新闻人物”等称号。2025年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段莉萍更是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的殊荣。

匠心办案,做公正司法的守护者

段莉萍的司法生涯始于距离楚雄市区120多公里的山区法庭——楚雄市法院洒鸡口人民法庭。面对崎岖的山路、时常缺水和停电的艰苦环境,她从未有过退缩。“这是我热爱的法律事业,我觉得这是一种锻炼和成长。”段莉萍总是这样回忆那段岁月。

她始终铭记自己担任书记员时参与的第一起案件。经过多次上门调解,双方的心结终于得以化解。这件看似普通的案件,却让她深刻认识到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性。她认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是法官在办案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内容。“法官办案,一头连着党心,一头连着民心。办好民生小案,既是为群众解忧,更是厚植党的执政根基。”这是她始终坚守的信念。

秉持着这份匠心与初心,段莉萍在审判工作岗位上,以耐心、细心和诚心,为群众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守护着公平正义。近五年来,她个人办理案件1142件,涉案标的达12.98亿元,平均每年办案228件,且无一错案、无一缠诉,用实际行动守护司法公正、做实定分止争。

几年前,楚雄市某房地产项目的21户业主向法院起诉,请求支付逾期交房违约金170多万元,尚有300多户业主处于观望状态,业主众多且维权心切。当时任楚雄市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的段莉萍清楚地认识到,这批案件不仅涉众还涉民生,处理的时候既要定分止争、妥善化解维护稳定,更要充分保障群众利益、传递司法温度。

“这个案子当时最大的难度就是要考虑到后期能够执行。”段莉萍在谈到处理这批案件时说道。为了找到实质性化解纠纷的最佳解决方案,并且确保后期的执行,段莉萍尝试采用了“示范性诉讼”的方法,她选取其中一件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多次到企业、工地一线了解情况,与涉案业主深入沟通,依法做出了公平公正的判决。判决结果认定事实清楚、释法说理透彻,得到了业主和房地产公司的一致认可。随后,她又再次对案件进行调解,300多件批案全部以调解结案,有效化解了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守护了群众安居乐业。

2023年11月,段莉萍调任立案庭庭长。在她看来,立案庭是法院的“门面”,群众对立案庭的印象将直接影响他们对法院的整体评价。因此,她致力于将立案庭打造成一个温馨、高效、便捷的服务窗口。

章永梅和周云佳是楚雄市法院诉调对接中心的特邀调解员。她们对段莉萍的调解技巧和法律素养赞不绝口。“段庭长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调解方法和技巧都是她教的。”周云佳自豪地说。段莉萍擅长从纠纷中归纳争议焦点,并教会她们如何严格适用法律,同时又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裁判依据。在处理家事纠纷时,她更是注重平衡法、理、情的关系,让调解结果更加符合人情世故和法律规定。

章永梅回忆起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调解过程。由于其中一名被告未到法院,调解一度陷入僵局。原告情绪激动地到法院指责调解员,段莉萍和调解员耐心地向其解释,但原告仍不依不饶。面对这种情况,段莉萍保持冷静和耐心,反复向原告解释法律规定和调解程序。最终,在段莉萍的努力下,该案成功找到被告并调解成功。提起段莉萍的耐心和细致,章永梅满脸敬佩。

在周云佳的印象里,段莉萍既严谨又富有亲和力。她们参与调解工作后制作的法律文书,每次都会请段莉萍审阅。无论她多忙,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帮她们审阅并提出宝贵意见。对于调解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段莉萍也会一一解答。周云佳感慨地说:“有些当事人是专门来立案大厅找段老师答疑的。不管来多少次,她都会认认真真地解答他们的问题。真的很佩服段老师的耐心和细致。”

段莉萍的耐心不仅体现在对当事人的解答上,更体现在她对工作的执着和热爱上。面对急躁的当事人,她总是能够用平和的语气和态度与他们沟通,让他们逐渐平静下来并接受调解结果。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赢得了同事和当事人的广泛赞誉。

段莉萍以她的真心、爱心和耐心,诠释了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法官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继续在司法战线上发光发热,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暖心服务,做“如我在诉”的执着坚守者

