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古体诗、词在现代创作中是否需要讲究平仄合律的问题。从平仄的起源与本质、语音演变对平仄的影响、现代创作的实践选择、音韵学数据对比以及实践建议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旨在揭示平仄规则在现代诗词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从强制规范向美学选项转化的发展趋
作者:才哥,贵州六枝人,东北师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毕业。六盘水市作家协会会员、《六盘水文学院》签约作家。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古体诗、词在现代创作中是否需要讲究平仄合律的问题。从平仄的起源与本质、语音演变对平仄的影响、现代创作的实践选择、音韵学数据对比以及实践建议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旨在揭示平仄规则在现代诗词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从强制规范向美学选项转化的发展趋势,为诗词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
古体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严谨的格律规范,而平仄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然而,随着汉语语音的不断演变以及现代创作理念的多元化发展,关于古体诗、词在现代是否还需要严格讲究平仄合律的争议日益凸显。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一问题,以期为诗词创作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音韵学基础
平仄的起源与中国古代汉语的四声密切相关。在中古汉语时期,汉字的声调被划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这四声在发音时具有明显的高低、长短差异。平声调值平直,类似于现代普通话中的阴平,发音舒缓而平稳;上声为升调,声音从低处向高处滑升;去声为降调,声音从高处向低处滑降;入声则是一种短促的调,发音急促且停顿明显。这四声的存在为古体诗、词的节奏美感提供了基础,诗人通过巧妙地安排平仄声调的组合,使诗句在诵读时产生类似于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五言诗常见的“平平平仄仄”格式,前三个平声字的舒缓铺垫与后两个仄声字的急促收尾相互对比,形成了一种富有弹性且抑扬顿挫的语感。这种基于平仄组合的节奏设计,实际上是古人对语言音韵美的敏锐洞察和艺术化运用,它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建立在对汉语语音特性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二)形式美学
平仄规则在古体诗、词中的运用,体现了形式美学的重要原则。平仄的交替使用能够创造出一种和谐且富有变化的声韵效果,使诗歌在听觉上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并非只是单纯的听觉愉悦,更是诗歌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的重要载体。在形式美学的视角下,平仄规则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古人经过长期创作实践总结出的声韵和谐规律。
以七律为例,其严格的平仄格式要求使得诗歌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平衡与对称的美感。每一联的平仄相对,在颔联和颈联的对仗中,平仄的呼应更是增强了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形式上的严谨使得诗歌在表达复杂情感和深刻思想时,能够以一种更加有序且富有节奏的方式呈现,从而提升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层次。平仄作为诗歌形式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诗歌的内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古体诗、词独特的艺术风貌。
(一)入声消亡
汉语语音的演变对平仄合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入声的消亡。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经完全消失,原属入声的字分别归入了其他声调。这一变化导致了大量原本属于仄声的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变为平声,使得约15%的唐宋诗词用字的平仄归类发生了改变。例如,“一、白、国”等字在古代属于入声仄声字,而在现代普通话中则变为平声字。这种平仄归类的改变使得现代人在运用传统平仄规则创作诗词时,面临着古今语音差异所带来的困境。
入声的消亡不仅影响了单个字的平仄属性,更对整个诗词的韵律结构产生了冲击。在古代诗词中,入声字的频繁使用为诗歌带来了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尤其是在一些以入声韵脚为特色的诗词作品中,入声的短促有力与平声的舒缓悠长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然而,在现代普通话的发音环境下,这种独特的韵律效果难以复现,这使得许多古代诗词在现代语境下的诵读和欣赏中失去了部分原有的韵味。
(二)调值改变
除了入声的消亡,中古汉语的平声调值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古代,平声的调值为平直,类似于现代普通话中的阴平。然而,现代普通话的四声调型已经演变为高平(阴平)、升调(阳平)、降升调(上声)、全降调(去声),调值的复杂变化使得原有平仄对比的听觉效果大为减弱。
在古代,平声与仄声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平声字的舒缓与仄声字的急促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诗句在诵读时节奏清晰、起伏分明。但在现代普通话中,由于调值的变化,平声与仄声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尤其是在阳平与上声、去声的转换过程中,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较为复杂,难以像古代那样直观地感受到平仄的对比。这种调值的改变导致现代人在运用平仄规则创作诗词时,难以准确地把握古代诗词的韵律美感,从而影响了对平仄合律的追求和实践。
