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583 年,建州左卫有个年轻的首领叫努尔哈赤,他在赫图阿拉城拿出了祖、父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就此燃起了反抗明朝的战火。
1583 年,建州左卫有个年轻的首领叫努尔哈赤,他在赫图阿拉城拿出了祖、父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就此燃起了反抗明朝的战火。
AI制图图片为虚构
这时候啊,距离明朝成化年间对建州女真搞的“犁庭扫穴”那事儿,都过去一百多年啦。明廷花了好多钱修的辽东边墙还在傍晚的天色里弯弯曲曲地延伸着。
可谁能想到呢,这个曾经被明军狠狠欺负过的部族,居然能在层层封锁里挣脱出来,最后把庞大的明帝国都给推翻啦。
一、边防体系的致命裂痕。
明朝对建州女真的防范堪称严密。从永乐年间设立建州卫开始,明廷就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女真的各个部落分成了几十个卫所,还拿“朝贡贸易”当诱饵,让他们互相牵制。
成化三年(1467 年)那次“成化犁庭”,更是把建州血洗了一番,杀了女真一千多人,烧了四百多个村寨,想彻底把他们反抗的根基给毁掉。但是呢,这种高压的政策反倒种下了仇恨的苗子。
AI制图图片为虚构
明朝边防体系的垮掉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的。辽东总兵李成梁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地位,竟然把努尔哈赤收作仆役,还允许他吞并建州的各个部落。
特别荒唐的是,万历三十四年(1606 年),李成梁以“地方孤立难以防守”作借口,强行让宽甸六堡的六万多户百姓往内地迁移,这就让辽东防线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缺口。这种自己毁掉自家长城的做法,让努尔哈赤没动一兵一卒就得到了战略要地。
二、经济绞索下的绝地反击。
明朝对建州女真的经济把控也是特别严格。抚顺马市是双方做买卖的唯一通道,规定女真只能拿马匹、皮毛来换数量有限的铁器和粮食。
可是在万历年间,明廷老是把马市关掉,光是 1589 年到 1593 年这段时间,就因为“边臣上奏请求”停市了七次。
这种经济上的紧箍咒把建州女真逼到了绝境——耕牛、农具特别少,粮食价格疯涨,整个部族的生存岌岌可危。
AI制图图片为虚构
努尔哈赤敏锐地抓住了机会,他一方面通过联姻的办法拉拢海西女真,另一方面派使者带着貂皮、人参之类的特产去贿赂明朝的边将。
1613 年,辽阳有个叫萧子玉的材官冒充明朝使节来索要贡品,努尔哈赤不光送上了很贵重的礼物,还保证“恢复进贡并且开设蜜市”,其实就是借着这个来打探军情。
这种“靠做生意来养军队打仗”的策略,让建州女真在经济被封锁的情况下偷偷地变强大了。
AI制图图片为虚构
三、军事变革的降维打击。
明朝的军事优势在努尔哈赤面前逐渐失效。在萨尔浒之战里,明军虽说集结了十万人的兵力,但是因为分成四路出兵,指挥也不恰当,就被努尔哈赤用“不管你来几路,我就一路去打”的战术给一个一个打败了。
这种把兵力集中起来的打法,与明朝僵化的卫所制度形成鲜明对比——卫所的士兵平常自己种地养活自己,打仗的时候临时拼凑起来,战斗力不行,而且相互之间也没有配合。
AI制图图片为虚构
努尔哈赤的秘密法宝是八旗制度。他把女真的部众按照军事编制分成了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四旗,弄出了一个军政合在一起的组织体系。
在这种制度下,士兵“出去打仗就是兵,回来就是老百姓”,既保证了能打仗的能力,又把后勤的问题给解决了。更重要的是,努尔哈赤通过“按照人口分田”把土地分给旗人,让部众对其死心塌地。
AI制图图片为虚构
四、历史的蝴蝶效应。
万历三大征的消耗把明朝彻底给拖垮了。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加起来一共花了白银一千五百万两,这差不多相当于明朝四年的财政收入呢。
为了把军费的缺口补上,明廷只好增加征收“辽饷”,每亩土地要多收九厘银子,导致民怨沸腾。
AI制图图片为虚构
就在这个时候,辽东的驻军虽说号称有二十六万人,但是因为军官扣掉军饷、吃空饷这类问题,实际上能打仗的士兵还不到十万人。
再看看努尔哈赤,他聪明地利用了明朝内部和外部的麻烦,一方面靠着“七大恨”的檄文把自己弄成了反抗压迫的大英雄,另一方面和蒙古科尔沁部联姻,把后面的麻烦给解决了。
当明朝被农民起义和后金的进攻两边一起打,晃悠得快要倒了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了后金政权,敲响了明王朝的丧钟。
AI制图图片为虚构
明朝对建州女真的防范不能说不严密,可它边防体系太腐败,经济政策太短视,军事制度又太死板,最后给努尔哈赤的崛起铺好了路。
当然一个将近300年的王朝灭亡,最主要原因不会是小小一个后金,其内部的问题才是主要,后金能入主中原实际上靠的就是明朝的很多将领和官员的投降。
万历三大征胜利了也没显出多威风,倒是把帝国的精力给用光了。这一段过去的事给后人的启发是真正的危险常常藏在看着挺严实的防线后面,能打破僵局的,永远是那些敢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找活路的人。
你觉得要是明朝能够赶紧调整边防政策,是不是就能拦住努尔哈赤崛起啦?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