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哀公“赋诗救楚”确有其事,《无衣•秦风》得以流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07:27 2

摘要:五月十七日,中央一套播出《简牍探中华》第二季。其中有这样的画面:秦军士兵在寒冷的冬天,冻的瑟瑟发抖,但仍然彼此鼓励的镜头。

五月十七日,中央一套播出《简牍探中华》第二季。其中有这样的画面:秦军士兵在寒冷的冬天,冻的瑟瑟发抖,但仍然彼此鼓励的镜头。

秦军朗诵的这首诗出自《诗经》,“无衣•秦风”,全诗是这样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翻译成现代白话诗,意思是这样的: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好!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道去奋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与你一同上前线!

四书五经封面

从诗里读者可以感受到秦军战士高昂士气,他们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央视一套播出《简牍探中华》再现这温暖的画面。翻阅资料,秦国军中还真流传这首歌谣——《无衣•秦风》,并且被孔夫子主编的《诗经》收录。

2008年汶川大地震,日本老百姓捐赠衣服、药品、在捐赠箱子上也打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也反映出日本人民与汶川灾区人民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的精神,也出自这首诗。

其实,这首诗在秦国很流行,史料记载,秦哀公“赋诗援楚”又一次把这首诗歌推向了高峰。

根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受到楚怀王追杀,逃到吴国,经过多年的蛰伏,终于得到吴国的国君信任。伍子胥、孙武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被迫逃离王宫。伍子胥为父兄之报仇雪恨,还掘开楚平王墓鞭尸。楚国大夫申包胥跑到秦国向秦哀公请求救援。秦楚两国有姻亲关系,楚昭王是秦哀公外甥。

秦哀公起初犹豫不决,但申包胥在秦庭外痛哭七日七夜,最终感动秦哀公,秦哀公“为之赋《无衣》”,随后发兵救楚。派兵五百乘击退吴军,助楚复国。这里的“赋”可能指“朗诵”而非“创作”,即秦哀公引用《无衣•秦风》这首诗表达“发兵援楚”的意思。

他这一赋,把《无衣•秦风》这首军中流传的诗,推向高峰。至此,《无衣》在秦国民间广为流传,影响很大,孔子编辑《诗经》时,自然收录了这首诗,历经二千多年,流传到现在。

2025年5月20日

【作者介绍】王平,“三省斋主人”。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功小楷,篆刻。长期从事技术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安徽农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完成过国家质监总局科研项目、国家行业标准、安徽省地方标准起草。发表学术论文十三篇。很高兴在《》认识你能!!

来源:全球历史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