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邢小俊:人类不可替代的就是坚定、自信地书写心跳的韵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0:42 2

摘要:邢小俊,中共党员,陕师大新闻学博士生。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业界外聘硕士生导师。

■季风/文字整理 邢小俊/供图

主持人:季风(阳光报《非常对话》主编、作家)

对话嘉宾:邢小俊(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邢小俊,中共党员,陕师大新闻学博士生。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业界外聘硕士生导师。

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科和文艺领域领军人才;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西安市委首届“西安之星”;陕西省第一批、第二批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扶持计划;西安市高层次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第二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长期以来从事媒体一线工作,曾获“全国十大风云记者”“记录西安”年度人物。出版作品有《国家战略》《走向光明》《居山 活法》等十五部著作,引起全国反响。获第九届全国徐迟报告文学奖、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提名奖、第六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三届柳青文学奖。作品获得过国家出版基金、中国作协重点扶持、国家丝路书香翻译工程、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工程等,被翻译为俄、英、法等语言。

现担任政协西安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第四届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报告文学是“使命文学”

季风:首先,对您表示祝贺,能以新闻与文学的双重身份被破格晋升为高校教授。您是如何做到平衡于新闻和文学之间,两者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相抵触吗?

邢小俊:新闻的职责,就是守望社会良性秩序和良知。我做的新闻和策划都是寻找社会上向好、向善、向上的东西,营造“良性”社会热点放大给读者看的,引导社会风气和人心向好的。十年前我推出了《泼烦》《觅渡》《超度》《居山 活法》四本散文集。这四部散文集表现出快节奏下的城市迷茫、集体迷失,城市人被裹挟其中的现实,分别获得了第三届柳青文学奖、第六届全国冰心奖、第二届陕西青年文学奖。

后来,我被推荐参加了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第24期报告文学高研班的系统学习,这期高研班对我的成长影响非常大。通过集中培训学习,我找到了创作方向,获取了新动力,认识到了报告文学对当今社会有更大的功用。于是,我就从新闻、从散文进入到报告文学创作。报告文学的真实性、现实性、理性立场和文学性特点,使其在文学和新闻之间,具有了新的领地占有及更大的活动空间。

季风:有人说,“报告文学是‘使命文学’”,您认为它是最适合当下新时代的文体之一吗?

邢小俊: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文体,大家对这个文体的认识界定在不断探讨和总结。中国文学历经数千年,从诗、词、歌、赋,到戏曲话本,再到百年来的新文学运动,生命力鲜活旺盛,形式和文体不断创新。我个人认为,讲述中国故事最得心应手的就是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具备真实性品格和时代性,与国运血脉相连,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忠实地书写时代、记录时代、反映时代、反思现实。

中国文学一直有报告文学的传统,当下更应该发挥这种写作能量。它能忠实书写、记录、反映时代,反思现实。新时代的社会现实,斑斓精彩,报告文学应时而歌,是真正的“使命文学”。

报告文学是“中年的文学”

季风:您是如何处理报告文学的报告性与文学性的关系?

邢小俊: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与“报告性”,其实是一鸟双翼。优秀的报告文学要有出色的文学表现,也是最难的。这也是我们年轻报告文学作家努力的空间。

报告文学作品讲究榫卯结构,它也是文学性的一个方面。比如《拂挲大地》我用“正、反、合”的结构,寓意中国农村螺旋式涅槃的过程;《国家战略》采访了许多基层的植树造林的典型,用“滴水藏海”的结构,寓意首发于延安的中国退耕还林大潮,从生态开始,席卷了人们的思想、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成为主流价值取向;《党的光辉照我心》用了“风、雅、颂”的结构,用“诗经”的架构天衣无缝地契合了故事本身的发展脉络;《十年》用了“冬、春、夏、秋”的结构,暗合主人公的人生不同阶段的际遇和收获。

我经过几年的报告文学的写作实践,认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不是肤浅的冗长对话及细节、景色的琐屑描写,而应该是作家对时代的理解,对趋势的判断,对时代大潮中人物生命和命运的关注,并以独特的语言呈现人物和故事的现实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优秀的报告文学精品在思想性、文学性和时代性上,要达到一种圆融的境界。更要求作家有历史视野和世界性高度,对国家、民族、时代要有更深切的认识和理解,在表达上才是出色的。

季风:您觉得写作报告文学,对当下作家有什么要求呢?

邢小俊:写报告文学的作家,首先应当是一个世界观、知识结构相对成熟的作家,所以,报告文学也是“中年的文学”。社会经验的积淀、文学修养如何深厚,艺术手段是否高妙,都需要时间,是个“综合工程”。

“深扎”生活,作品才接“地气”和有“底气”

季风:作家如何去讲述当下精彩的中国故事?什么才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最值得书写的内容?

