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陈奕迅因身体突发不适,导致其原定于5月16日至18日举行的高雄巨蛋演唱会紧急延期。然而,5月18日,有自媒体发布“陈奕迅因新冠并发症去世”的不实消息,并配以模糊视频和旧照片。这一谣言迅速在各大平台扩散,引发大量网友担忧。19日凌晨,歌手叶晓粤发文辟谣称其
近日,陈奕迅因身体突发不适,导致其原定于5月16日至18日举行的高雄巨蛋演唱会紧急延期。然而,5月18日,有自媒体发布“陈奕迅因新冠并发症去世”的不实消息,并配以模糊视频和旧照片。这一谣言迅速在各大平台扩散,引发大量网友担忧。19日凌晨,歌手叶晓粤发文辟谣称其为假新闻,直至19日晚陈奕迅在个人社交平台发表图文,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这场谣言看似荒诞,却折射出网络时代流量狂欢、信息失序以及部分公众盲目跟风的心理。
互联网时代,网络造谣的成本极低。造谣者利用技术手段,轻敲几下键盘就能博取巨大关注,但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却会产生从个体伤害到社会信任崩塌的“蝴蝶效应”。一方面,被造谣的公众人物和其家属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困扰,当事人的隐私被多次曝光,其生命健康都沦为他人谋求爆款的素材。另一方面,在“流量至上”的网络生态中,谣言往往比真相跑得更快。当谣言反复出现,公众会逐渐丧失对媒体的信任,甚至对真实信息也产生怀疑,形成网络世界的信任危机。此外,造谣者通过谣言获得流量奖励,而辟谣者却要付出巨大成本,这种扭曲的激励机制正在破坏网络环境,最终将导致网络空间劣币驱逐良币。
陈奕迅并非首个“被去世”的名人,此前成龙、李连杰、周星驰等均曾遭遇类似谣言。名人“被去世”谣言之所以能迅速扩散,背后是网络传播的畸形逻辑与社会心理的复杂作用。一方面,社交媒体的流量机制偏爱争议性内容,谣言往往比辟谣信息更容易获得推荐,甚至形成“越离奇,越传播”的恶性循环。 “名人去世”这种猎奇性新闻天然具备巨大的流量和高讨论度,在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时代,自然成为算法推送的“宠儿”。另一方面,在后真相时代,部分人只在乎事件的猎奇性,不在意事件真假与最终结果。一些网民在未核实的情况下,出于“惋惜”“震惊”等情绪迅速转发,无意中便成为谣言的推手。此外,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自媒体和营销号为了蹭热度,故意模糊信息来源,用“标题党”收割流量,以“网传”“疑似”等话术包装谣言,规避责任。这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行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屡见不鲜,对网络环境造成污染。
面对死亡谣言的泛滥,我们不能再坐视不理,而应当凝聚多方合力,共同守住网络文明的底线。首先,平台方面应当不断优化推荐机制,对“名人死讯”等争议性新闻设置延迟审核,确认内容的真实性后再发布,同时也应加大对造谣账号的处罚力度,通过封禁、限流等措施树立有效威慑,引导健康的网络参与氛围;其次,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准则,国家应完善网络诽谤相关法规,建立严格的追责机制,对恶意造谣者追究民事责任,甚至适用刑事条款,同时降低被造谣者的维权成本,保障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后,网民作为谣言传播中关键的一环,应当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树立理性上网的意识。养成“让信息飞一会儿”的习惯,对未经证实的信息保持审慎态度,不盲目参与传播,更不能被流量裹挟而迷失方向。
死亡造谣多次上演,这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更是对网络文明底线的挑战。技术可以加速信息传播,但不该成为人性弱点的放大器。我们应当在平台、法律与公众的共同努力下,让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责任与底线。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仅要追求“快”,更要学会“慢”——慢一点转发,慢一点判断,慢一点守住人性中最基本的善意与尊重。(郑州大学 张雨童)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