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咱们就开门见山,直接抛出一个关键问题:这些头部商家有哪些方法论,可以为我们所用?”
今天咱们就开门见山,直接抛出一个关键问题:这些头部商家有哪些方法论,可以为我们所用?”
好的,一上来就问到了很犀利的问题,一些东西我无法透露,因为不同品牌有不同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
但是我可以说一些普适性的,可以直接拿回去适用的东西。(PS.更多普适性问题,咱们带货短视频线下课有独家内容,有需要的可以添加顾问的微信)比如说团队应该如何激励他们创新、营销、作为老板究竟该如何做?
这种大家都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入手,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点启发,能帮助到你就更好了~
01.
永远鼓励员工创新
之前说过,内容团队需要分成两个组,一个负责创新,一个负责裂变。
但是在有的团队里,创新员工花两周打磨的爆款素材,复制的小组重新发布后,有可能会因为一系列原因,数据比创新的那个人要好。于是月底考核时,复制组因为 "数据稳定" 拿到的奖励,比创新组还多。
这样的考核明显是有缺陷的,结果就是,没人愿意再花心思搞原创,全员摆烂互抄,整个团队陷入 "劣币驱逐良币" 的死循环。
问题是出在员工身上吗?显然不是,问题出在 "唯结果论" 的考核。
所以为什么那些头部商家发布的内容每次都有新的创意,不会陷入同质化的问题,是因为他们有完善的奖励机制,鼓励员工创作,而不仅仅只看数据。
A 组(创新强的团队)像拓荒者,花大量时间精力搞创新,可能还要承担方案流产的风险;
B 组(负责分裂的团队)直接复制 A 组成果,既保险又能快速出数据。
如果在看只结果的考核导向下,再有斗志的创新者也会被磨平棱角,A组会觉得吃力不讨好,最后的结果要么跟着抄,要么选择离开。
聪明的考核:给过程 "称重"
头部商家怎么做?他们不会只盯着结果,而是给过程指标 "上秤"。比如,创新团队的素材原创度、试错次数、创意迭代速度等都会纳入考核。
而且,不同阶段用不同考核模式:0-1 阶段用结果导向快速破冰,一旦进入增长期,就重点考核过程,让踏实做事的人得到应有的回报。就像养跑车,既要给油门,也要有精准的仪表盘,这样团队才能一路狂飙。
同时,激励政策不能 "吃大锅饭"。王牌战队就该有专属奖励,比如更高的提成、晋升绿色通道;普通战队也有追赶目标,比如达成阶段性创新任务就能解锁额外奖励。
让每个队员都看到努力的价值,团队才能像加满油的跑车,一路飞驰。而且我之前也说过,这两个组缺一不可,因为他们是相互合作的一个状态。
02.
别被数据绑架创意,是什么意思呢?
在内容创作的过程中,盲目崇拜冰冷的数据和所谓的“权威”,却忘了最重要的一点——清晰地认识自己。
比数据更重要的是先搞懂你的产品。
有个做护肤品的头部品牌,爆款视频的灵感居然来自产品包装的一个小设计 —— 泵头的防滑纹路。
他们深挖产品特性,从成分优势到使用场景,连包装的材质手感都不放过,找到了无数个独特的内容切入点。
所以,别再拍脑袋做内容了,静下心来研究你的产品,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打动消费者的关键。
1、客户差评比爆款数据更值钱:
某母婴品牌老板,每天都会花半小时看客服聊天记录。有妈妈反馈 "奶粉罐的密封条不好撕",他们立刻抓住这个痛点,拍了一条 "单手轻松撕密封条" 的视频,直接戳中了宝妈们的需求,播放量暴涨。
达人评论区、客户回访电话,这些都是真实的市场声音,比冷冰冰的数据更有温度,也更能指导内容方向。
2、摆脱数据茧房:
对标不是跟风,而是先搞懂自己。看到别人的营销号涨粉快就跟风做,看到性价比产品好卖就扎堆降价,这不是对标,是东施效颦。
正确的做法是:先搞清楚自己的品牌调性、产品定位,再找风格契合的对标账号,学习他们如何把优势放大。数据是参考,不是枷锁, 人员要有开拓精神,别让数据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03.
那些头部品牌的营销是怎么做的?
做有情绪的营销,你要深刻意识到流量背后,是一个个有温度的人。
这也是内容电商与传统电商区别最大的一个点,你不是在卖货,而是在给用户提供“情绪价值”,切实的解决消费者在当下这个场景里遇到的问题。
1、当硬广没人看,故事却能卖断货
那些直接喊 "限时折扣""15 分钟见效 "的视频,越来越没人点了。
反而是那些讲产品背后故事的内容,更容易打动人心。比如,有个国产化妆品品牌,拍了一条" 研发团队为了找到合适的精华质地,熬了 100 个日夜 " 的视频,没有夸张的特效,却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品牌的用心,销量直接翻倍。
2、营销情绪,不是营销产品
当下的消费者,不缺好产品,缺的是能打动他们的情绪共鸣。
焦虑时需要安慰,迷茫时需要鼓励,开心时需要分享。头部商家深谙此道,他们会根据不同阶段的市场情绪调整内容策略:疫情期间做 "安心" 主题,开学季做 "奋斗" 故事,让消费者在看视频时,觉得这不是广告,而是懂自己的朋友在说话。
04.
为什么一直强调老板也要下场
直接交给运营不行吗?
那些头部品牌的老板或者负责人
也是这样吗?
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是的!
见过太多老板或者负责人,宁愿花上百万买流量、刷数据,也不愿提升自己的认知。结果呢?团队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跑越偏,空有努力,没有成果。要知道,老板的认知高度,就是团队的天花板。
你停留在 "卖货思维",团队就很难做出有品牌调性的内容;你不懂短视频逻辑,团队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那些真正厉害的老板,都蹲在一线死磕。某服装品牌创始人,每天在直播间待 3 小时,观察消费者的互动留言,和内容团队一起打磨脚本,结果他们的短视频转化率比同行高 30%。
所以,别再躲在日报、周报后面了,真正的战场在一线,只有亲自下场,才能捕捉到最真实的需求,找到流量暴增的密码。
05.
最后可以总结一下
其实,头部商家的增量法则,说来说去就是:在可落地理论的指导下做实事。用心激励团队,用心研究产品和客户,用心做有温度的内容,老板用心带队突破认知。
最后也说句有点残酷的话:电商早就不是"投流+选品"的简单游戏,而是团队管理、内容创意、用户洞察、老板认知的系统性战争。
从 0 到 1 爆品冷启:抖音达人分销实战手册(附 3000 + 中腰部达人增长密码)
作者 | kk 众星引力创始人,专注抖音内容干货分享,为企业培养内容电商人才。
来源:全域运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