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中方对此态度十分审慎,坚持以解决实质问题为前提,例如,2025年3月美国参议员戴安斯访华时,虽获高规格接待,但中方明确表示“高层会晤需建立在政治互信和实际成果基础上”,而非满足美方“政治作秀”需求。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特朗普三次在媒体中高调请求访华,但几天过去了,他仍然没能收到中方的回应,甚至“恼羞成怒”的他,直接宣布对华加征新关税。
不过与此同时,中方在北京却会见了一位神秘的客人,而且双方释放着不同寻常的信号。
那么,这位客人是谁?又释放怎样的信号呢?
自2024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其外交团队就多次释放希望尽快实现高层会晤的信号,甚至提出“百日访华”计划。
但中方对此态度十分审慎,坚持以解决实质问题为前提,例如,2025年3月美国参议员戴安斯访华时,虽获高规格接待,但中方明确表示“高层会晤需建立在政治互信和实际成果基础上”,而非满足美方“政治作秀”需求。
毕竟特朗普政府发动的对华关税战,在2025年5月12日达成阶段性缓和协议后,仅48小时便再度“变脸”,宣布对中国新能源电池、芯片制造设备加征威胁性关税,并限制华为昇腾芯片使用,导致中方以稀土出口管制反制。
这种反复无常的政策风格,也进一步削弱了美方的谈判信用,而且美国还在台湾问题上频繁触碰红线,如对台军售和高官窜访,进一步侵蚀了中美互信基础。
所以中方的冷处理,实质上是对美方“既要对话红利,又行遏制之实”策略的无声抗议,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债务规模突破36万亿美元、国内通胀压力加剧之际,面对特朗普高调的示好,外界也认为是转移矛盾的政治表演。
尤其是5月13日,美国商务部发布针对华为昇腾芯片的“全球封杀令”,虽然在舆论压力下调整为“风险警告”,但本质未变。
不过在特朗普遭遇冷遇的同期,王毅与康京和的会谈释放出特殊信号,毕竟她作为美国亚洲协会会长,尽管没有美国官方性质的身份,但其议题直指中美关系核心的矛盾。
而且在与王毅的会谈中,康京和强调“基于事实的客观对华认知”,而王毅则批评美方“单边霸凌”行为,特别是近期试图全面封杀中国芯片产业的举措。
这场对话的深层意义在于,它绕过了官方渠道的僵局,通过民间智库和学术交流探索缓和路径,尤其是康京和所在的亚洲协会,长期致力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其表态暗示美国部分理性力量仍希望避免中美“脱钩断链”。
而且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中美双向投资累计超2600亿美元,但科技领域脱钩趋势加剧,例如美国对华AI芯片出口限制导致中国半导体国产化率加速提升,华为昇腾芯片国产化率已达85%,长江存储232层NAND闪存量产更打破国际垄断。
虽然5月13日达成的日内瓦协议显示,美方取消91%对华加征关税,中方相应调整反制措施。
但这种阶段性缓和难掩根本矛盾: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2018年的9502亿美元扩大至2024年的12117.5亿美元,关税成本导致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增加1300美元,而中国对美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占比超50%,产业链深度嵌套使“脱钩”政策难以落地。
而且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施压重塑贸易规则,却陷入“双输”困局,他要求沃尔玛承担关税成本的政策遭零售商集体抵制,而美联储降息压力与债务危机形成恶性循环。
可即便是这样,美方仍然以三道威胁打破短暂缓和,那就是拟对中国新能源、芯片领域加码关税,禁用华为昇腾芯片,并借芬太尼问题施压。
不过中方的稀土管制反击,可谓是直击美方软肋,根据数据显示,美国90%的军用稀土依赖中国供应,F-35战机、风力发电机等关键装备面临停产风险。
尽管美国在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占据优势,但中国凭借稀土、光伏、电池等中下游产业的控制力,已形成不对称反制能力。
就连英伟达CEO黄仁勋,也是公开反对对华芯片禁令,称“这将加速中国技术自主”,而且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扩建计划获美方默许,成为中美产业合作的“破冰”案例。
而且康京和提出的“亚太先行”策略,也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例如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覆盖全球30%经济体量,东盟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这种多边合作机制与美国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形成制度竞争。
根据数据显示,IPEF成员国对华贸易依存度达38%,远超对美依存度的29%,经济规律正在重塑地缘政治格局。
这时候外界就纷纷认为,康京和北京之行的价值,或许不在于达成具体成果,而在于为两国精英阶层保留了一座理性对话的桥梁,而这座桥梁,就会导致中美关系或将迎来质变的局面。
主要信息来源:
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2025年05月21日关于王毅分别同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印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美国亚洲协会会长会谈会见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环球网2025年05月21日关于王毅会见美国亚洲协会会长康京和的报道
来源:柯静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