邢小俊:时代给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广大的空间和机会,迫切地需要作家们深入社会的“肌理”,去发掘、放大。我坚信传统的报告文学对当今大时代有推动的功用,那么就必须立足现实,走出书斋和小文人的视野、思维局限,深入了解国家的变革,把握其中的历史意义,书写中华民族新的“创业史”。

时代之变绵密而持续,呈现出雄浑的时代大潮,气象万千。近年我推出的“农村四部曲”,全部“聚焦”中国脱贫攻坚战略:《拂挲大地》《国家战略:延安脱贫的真正秘密》《走向光明》《索洛湾答卷》,被列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省作协主题创作扶持项目。

在北京开作品研讨会时,全国人大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苟天林评价我的作品说:“《拂挲大地》显现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是文学走向新时代的重要成果。”他坚信我的这本书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志。后来《拂挲大地》获全国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第二届昭明文学奖。

我的《索洛湾答卷》是在2021年首期《人民文学》全文刊出;2021年出版的《国家战略》,是反映了圣地延安脱贫攻坚战役的长篇报告文学,入选中宣部“国家丝路书香工程”,被翻译为俄罗斯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署长柳斌杰评价这部作品是一部高扬主旋律的时代作品,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政治价值与社会意义。

季风:您的长篇报告文学《唱支山歌给党听》,获全国第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它和《国家战略:延安脱贫的真正秘密》,都是以个人视角展现了时代巨变,您认为主旋律作品如何把握个人叙事与国家叙事的平衡?

邢小俊:我惯常用的一种办法就是滴水藏海。因为时代大潮前赴后继,累牍难书,只能在其中撷取一个小浪花和一滴小水珠,用它来折射观察整个大海和大潮。2024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光明》一书中,选用的中短篇报告文学都是诸多大的国家战略中奋斗个体的精彩故事,陆续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平台上发表后才结集出版。索洛湾的故事、南泥湾老头的故事、吴起退耕还林的故事、柯小海的故事、付凡平的故事、张莲莲的故事、李树和的故事、吉小冬的故事,其实就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普普通通老百姓的故事,它们更是时代大潮中的一个小浪花,一滴小水珠。

如何做到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感情充沛呢?我觉得首先作家必须真心地热爱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热爱,作家才能真正地投入和爆发潜能,才能有迫切书写的激情,才有可能感染到读者;其次,作家必须“深扎”,这是文学抵达的方法和路径。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和亮点就像沙滩上的珍珠、满山的矿石,作家要能深入生活,才能拨开迷雾和泥沙。

回顾这些年的创作道路,我深切地体会到翔实的素材无不源于“深扎”,鲜活的故事无不源于“行走”,在关中、陕南、陕北的沟沟壑壑里,几乎都有我的采访踏寻过的足迹。

我深谙:深扎的作品,才接“地气”和有“底气”。

季风:您接下来的新写作计划呢?

邢小俊:我觉得优秀的报告文学,除过时代性要求,还必须有思想性,有作家个人对这个时代的理解。我计划中,写完“工业三部曲”《引擎:“秦创原”全纪实》《脊梁:“陕汽”担当》《动力——“陕鼓”如何成为世界一流智慧绿色能源强企》。目前,前两部初稿已经完成。

为什么我要写作家罕有介入的工业题材呢?三部曲中的《引擎》,是瞄准陕西一号工程“秦创原”。“秦创原”是陕西发展中的重大决策,是陕西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这个强大引擎将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蓬勃持久的新动能。作为科教资源富集地,陕西一直在寻求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突破点,而这一柄科创利器,改变了秦人封闭保守的旧形象,“秦创原”已上升为一种精神。

陕汽集团、陕鼓集团,都是陕西省著名国企的代表,都是中国工业化进程风云中的“担当”和“脊梁”,它们艰苦创业,从山沟小厂变为全球影响的强企,几十年坚持创新驱动,从制造到智造,真可谓波澜壮阔至极。深挖“陕汽”基因和根源,是因其“三线建设”背景值得挖掘。这些作品将展现陕西国企的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

AI时代 写作和阅读的意义依然重要

季风:人工智能是近年的热点话题,请谈一下AI在写作和阅读中的价值?

邢小俊:我想说,写作的意义在于表达人类独有的情感和记忆,AI强大的功能来自大数据和强大的算力,但是它始终是没有灵魂的机器,它没有温度和丰富的情感。

人类不可替代的创作基因就是坚定、自信地书写心跳的韵律,在大数据无法抵达的区域书写人类独有的情感和记忆。

来源:阳光报阳光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