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碑帖中看见碑林的历史!碑林研究员陈根远解读碑林里的故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1 22:51 2

摘要:西安碑林重新开放,国宝级文物星耀长安,令无数书法爱好者应接不暇,如何欣赏碑林里林立的中国汉字,历代碑刻为我们留下的历史密码?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日前走进陕西省图书馆高新馆区,在此举办了一场以“兰台青缃 古韵永传:碑帖与碑刻纵横谈”为主题的精彩讲座,带领读

西安碑林重新开放,国宝级文物星耀长安,令无数书法爱好者应接不暇,如何欣赏碑林里林立的中国汉字,历代碑刻为我们留下的历史密码?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日前走进陕西省图书馆高新馆区,在此举办了一场以“兰台青缃 古韵永传:碑帖与碑刻纵横谈”为主题的精彩讲座,带领读者们深入领略了中国古代碑帖与碑刻文化的独特魅力。

陈根远老师首先为大家系统梳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在周秦汉唐时期作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积淀极为丰富的金石文物资源。这些文物不仅数量庞大、品类齐全,艺术水准高超,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堪称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历程的实物标本库。

陈老师特别强调,从秦代小篆到唐代楷书,中国书法艺术的演进轨迹在碑石得到了完整呈现。他指出:“碑石作为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为我们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历史见证。而西安碑林博物馆以其系统性的藏品体系,当之无愧地成为研究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核心学术阵地。”

随后,陈老师为读者详细介绍碑刻的多种分类,包括刻石、碑、墓志、画像、造像、石经、题咏题名以及建筑物器刻字等八大类。

在案例解析中,陈老师以《峄山刻石》为引,解读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的历史;以《臧怀恪碑》为例,对学界存在的关于立碑年代的五种不同说法展开辩证分析;以功德碑——《曹全碑》为例,系统梳理了认定国宝级文物所需具备的关键要素;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为引,讲述了所记录的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揭示其重要的史料价值。陈老师以碑刻为舟、典籍为楫,带读者溯游大唐的文明之渊。

此外,陈老师现场展示颜真卿71岁所书的《马璘残碑》拓片,深入讲解了拓本起源,旧拓与新拓、原石拓本与覆刻本的区别等知识。通过将文献记载与实物证据相互印证,陈老师以考古学中“刮面”式的剖析方法,层层揭开历史印记,让原本沉睡的文物仿佛“鲜活”地呈现在大众眼前。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现场观众全程专注聆听,或举手机拍摄拓片细节,或伏案记录关键知识点。互动环节大家纷纷举手提问,陈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逐一解答,并强调“金石学不仅是学术研究,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

讲座尾声,陈老师呼吁公众重视图书馆与博物馆的文化功能:“图书馆是知识沉淀的宝库,博物馆是文明对话的现场。建议大家常带子女走进两馆,在古籍善本中涵养文化基因,在碑碣残石间触摸历史温度,让文化自信扎根于对文明的深度认知。”

此次讲座通过活化碑帖典籍资源,既为公众搭建触碰历史脉搏的文化桥梁,也为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实践范本。当千年碑文与现代观众在图书馆相遇,古籍中的智慧结晶正转化为社会教育的鲜活素材,彰显出陕图作为文化中枢在知识普惠、文明对话与代际传承方面的独特价值。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职茵

来源:西安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