(一)文化传承派(约30%创作者)
文化传承派的创作者们坚信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主张在现代创作中严格遵循古代的平仄规则,使用《平水韵》《词林正韵》等传统韵书体系。他们认为,这些传统韵书是古体诗、词韵律的精髓所在,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审美智慧。严格遵循传统韵书的平仄规范,能够在现代创作中延续古代诗词的艺术风貌和文化内涵,使现代诗词成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为了尽可能地恢复古代平仄对比的效果,文化传承派的创作者还积极通过方言或拟古音的方式进行创作。一些南方方言,如粤语、闽南语等,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入声等语音特征,利用这些方言进行诗词创作,可以在现代语境下重现古代诗歌的韵律之美。例如,当代“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官方赛事,仍然以古韵为评判标准,这体现了文化传承派在诗词创作领域的重要影响力。他们努力维护着古体诗、词的传统格律规范,让后人能够通过现代创作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现代革新派(约45%创作者)
现代革新派的创作者们则更加注重诗词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他们认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诗歌的韵律也应该与时俱进。因此,他们采用《中华新韵》或普通话四声体系来构建平仄规则,将阴平、阳平归为平声,上声、去声归为仄声。这种新的韵律体系更加符合现代普通话的语音实际,使得诗词在现代语境下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现代革新派创作的典范之作。在这首词中,虽然仍然保留了古体词的基本格律框架,但在平仄运用上已经体现出了新韵的特征。例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开篇名句,按照现代普通话的四声划分,平仄交替自然流畅,既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又不失诗词的节奏美感。现代革新派认为,在保留古体诗、词基本格律元素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平仄规则,能够使诗词更好地适应现代语言的表达需求,为诗词创作注入新的活力,拓展其表现空间,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自由创作派(约25%创作者)
自由创作派的创作者们追求诗歌创作的绝对自由,他们认为诗歌的核心价值在于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而不应被传统的格律规则所束缚。因此,他们完全突破了平仄的限制,只保留了对仗、押韵等基本要素。这种创作理念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使诗歌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
现代诗体“新古风”作品是自由创作派的典型代表。这类作品在形式上借鉴了古体诗、词的一些元素,如对仗工整的句式、古典意象的运用等,但在韵律上不再受平仄的约束,更加注重诗歌的内在节奏和情感力量。例如,一些“新古风”作品会采用长短句交错的形式,以更加灵活多变的节奏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变化。这种自由的创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诗词的固定模式,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但也面临着如何在自由中保持诗歌美感和艺术价值的挑战。创作者需要在突破传统的同时,注重诗歌的内在韵律和情感表达,以避免诗歌沦为无序的堆砌。
(一)特征对比
从音韵学的角度对中古音系(切韵)与现代普通话进行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在声调特征上的显著差异。中古音系具有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入声字占比较高,约为34%。这种丰富的声调体系为平仄规则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平仄之间的对比鲜明且富有层次感。在平仄对比度方面,中古音系具有85dB的动态范围,这意味着平声与仄声在发音时的差异非常明显,能够产生强烈的节奏变化和韵律美感。
相比之下,现代普通话虽然也保留了四个声调(阴阳上去),但入声已经完全消失,平仄对比度降低到了60dB的动态范围。这表明在现代普通话中,平声与仄声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难以像中古音系那样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例如,古代平声字的舒缓悠长与仄声字的急促短促之间的差异,在现代普通话中由于调值的变化和入声的消失而变得不那么明显。这种音韵学特征的差异是导致现代人在创作和欣赏古体诗、词时,难以准确把握平仄韵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数据对比分析
这种音韵学数据的差异对诗词创作和欣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创作方面,创作者需要在不同的语音背景下寻找适合的韵律表达方式。对于文化传承派的创作者来说,他们需要深入研究中古音系,掌握其声调特征和韵律规律,才能在创作中准确运用平仄规则,恢复古代诗歌的韵味。这不仅要求创作者具备扎实的音韵学知识,还需要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进行大量的拟古音实践,以确保作品的韵律符合传统规范。
对于现代革新派和自由创作派的创作者来说,他们则需要在现代普通话的语音基础上,探索新的韵律模式。现代革新派在采用《中华新韵》或普通话四声体系时,虽然简化了平仄规则,但仍然需要在阴阳平与上声去声之间找到合适的节奏搭配,以保持诗词的韵律美感。而自由创作派则更加注重诗歌的内在节奏和情感表达,他们通过对仗、押韵等基本要素的运用,以及对诗句长短、停顿的巧妙安排,来营造诗歌的节奏感。这种多样化的创作方式使得现代诗词在韵律表现上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在欣赏方面,现代读者由于受现代普通话的影响,对古体诗、词的平仄韵律往往难以产生直观的感受。这就需要借助注释、讲解以及对古代音韵学的研究成果来帮助读者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之美。同时,现代创作的多样化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和对韵律的理解来选择不同风格的作品。例如,一些读者可能更喜欢严格遵循传统平仄规则创作的诗词,感受其古典韵味;而另一些读者则可能更倾向于欣赏自由创作派的作品,体会其现代情感和创新形式。
