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有这样一个身影——她身着白大褂穿梭于病房与实验室,用仁心仁术托起血液病患者生的希望;她手持科研之笔深耕创新沃土,以工匠精神践行“北京方案”;她身兼所长助理,用责任担当助力学科发展。她,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裴旭颖。2025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有这样一个身影——她身着白大褂穿梭于病房与实验室,用仁心仁术托起血液病患者生的希望;她手持科研之笔深耕创新沃土,以工匠精神践行“北京方案”;她身兼所长助理,用责任担当助力学科发展。她,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裴旭颖。2025年,她凭借在医疗、科研、管理领域的成就,荣获“北京榜样·青年榜样”称号,成为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的闪耀标杆,用行动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仁心仁术
以工匠精神践行“北京方案”
凌晨两点的移植病房,监护仪的滴答声中,裴旭颖正俯身查看患者的生命体征。这样的场景,在她近10年的从医生涯中早已成为常态。“临床一线,是医者的战场,也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每一例患者的诊治都是我们医者对专业知识的深化与拓展,是对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医疗职业精神的践行。”裴旭颖总说,自己最见不得患者眼中的绝望。
这份共情源自初入血研所时的震撼。一位19岁男孩因移植后病毒感染、呼吸衰竭需要插管上机,上机前男孩与母亲的视频通话“妈妈,我想活着”成了最后的告别。这个瞬间如重锤般敲在裴旭颖心上,从此,攻克移植后病毒感染难题成了她的科研使命。她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移植后免疫重建与病毒感染及其干预的相关研究,十余年来,从临床病历总结分析到作用机制探究,从单一巨细胞病毒到移植后多种病毒。她及团队的工作为临床防治难治性病毒感染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也为患者带去了新的希望。
任重道远
用科技创新守护人民健康
作为血液病领域青年骨干,裴旭颖深耕血液疾病临床诊疗与科研创新,聚焦临床移植后免疫重建延迟与病毒感染医学难题,建立了移植后病毒特异性免疫监测方法,形成有效的移植后难治性病毒感染预警系统,实现移植后病毒干预前移;构建新型抗病毒免疫细胞产品并临床转化,建立危险分层指导下的抗病毒细胞免疫干预新策略,提高移植后难治性病毒感染治疗有效率至89%,显著改善移植预后。
“科研的意义,在于把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患者实实在在的希望。”裴旭颖指着病房里的监测仪器说道。她和团队始终践行“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理念,以科技创新和转化研究提升临床精准诊断和治疗水平,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自然重大项目、科技部四大慢病计划课题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余篇,曾在美国血液年会(ASH)、欧洲血液年会(EHA)、欧洲骨髓移植年会(EBMT)上做会议发言。裴旭颖用科技创新践行守护人民健康的使命担当,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大学优秀青年医师、十佳住院医师等荣誉。
饮水思源
以育才之心传承医学薪火
“医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医者精神的传承。”站在讲台上的裴旭颖,眼中闪烁着别样的光芒。在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候选人始终秉持薪火相传、教书育人的初心,积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及继续教育教学任务。深度参与北医八年制CBL教学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担任本科生临床启航导师,并在临床实习阶段提供高质量床旁教学,助力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作为研究生班主任及硕士生导师,既关注学生的学术成长,也关怀其心理健康,倾力培养新一代医学人才。她常说“要饮水思源,努力从一名教育的汲取者,到为教育付出的给予者”。
从临床一线到科研前沿,裴旭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医者的使命担当。“我愿做守护生命的微光,在血液病防治的道路上,继续书写属于医者的动人篇章。”这位青年榜样的话语,正如她的行动一般,温暖而坚定。
记者任钗宁文
来源:养生里的健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