段莉萍成长于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父母的慈爱、兄弟姐妹的团结,让家庭成为她坚实的后盾。这份家庭的温暖如同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也被她带到了工作之中,让她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揣在心里,将温暖传递给每一位有需要的人民群众。

2024年夏日的某天,楚雄市法院立案庭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快递”。那是写在快递盒内侧的一封感谢信,还附有当事人寄来的撤诉申请书。看到这一幕,段莉萍的脸上不自觉地绽放出欣慰的笑容。

回溯到2024年2月,原告钱某将无人机租给被告杨某使用。拍摄过程中,杨某操作不当致使无人机损毁需返厂维修。经协商,杨某承担维修费用。然而,无人机修好后,杨某却迟迟未支付1612元的维修费用。无奈之下,钱某向法院提起诉讼。

立案庭工作人员首次审查钱某提交的立案材料时,发现起诉书中原、被告的地址信息重合且均在省外,依据《民事诉讼法》及相关解释规定,将材料退回。几天后,钱某重新上传材料,可被告住址仅为楚雄市区的大概位置,因地址不详实,起诉材料再次被退回要求补充。

“为什么我的材料要被反复退回?我是受害者啊!”钱某气愤地打电话到立案庭反映情况。接到电话的段莉萍,先耐心安抚好钱某的情绪,而后认真倾听其诉求,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她对案件立案的诉状书写、证据收集、立案流程及后续审理流程等进行了细致说明,并罗列出钱某需要准备的诉讼材料内容,引导其依法立案。

为避免矛盾激化,提高纠纷解决效率,减轻当事人负担,段莉萍综合考量案件性质及当事人情况,认为通过调解方式能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她启动了诉前调解程序。联系上被告杨某后,段莉萍就现阶段钱某提供的证据与杨某进行详细分析,认真阐述法律关系以及诉讼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又站在杨某的角度分析如何化解矛盾才能实现“最优解”。最终,杨某表示愿意支付1612元维修费用,钱某收到款项后撤回起诉。至此,这起案件在诉前得以圆满化解。

像这样的小案子,在段莉萍和她的立案团队工作中屡见不鲜。她始终坚信,有温度的司法服务才能既解开“法结”,又化解“心结”。

饶云雪是楚雄市法院立案庭的书记员,也曾是段莉萍担任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时的书记员。作为段莉萍工作中的“小跟班”,饶云雪表示从段莉萍身上学到了很多。“我不是法律专业出身,段姐就从最基础的记笔录开始教我。”饶云雪回忆道。参加工作以来,段莉萍一直指导她多看法律书籍,传授开展调解工作的方法,教导如何找到双方争议的焦点等。“案子不是办完就完了,还要案结事了。”饶云雪提到,这是段莉萍多年来在工作中反复强调的重点。

普志红是立案庭法官助理,在她眼里,段莉萍每天的工作就是开庭、接待当事人和接电话。“我真的很佩服段庭长,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案件当事人,她都能想到办法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段莉萍以“求极致”的精神,秉承为民解忧的情怀,立足立案庭岗位实际推出15项便民措施,完善网格化与线下相结合的送达机制,总结提炼出“一杯热茶、一张笑脸、一腔热情和热心、耐心、细心”的“三一三心”工作法,努力实现让当事人“走进一个厅、事务全办清”,最大限度减轻群众诉累。

楚雄市鹿城镇栗子园社区,是国家级水利工程青山嘴水库建设移民搬迁实行城市安置的多民族移民社区,有汉、回、彝、苗、傈僳等16个民族1942户8000余人。段莉萍作为楚雄州人大代表和社区微法庭负责人,自2021年以来,通过设立法律专业代表工作站,开展“代表接待日”和“代表履职日”等活动,深入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扎实开展纠纷调解、法律咨询、以案释法工作。她排查化解矛盾纠纷50余起,受理办结各类矛盾纠纷18件,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9%,以司法力量赋能社区治理,助力社区成为云南省基层社会治理的示范典型,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称号。

段莉萍常说:“每当听到当事人那句发自内心的谢谢,我总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很充实、很快乐。”

