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宠,号雅宜山人,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三家”。其科举屡试不第,艺术成就卓然,八次应试未中后隐居于石湖、楞伽山,潜心诗文书画,形成疏淡空灵的艺术风格。
文◎赵磊
王宠,号雅宜山人,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三家”。其科举屡试不第,艺术成就卓然,八次应试未中后隐居于石湖、楞伽山,潜心诗文书画,形成疏淡空灵的艺术风格。
王宠书法取法魏晋,尤以钟繇、王羲之为宗,小楷作品以结体舒朗、笔法含蓄著称,兼具古拙与灵动之美,被视为明代小楷的巅峰代表。
王宠的书法成就与其人生境遇密切相关。
科举失利使其远离仕途纷争,转而寄情山水与艺术创作。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投射于书法中,表现为对“古质”的追求,用笔沉稳、结构疏朗,强调气韵的自然贯通而非形式雕琢。
《孝女曹娥碑》原为东汉邯郸淳所撰,记述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感人事迹。碑文以“黄绢幼妇,外孙齑臼”隐“绝妙好辞”四字,成为中国文字隐语的经典。
东晋时期,王羲之曾以小楷书写此碑,后世传本虽真伪存疑,但其书风融合隶意与楷法,结字扁平,笔力遒劲,被宋高宗赞为“纤劲清丽,非晋人不能如此”。
王宠选择临摹《孝女曹娥碑》,或与其对魏晋书法的推崇及对孝道文化的认同有关。
明代中期,复古思潮盛行,书家多借临古以溯本求变。王宠晚年(1533年)临此帖时,正值其小楷技艺精进之际。他在卷末题跋中注明“书于白雀行窝”。
王宠《孝女曹娥碑》在明代书法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一方面,其以复古为革新,将魏晋小楷的质朴与明代文人书法的雅逸相结合,为后世树立了临古创作的范式。另一方面,其“疏淡”风格对晚明董其昌等人倡导的“淡雅”书风具有先导作用。
清代书家何绍基曾评王宠小楷“如魏晋间人,迥非时流可及”,足见其艺术价值。
来源:太宗农耕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