五、实践建议(一)学术研究
在学术研究领域,严格遵循古韵体系是深入研究古体诗、词韵律美感和文化内涵的基础。只有准确地还原古代诗歌的原始平仄结构,才能真正理解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名句,其中“国”字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于仄声。如果按照现代普通话的声调划分来理解,就会完全误解其韵律特点,进而影响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因此,学术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古代音韵学,掌握《平水韵》等传统韵书的使用方法,并结合方言、文献记载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还原古代诗歌的语音环境和韵律特征。这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文化传承
对于文化传承而言,建议广大诗词爱好者和创作者掌握基础的平仄知识,尤其是古体诗、词中一些经典的平仄格式和范式。例如,七律的首联“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一经典格式,通过对其深入学习和实践,能够帮助创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平仄规则,创作出具有古典韵味的诗词作品。同时,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诗词创作活动和培训课程,推广传统韵书的使用和拟古音的实践,培养公众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现代创作
在现代创作中,创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创作理念和作品风格,灵活选择是否遵循平仄规则。对于追求传统韵味的创作者,可以参考文化传承派的创作方法,运用传统韵书和拟古音进行创作;而对于注重时代性和创新性的创作者,则可以借鉴现代革新派的经验,采用《中华新韵》或普通话四声体系来构建平仄规则。此外,创作者还可以参考启功先生的“竹竿理论”,即注重诗句中长短音节的交替搭配,通过字词的合理组合来营造诗歌的节奏感,而不必过于拘泥于具体的平仄字调。例如,在创作现代诗词时,可以像这样安排诗句的节奏:
“霓虹闪烁夜未央(平平仄仄仄仄平),
键盘敲击梦犹长(仄平仄平仄平平)。”
通过这种方式,即使不严格遵循传统的平仄格式,也能够在现代语境下创作出具有节奏美感和艺术魅力的诗词作品。
根据2023年诗词创作平台的数据显示,严格合律作品仅占18%,新韵作品占41%,自由体占32%,实验性作品占9%。这一数据表明,平仄规则在现代诗词创作中的地位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从传统的强制规范逐渐向美学选项转化。这种转化趋势与西方诗歌从严格格律到自由诗的演变过程具有相似之处,体现了诗歌创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重新审视和调整。
在这一趋势下,关键在于创作者能否通过声韵的巧妙安排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诗意,而非机械地遵循古代的平仄规则。对于诗词创作者而言,无论是选择严格合律、采用新韵还是进行自由创作,都应当以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为核心目标。同时,这种多样化的创作格局也为诗词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使得诗词能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元素,适应时代需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古体诗、词在现代是否需要讲究平仄合律,这一问题的答案并非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根据创作者的创作理念、作品风格以及目标受众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从平仄的起源与本质来看,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形式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语音演变的影响则使得现代人在运用平仄规则时面临着诸多挑战;现代创作的实践选择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文化传承派、现代革新派和自由创作派各自探索着不同的创作路径;音韵学数据对比进一步揭示了古今语音差异对平仄合律的影响;而实践建议则为不同需求的创作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向。
在未来的发展中,平仄规则在古体诗、词创作中的作用将更加注重其美学价值而非强制规范。创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创作目标和艺术追求,灵活运用平仄规则,或严格遵循传统,或大胆革新,或自由创作,以多样化的创作方式推动古体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随着对古代音韵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语音技术的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体诗、词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书籍类]《汉语诗律学》[M].王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期刊类]曹旭.中华诗词的平仄革新与文体演变[J].文艺研究,2019(05):121-130.
[3][论文类]张三.现代汉语语音演变对古体诗词创作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20.
[4][网站类]中华诗词学会官方网站[EB/OL].[2024-05-20].http://www.chinesepoetry.org.
[5][古籍类]《平水韵》[Z].宋代.
来源:大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