善心待人,做以爱奉献的温暖传播者

法官不仅要办好案件,更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让法治之光温暖身边的人。

2021年5月,一名生活困难的女学生被段莉萍“最美公务员”的事迹所感动,写信向她寻求帮助。信中,女学生诉说了自己考上大学后,在生活和学业上面临的困境。段莉萍第一时间联系了女学生,鼓励她坚强面对生活、坚持完成学业,并四处奔走为她争取助学补助,帮助她顺利完成学业。“真的感谢段法官的帮助,她的帮助给我点亮了学习和生活前行的光芒。”女学生感激地说道。

2022年以来,楚雄市法院组建了“段莉萍普法讲堂”,将榜样的力量融入“八五”普法工作中,把党的司法政策传遍千家万户。秉持着把法律送给真正需要的人的理念,段莉萍带领普法团队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等内容达150余次,推出普法微视频15期,点击率达50万余次,传播了法治好声音,弘扬了司法正能量。

在家庭中,段莉萍是坚强的好女儿、勇敢的好母亲。2006年,她的丈夫因交通事故去世,当时女儿还不满5岁。面对不幸,她没有消沉,而是以坚强和乐观的心态驱散生活的阴霾,用积极的态度扛起生活的重担。她弘扬家庭美德,孝敬公婆,抚育女儿。

段莉萍的女儿杨甜艺说,妈妈是一个自我情绪消化能力很强的人。“她从不会抱怨,我感觉她的抗压能力很强。”她还谈到,妈妈从不讲大道理,而是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她明白事理。在她眼中,妈妈的工作似乎永远做不完,但每一件事都能处理得很好,从妈妈身上可以汲取到很多坚强的能量。“我觉得我妈妈看待世界的方式很乐观,不管面对多大的压力,都会很尽心去解决。”杨甜艺一脸自豪地说。

与家人一路相伴,成就了一个温馨和睦、其乐融融的家庭。段莉萍用内心的光芒和力量在工作与生活中传递着正能量,感染和感动着周围的人们。

2020年以来,段莉萍的先进事迹被广泛宣传报道。新华社、光明网、长安网、人民法院报等11家国家级媒体和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4家省级媒体先后20次对她进行宣传。《全国“最美公务员”段莉萍——微笑守护公平正》《平凡岗位上的“最美”法官》等宣传文章,让段莉萍的典型事迹和英模精神为全国人民所熟知,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法官的光辉形象。

采访手记 于平凡处见不凡

在采访“最美公务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段莉萍之前,她身上诸多耀眼的荣誉,让我对她充满了敬佩,她于我而言是陌生的存在。然而,深入采访之后,我却又觉得她无比熟悉,熟悉到就像我们身边每一个默默奉献、脚踏实地的普通人。

段莉萍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琐碎与平凡。她耐心地接听当事人一个又一个电话,不厌其烦地为当事人一次又一次解答为何不能立案等问题。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她工作的日常,也是她坚守岗位、践行使命的真实写照。这种神圣使命与平凡工作的交织,正是我对她既陌生又熟悉感觉的来源。

为了这次采访,我和段莉萍约了很久才定下时间。采访前,她特意抽出下午的时间给我。可采访刚进行约半小时,就有几位当事人来到她办公室门口等候。同事赶忙解释说,这些当事人都指定要段庭长为他们解答问题,“他们就听她的”。透过办公室窗户,我看到段莉萍站在立案大厅,手中拿着当事人带来的材料,手指逐字逐句地指着,认真细致地为当事人讲解着。那一刻,她的身影在我眼中瞬间高大起来。她不仅仅是一位威严的法官,更像是当事人亲切的邻家姐姐,一句“把事情说清楚,咱们高高兴兴回家”,让现场充满了温暖与安心。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段莉萍,我还采访了与她同在立案大厅工作的章永梅和周云佳。她们虽不是法院的正式工作人员,但对段莉萍的评价却出奇地一致。章永梅和周云佳都认为段莉萍“无愧于国家公务员的称号,她是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考虑的人”。

周云佳提到,立案大厅里,总能看到段莉萍的身影。她就像一座灯塔,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为有需要的当事人照亮前行的路。

如今,再回首段莉萍所获得的诸多殊荣,我不再感到惊讶。她将善良、耐心、忠诚与信仰深深印刻在内心深处,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公务员的初心和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激励着更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云南网通讯员 赵赢 董薇

来源:云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